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的创刊有何意义?它早期的宣传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题目
问答题
《中国日报》的创刊有何意义?它早期的宣传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1900年在香港由()创刊兴中会的第一份机关报是《中国日报》。

  • A、鲁迅
  • B、李大钊
  • C、孙中山
  • D、康有为

正确答案:C

第2题:

同盟会最重要的机关报是什么报它的基本宣传内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905年8月,以孙中山为首的兴中会,以黄兴为首的华兴会和以蔡元培为首的光复会,在日本东京实行联合,组成中国同盟会,统一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在同盟会成立大会上,大家一一致同意将原来由华兴会成员办的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名为《民报》,作为同盟会的中央机关报。同年11月,《民报》在东京创刊。该报是一份以政论为主的大型月千(实际上经常脱期),共出了26期。其中1~6期由胡汉民主编,7~24期由章太炎主编,25和26期合刊由汪精卫主编。革命派第一流的宣传家陈天华、朱执信、廖仲恺、宋教仁等都参加过《民报》的编辑或撰稿工作。孙中山亲自为《民报》写了发刊词。他在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后被简称为“三民主义”)。《民报》的基本内容是宣传三民主义。
首先,大力宣传以排满为中心的民族主义。《民报》发表大量的文章,指出满族统治者已堕落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成为各族人民的死敌和民主革命的主要障碍,明确提出“排满”的口号,号召人民起来“颠覆现今之恶劣政府。
其次,宣传以建立共和政体为中心的民权主义。《民报》发表许多文章批判君主专制制度,鼓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等“国民之权利”,号召人民起来进行“政治革命”,废除君主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
第三,宣传以土地国有为中心的民生主义,《民报》发表一些文章宣传,七地国有和平均地权,号召人们起来进行“社会革命”。这就初步接触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但是,《民报》的宣传家们关于土地国有的主张是不彻底的,对平均地权的解释也是不一致的。《民报》的宣传也有严重的缺陷。一是对帝国主义的本质缺乏认识,因而没有很好宣传反帝斗争的重要任务;二是带有大汉族主义倾向,过多地宣传了汉满之间的民族仇恨,三是没有划清无政府主义与民主革命之间的界限,把进行暗杀等手段当作革命活动来宣传。

第3题:

《中国日报》创刊的背景和意义如何?它早期宣传了哪些革命内容?
(1)背景:孙中山1894年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895年发动第一次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流落欧洲,继续从事推翻清政府的宣传。尽管他们十分努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就在这时,有几件事更促使和激发孙中山决心办报。一是伦敦蒙难。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他被迫逃亡国外,1896年9月30日他刚从美国来到英国伦敦,10月11日就被清王朝驻英使馆欺骗逮捕并将遭杀害。他的英国老师康德黎等人想尽一切办法都无济于事,后来伦敦《地球报》首发了“中国革命家孙逸仙在伦敦被诱捕”特大新闻,接着伦敦各报纷纷发表消息和评论,英国人民示威游行并包围使馆。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使馆只好释放了已被囚禁了12天的孙中山。孙中山立即对新闻界发表谈话揭露清王朝和清王朝驻使馆的行径,英国报刊又作了连续报道。这些消息很快传播到欧美许多国家,使本来不知道孙中山、不知道中国革命的人,一下全知道了。孙中山感到,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的效果远远超过了其他宣传手段。二是同海外保皇派报刊展开斗争。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的康有为、梁启超转而成为保皇派。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办起了《清议报》,并以此美化光绪皇帝、维护封建制度,使许多海外倾斜受了蒙蔽。这对孙中山震动很大,也使他下决心办报刊宣传革命并向保皇派展开斗争。此外,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派的情绪需要鼓励,以积蓄力量为以后的斗争做准备。这些都促使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纸《中国日报》的诞生。
(2)意义:创刊之初,言论并不激进。从1900年8月起,开始登载“排满”文章,且言论激烈。主要宣传内容为反清、提倡民权,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的革命历史、支持义和团的反帝反侵略斗争,与保皇党的报刊进行论战等。在反种族压迫、反封建专制、反帝国主义的宣传上,该报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舆论阵地,也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此外,在版式上,《中国日报》也成为时代的先行者。它完全仿照日本报纸,创多栏横排,标题长短不一,版面活泼大方。是中国近代报刊中第一份首开横排分栏短行排的报纸,因此,《中国日报》被国民党报人称为“党报元祖”。《中国日报》不仅是宣传机关,还是革命党南方党务军务的总机关,兼宣传与组织双重功能。《中国日报》出版两月后,又出版约一年的《中国旬报》。《旬报》的“杂俎”专栏改名“鼓吹录”并入《日报》,成为《日报》的文学副刊,是我国最早的副刊之一。
(3)早期宣传内容:
(一)揭露和声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反封建。
(二)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赞美民主共和,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主自由。
(三)报道革命党人和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帝反侵略的行动。
(四)宣传反帝救亡,谴责八国联军侵华的罪行和沙俄侵华的野心,号召人民起来救国。
(五)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1902年革命党人发动的第二次广州起义失败后,广州保皇派报纸《岭海报》乘机诬蔑,《中国日报》坚决驳斥,论战月余。《中国日报》1900年1月5日创刊于香港,是兴中会的机关报,社长兼主编是陈少白。《中国日报》每日4开两张,内容以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新闻与评论为主。

