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魏晋南北朝言意说的特征。

题目
问答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言意说的特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公文制度制度
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纸张已成为公文唯一载体等原因,产生了一系列公文制作制度
1.公文用纸制度,重要的是用黄纸书写,以防虫蛀,一般公文用白纸书写
2.卷轴制度,开则便于阅读,批答,合则便于携带,收藏,是公文形式的一发进步
3.用印制度,改用朱色水印
4.骑缝,押缝制度,根据纸制公文的特点,起到防止公文伪造,保证其真实性的作用
5.连暑制度,也称联署制度,即几位官员在同一公文上联合签署姓名,以表示对该公文内容共同负责
6.勾检制度,专门稽核皇帝和中央政府颁发的下行文,说明对公文的复核已有专门部门负责
7.帖敕,即由主持朝政的大臣在奏章后签署意见,做为敕命,批发判行8.一文一事制度

第2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古代小说早期繁荣原因。


正确答案:小说从与“子”“史”共生中获得形态独立,是对小说创作生产力的解放,它使古代小说找到了自己有别于历史和论议散文的存在形式(杂史杂传杂记)和写作方法(记载传说异闻,描述人物故事,即传说散文化和历史文学化),从而推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古代小说的第一次繁荣。盛行民间的宗教迷信信仰创造了大量的鬼神精怪传说,成为幻想小说的丰富素材;弥漫于魏晋士林的品评、清谈风气,又成为人物轶事传说的重要来源。(两汉的神仙幻想小说演化为志怪小说,历史小说演化为轶事小说(即志人小说,为包含更广泛的人间言动内容而后多称为轶事小说))

第3题:

()时期,发展了独立的言谏机构门下省。

A、两汉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

D、明清


参考答案:B

第4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书的行文程式。


正确答案: 该期各国对文书的名称、使用范围、使用机关、文书运行方向,行文方式(直接或间接)、文书用语、书写格式等方面都规定得比较具体、详细。

第5题:

魏晋南北朝男子着装风格的特征?


正确答案: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混乱,文人意欲进贤,又怯于宦海沉浮,只是自我超脱,除沉迷于饮酒、奏乐、吞丹、谈玄之外,便在服式上寻求宣泄,以傲世为荣,故而宽衣大袖、袒胸露臂。所以褒衣博带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以长衫为尚,衫为宽大敞袖,衫有单、夹二式,质料有纱、绢、布等,颜色多喜用白,喜庆婚礼亦服白;白衫不仅用作常服,也可权当礼服。

第6题:

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是怎样影响魏晋南北朝文论的?
文论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理论,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该时代文化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文化对文学理论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理论范畴的形成及演变之中。 言意之辨从广义上讲是一个文化哲学命题,从狭义上讲则是一个文学理论命题。魏晋南北朝之前的言意论,大体上可分为儒家经学中心主义的“立言”、道家自然主义的“无言”以及《易传》对儒、道两家言意观的折衷。《易传.系辞上》既讲“言不尽意”,又讲“立象以尽意”;而魏晋玄学的开创者之一王弼,正是在讨论《易传》“言—象—意”之关系时,提出自己的言意观的。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篇》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辨析“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从“作卦”(创造)的角度论,象生于意,意以尽象,意为象之内涵,象为意之形式或外观;言生于象,象以尽言,象为言之对象,言为象之形式。其次,从“解卦“(接受)的角度论,要寻言以观象,得象忘言;要寻象以观意,得意忘象。“言”和“象”均为得“意”之工具。舍弃了名言和卦象,当然无从得“意”;但是,若滞拘于名言和卦象,也无从得意。王弼依此方法,将汉易象数之学一举而廓清之,汉代经学转为魏晋玄学,其基础由此而奠定矣。 得意忘言不仅为解读精典之新法,而且为正始玄学之要义。正始玄学的王弼、何晏兼综名理,会通儒道,注重本体之宗旨;竹林玄学的嵇康、阮籍越名任心,旷达奔放,追求天地之和美,尤其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论音乐亦本“得意”之旨。就文学理论而言,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一个受言意之辨影响而探讨为文用心的是西晋陆机。陆机自称“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作《文赋》专论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物—意—文(言)”之间的关系。陶渊明是受言意之辨影响的又一位诗人,自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这正是玄学家不为繁琐经学所束缚而轻言重意的审美态度。后来刘勰讲“文外之重旨”,钟嵘讲“文已尽而意有余”,均含有对“言外之意”之美学旨趣的推崇和追求。

第7题: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说的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正确答案:选官制度

第8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墓葬的各期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

