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十七年期间散文创作三支创作队伍。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十七年期间散文创作三支创作队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郭沫若散文创作中的感伤情绪。


正确答案: 感伤,是郭沫若这一时期浪漫性散文的基调,也是郭沫若牧歌情绪的酵母,它酿成了一系列情趣盎然,格调新颖,意境轻灵的小品,也培植了刺人灵魂的几株“曼陀罗华”。郭沫若感伤的中心对象是自我。尽管他有时也为别人的不幸掬几把同情的泪,但峰回路转,最终仍回到自我。《人力以上》,是他浪漫散文中最现实的作品,也是感伤味最浓最直接的作品。他如实描写了日本友人S这个下层职员在病苦、家累、贫困中挣扎、毁灭的遭遇,通篇满溢着凄凉与悲哀,然而,当这种悲哀达到高峰时,郭沫若的情感意向又不由自主地回到了自我。“我一面哀悼他,但一面有感到自己的身世上来,我觉得S的一生就好像我自己的一面镜子一样!”

第2题:

简述十七年期间散文创作三支创作队伍。


正确答案: 一是从五四、“左联”时期就活跃于文坛的像巴金、冰心、靳以、唐弢等颇负盛名的作家;
二是从抗日、解放战争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阔步走来的像刘白羽、杨朔、魏巍、秦牧等才思横溢的文艺战士;
三是解放前就开始文学活动,建国后在散文创作上颇有成就的徐迟、碧野、袁鹰、何为等人;以及建国后才崭露头角的象刘宾雁、魏钢馅、林遐等生气勃勃的文学新秀。

第3题:

《散文创作类》的重点部分是()

  • A、散文的特征和界限
  • B、中国散文的历史传统
  • C、发展散文的现实需要
  • D、如何搞好散文创作

正确答案:D

第4题:

“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经验教训。


正确答案: 首先,散文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宽松的政治环境。不难看出,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通讯报告的兴盛,具备政通人和的社会背景;抒情散文的两度潮涌,也与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和20世纪60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而l957年反右之后杂文的冷寂,则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政治风雨对文学创作的摧残。
其次,创作队伍的形成对散文的繁荣至关重要。1949年以后,耕耘在散文园地的,既有久负盛名的文坛宿将,又有
才思横溢的文学新秀;既有多才多艺的诗人、小说家,又有阅历丰富的学者和教育家。正是他们体现在创作中的个性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散文艺术风格的单调重复。
最后,“左”倾理论和僵化观念势必遏制散文的多元功能。散文创作本应十分自由,但在“文艺必须服务于政治”等口号的束缚下,它却变得不能“干预生活”、触及时弊;不能暴露阴暗、抨击丑恶;不能表现个性,袒露真实情感。作家们只好被迫收缩思想空间,专注于现实中的“光明”面,以清一色的“颂歌”取代散文(尤其是杂文)的讽刺、批判功能。这种“自我封闭”状态对于创作主体,对于散文创作的繁荣,都是十分有害的。

第5题:

()、()、()的散文创作在“十七年”时期享有崇高的声誉,被时人誉为“当代散文三大家”。


正确答案:杨朔;秦牧;刘白羽

第6题:

1924年朱自清将他创作的新诗和散文编为()出版。


正确答案:踪迹

第7题:

巴金散文创作最高水平的代表是1978年底开始创作的五卷本《()》。


正确答案:随想录

第8题:

简述孙犁十七年时期的创作特征。


正确答案: 现实情景种感受到的情景缺陷,决定了对经验的记取和构成方式。战争,革命的意义,在孙犁的小说中,大体上表现为给存在民间的生活信心,淳朴人性提供一种充分展示的典型环境。在发生革命战争的冀中乡村的背景上,作者的情感化的现象,来创造机制的生命形式和人际关系,这种理想的生命形式,更多地体现在它笔下的年轻女性身上。

第9题:

简述黄宗羲散文的创作特色


正确答案: (1)政论集《明夷待访录》锋芒所向,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思想。
(2)文风宏伟浑厚、纵横恣肆,富有论辩色彩。
(3)从总体上看,其散文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要大于文学价值。

第10题:

简述十七年期间散文创作存在的问题。


正确答案: 首先,题材和体裁还不够丰富多样。游记、写景散文、散文诗或诗散文这些品类都很少有佳作问世。像鲁迅的《野草》那样思想深邃、艺术精湛、具有广泛影响的散文诗根本就没有产生出来。至于题材,也有许多“禁忌”。题材上被种种的清规戒律所束缚。“题材决定”论之类的论调以及其他一些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观点严重窒息了散文的生机。
其次,散文的流派、个性和风格的形成及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作品没有自己的个性,没有自己的思想、语言,说点人云亦云的“套话”,有的不敢大胆地吐露真情,或以违心之论敷衍成篇,或以不痛不痒的废话据塞读者,呈现出反现实主义的倾向。在艺术上未能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至于“流派”,更是很少加以倡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