20世纪的文化论争主要是围绕哪些问题进行的?

题目
问答题
20世纪的文化论争主要是围绕哪些问题进行的?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现代中国文化的演进趋势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如何对待外来西方文化这两方面。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一时的“中体西用论”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把对“中”、“西”文化的评判取舍置于国人面前。以后在二三十年代出现的“全盘西化论”、“东方文化论”、“中国本位文化论”,直至八九十年代新一轮文化论争中出现的“儒学复兴论”、“全盘西化论”、“彻底摧毁与重建论”、“哲学启蒙补课论”、“西体中用论”、“综合创新论’’等,论争的焦点几乎无一例外地依然定格在对古今中西文化的诠释、比较、评价和选择上,以加快建设中国的现代文化。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大致包括:
①关于中西文化特点及其优劣比较;
②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影响和发展规律的批判性反思;
③围绕中国文化现代化这个核心问题,探讨中国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关系。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定期进行绩效管理总结时应当围绕哪些重点问题展开。(14分)


答案:
解析:
答:为了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绩效管理进行定期的总结,主要应围绕以下重点展开: (1)为企业提供薪酬方面的相关信息。(2分)
(2)为员工的晋升、调动等人事计划的制订提供依据。(2分)
(3)对企业员工士气和工作氛围进行评估,完善企业文化建设。(2分)
(4)对部门及员工的业绩做出评估,提出改进的方针和措施。(2分)
(5)不断挖掘企业员工的潜力,探索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途径和方法。(3分)
(6)分析员工总体素质状况,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提出员工技能开发的改进措施和计划。(3分)

第2题:

20世纪30年代文坛最大的文艺斗争出现在左联内部,是围绕“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 A、“革命文学”论争
  • B、“整理国故”之争
  • C、“文艺自由论辩”
  • D、“问题与主义”之争

正确答案:C

第3题:

围绕着朦胧诗的论争从1980年开始直到()年之后逐渐平息。


正确答案:1985

第4题:

围绕着朦胧诗的论争,从1980年开始掀起高潮,一直到()年之后逐渐平息。


正确答案:1985

第5题:

当今世界热点地区的争端主要是围绕()问题进行的

  • A、人才
  • B、科技
  • C、资源
  • D、地理位置

正确答案:C

第6题:

(2017年5月)简述定期进行绩效管理总结时应当围绕哪些重点问题展开。(14分)


答案:
解析:
P265
为了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绩效管理进行定期的总结,主要应围绕以下重点展开:
(1)为企业提供薪酬方面的相关信息。(2分)
(2)为员工的晋升、调动等人事计划的制订提供依据。(2分)
(3)对企业员工士气和工作氛围进行评估,完善企业文化建设。(2分)
(4)对部门及员工的业绩做出评估,提出改进的方针和措施。(2分)
(5)不断挖掘企业员工的潜力,探索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的途径和方法。(3分)
(6)分析员工总体素质状况,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提出员工技能开发的改进措施和计划。(3分)

第7题:

清末围绕《大清新刑律草案》曾引发一场激烈的论争,试述其中各派之观点,并加以评论


正确答案: 1907年,《大清新刑律草案》完成后,由宪政编查馆咨交各省签注意见,从而触发了“礼教派”与“法理派”之间的激烈斗争。前者以张之洞、劳乃宣为代表,后者以沈家本为代表。
沈家本在《陈修订大旨折》中,明确地说明了“旧律之宜变通者”的五个方面,即更定刑名、酌减死罪、死刑惟一、删除比附、惩治教育,对旧律例作了全面的修改。两派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立法宗旨不同,即采取旧的纲常名教还是采取西方资产阶级的法律理论作为立法宗旨的问题。
当《新刑律草案》遭到张之洞和各省督府反对之后,清政府将它发回法部,要求重新修订。结果,在新刑律之后加《附则》五条,规定犯“十恶”、“亲属相隐”、“干名犯义”、“存留养亲”、“亲属相奸”、“亲属相盗”等罪,应按旧律惩办;卑幼对尊亲属不得适用正当防卫;“无夫奸”要处刑;等等。这实际上是肯定传统的封建法制原则,否定了新刑律中的资产阶级刑法原则。
礼法两派争论的实质,即要不要用资产阶级的法理原则来改良中国的封建法律,要不要用国家主义取代家族主义的问题。
这场礼法两派的论争,最后以法理派的退让和妥协而告终,不但新刑律中不断加入了有关纲常名教的条文,而且沈家本也不得不辞去修订法律大臣的职务。然而,这场论争对于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法理派所提出的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法理原则来改革中国封建法律,尽管没有得到完全的实施,但两千多年来以封建法制为中心的“中华法系”,终因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介入而开始瓦解。

第8题:

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的文学论争中围绕"问题与主义”进行论争的双方是

A:林琴南与陈独秀

B:林琴南与胡适

C:胡适与李大钊

D:鲁迅与学衡派


参考答案:C

第9题:

在证明标准问题上存在哪些理论争议?


正确答案: 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客观真实说、主观真实说和法律真实说。
客观真实说认为,诉讼中对事实的证明,应当达到客观真实的程度。查明案件的客观真实,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这是因为: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人类具有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能够通过调查研究认识案件的客观真实。查明客观真实具有科学的理论根据。
第二,客观上已经发生的案件事实,必须在外界留下这样或那样的物品、痕迹,或者为某些人所感知,为查明案件客观真实提供了事实根据。
第三,我国司法机关有党的坚强、统一的领导,有广大具有觉悟的群众的支持,有一支忠实于人民利益、忠实于法律、忠实于事实真相,具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的司法干部队伍,这是查明案件客观真实的有利的组织保证。
第四,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加强,总结司法工作正反经验,反映现实需要的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已先后颁布,提供了查明案件客观真实的法律依据。
总之,司法人员只要依法正确收集和审查判断证据,完全有可能对案件事实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认定。这种观点在国外也有不少人支持。主观真实说认为,在诉讼中证明的案件事实,实际上是一种主观事实。
所谓主观事实,是指法官或者事实认定者发现的事实,并不是诉讼之前在特定时间、地点发生的“客观事实”。这是因为:
首先,事实认定者是从对事实的预测得出的模糊结论出发,然后才寻找有关的证据支持的,如果有关的证据不支持原来的结论,就会放弃一结论而寻找其他的结论。
其次,事实认定者在运用证据对案件事实进行推理时,直觉或者预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另外,每个法官由于学识、经验、信仰等不同,也就是个性不同,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就会不同。因此,对于同一个案件事实,即有相同的证据,不同的法官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法律真实说认为,在法律世界中,没有什么“本来是”事实的东西,没有什么“绝对的”事实,有的只是有关机关在法律程序中所确定的事实。这是因为,事实只有首先通过法律程序加以确定后,才能被赋予法律上的效果。也就是说,确定事实的机关,是在
“法律上”认定事实。所以,通过法律程序确定的事实,其中具有一定的构成性。

第10题:

20世纪30年代文坛最大文艺斗争出现在左联内部,是围绕“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 A、“革命文学”论争
  • B、“整理国故”之争
  • C、“文艺自由论辩”
  • D、“问题与主义”之争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