A.第一期,东汉末至吴初(3世纪初——3世纪中叶)这一时期的墓葬主要有前后室砖墓、单室砖墓。前后室砖墓,大多为规模较大的大型墓,一般都有前后室。前室平面多近方形,有的在左右附有耳室,墓门之前筑有较短的甬道,甬道之前接长斜坡墓道。后室较大,平面呈长方形,顶部为券顶。全长6-9米。这一时期墓葬与东汉时期墓葬差异不大,表明在孙吴初期东汉旧制没有较大的改变。大中型墓随葬品多陶器;青瓷器数量较少,器类主要有形体扁宽的罐、盘口壶、熏炉和五连罐式谷仓、蚕茧形胡子;另有漆器、铜器和铁兵器。还多随葬砖等之地的买地券、名刺木简、木方和五铢钱。单室砖墓,以长方形券顶砖墓较多,墓前设甬道。这类墓大多为中型墓。随葬品与前后室墓类似。
B.第二期,吴中期至东晋初(3世纪中叶——4世纪初)这一时期墓葬的地方特征显著。墓葬与第一期相似,可分为前后室墓、单室墓。前后室墓,多为前附甬道的前后室砖墓,顶部为四隅券进式的穹隆顶,有的墓室两壁向外砌出弧线,墓壁有的设有灯台或砌出灯龛,墓室之内出现了排水沟、砖棺床和砖塌。东吴中晚期的前后室墓葬,虽然形制上仍然继承了东吴早期的形制,但随葬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较多地使用青瓷器皿和青瓷质的模型器。值得注意的是,墓中出现了反映佛教信仰的遗物,如有些俑的额部出现了类似佛的“白亳相”的装饰,谷仓罐上贴塑佛像,随葬装饰佛像的带扣,甚至还出现了独立的陶制佛像。
单室砖墓,多为中型墓葬。一般前附甬道,墓室呈长方形,券顶。甬道一般位于墓室前端正中,也有一些甬道偏于一侧,个别的还带有耳室。有的墓葬带有斜坡状墓道。一般墓砖上模印有花纹,主要有钱纹、米格纹、人面纹等。也有的模印年号。这一时期的小型墓较前一阶段变化不大,新出现了甬道偏置一侧的做法,随葬品中也有了少量的瓷器,如罐、碗之类。随葬品中青瓷的数量、种类增多,釉色复杂化。出现褐色斑饰,褐色彩绘,甚至还出现褐色釉。
C.第三期,东晋至刘宋(4世纪初——5世纪中叶)这一时期的墓葬在南京发现多处南迁大族的墓群,多为大中型墓。墓壁有的砌灯龛、直棂窗。壁砖多有纪年铭,纹饰逐渐复杂。大约在这一阶段的晚期,墓壁出现拼砌较大面积的七贤、荣启期等人物砖画。这一时期的墓葬形制有以下几种:前后室砖墓,这种形制是对前期墓葬形制的继承。长方形单室砖墓,结构简单,规模较小,顶部为券顶。带甬道的长方形单室砖墓。这类墓葬之中,形制多样,既有甬道位于墓室正中的凸字形墓葬,也有甬道偏于一侧的刀形墓葬。同时还出现了新流行的形制,主要有墓室接近方形的单室砖墓和甬道加长的单室砖墓。吕字形砖墓,即在甬道前端砌筑出类似小室的双室墓。随葬品减少,罐、壶、瓶类向瘦高发展,以凭几为中心的蹋上用具逐渐成组。
D.第四期,齐、梁、陈三朝(5世纪中叶——6世纪)这一时期的墓葬主要有带甬道的长方形单室砖墓、长方形砖室墓、“吕”字形墓、竖穴土坑墓等几种,墓葬形制基本继承了前期的特征。随葬品主要有陶器、瓷器、铁器、铜器、滑石器等。在一些墓中还发现祭台。


第9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书的体式。


正确答案: 代表著作:曹丕的《典论·论文》、晋人挚虞的《文章别流论》、应召的《文论》、李充约《翰林论》、南朝刘锯约《文心雕龙》等。都对公文文种的源流和演变、文种的应用、写作、语言风格,及文书处理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这些著作一方面是对我国秦汉及先秦历代文书工作的总结,另一方面,直接记载和反映了槐晋南北朝的文书工作情况。

第10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言意说的特征。


正确答案: 第一、“言意之辨盖起于识鉴”;
第二、言不能传意是文学创作中的语言痛苦;
第三、解决“言不逮意”的方法是一是要注意文学语言本身的学习与研究,二是要注重辞外的功夫,也就昌追求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