第4题:

细胞学说是何人何时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的发现有何意义?


正确答案: 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Schleiden和动物学家Schwann。
主要内容:动植物均有细胞构成。
意义:被恩格斯称为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第5题:

《中国日报》的创刊有何意义?它早期的宣传内容与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中国日报在1900年,创刊于香港,该报的创刊是由孙中山在日本积极筹划的,派陈少白任社长兼总编。《中国日报》言辞激烈,鼓吹革命,曾因主张革命与其他报刊论战,该报从创刊]到停刊几经搬迁,人员迭经变化,最终于1913年停刊。它创刊的意义: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份机关报,是同盟会的宣传机关和起义联络机关。这种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以后被多家报馆继承。其主要宣传内容与特点: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行为,宣传反清革命和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与保皇派报刊进行论战。除了出版日报以外,还出版旬报,刊登译稿和长篇论说,利用广东民间喜闻乐见的文艺体裁讽刺清政府的昏庸。旬报停刊之后,其专栏“杂俎”移入日报,成为中国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

第6题:

《中国日报》早期的宣传内容主要集中在哪个方面?《中国日报》创刊的背景和意义如何?它早期宣传了哪些革命内容?


正确答案: 两件事促使孙中山决心办报:
1)伦敦蒙难
2)保皇派报刊的失败。《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1900年在香港创刊,其宣传内容主要包括:
1)揭露清政府的腐朽和卖国行径,宣传排满反清
2)宣传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介绍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倡导共和
3)支援留日学生的革命运动,宣传和声援义和团的反帝反侵略行动
4)谴责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号召人民起来救国
5)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

第7题:

《中国日报》的创刊有何意义?它早期的宣传内容和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创刊背景:a、孙中山的伦敦蒙难。让孙中山感到,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的效果这超过了其他宣传手段。B、要同保皇派报刊展开斗争。C、革命的需要,唤起民众的需要。
(2)创刊意义:a、为宣传民主革命做了大量工作,为辛亥革命打下了坚实基础;b、不仅为革命党人提供了宣传舆论阵地、活动据点,而且为他们同保皇派的斗争提供了平台;c、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开辟了新的战场;d、为中国新闻事业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3)早期宣传内容:
a、揭露和声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反封建;
b、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赞美民主共和,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主自由;
c、报道革命党人和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侵略的行动;
d、宣传反帝救亡,谴责八国联军侵华罪行和沙俄侵华野心,号召人民起来救国;
e、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见名词解释部分)
2、简述章太炎、郑贯公、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第8题:

品德心理结构的特点是什么?了解这些特点有何意义?


正确答案: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它是多维度、多形态、多水平、相互影响的开放系统。在这种开放的系统里,品德的心理结构还具有以下特点:
(1)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与差异性
整体性是指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任何部分相互依存在品德这一完整的统一体中才具有真正的意义。
但是它们的发展又有差异性。品德心理结构各成分在个体发展历程中有时会出现不均衡的情况。青少年学生容易出现知情相悖、知行脱节的现象,品德教育应该强调整体教育而不要偏重于某一方面而忽视甚至否定其它品德心理成分的地位和作用。
(2)品德心理结构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稳定性是指品德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习得的,在发展到一定的成熟阶段后就不易改变。这种稳定性一方面能帮助我们在了解一个人品德的情况下,推断或判断他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什么样的行为,另一方面能使人们在较为习惯了的环境中更好地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
可变性是指个体已形成的品德,必然会由于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品德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可变性是绝对的,学校在进行品德教育时,要善于交替使用,以提高学生品德的优化水平。
(3)品德心理结构形成的多端性
品德心理结构形成的多端性,是指它的培养可以有不同开端。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从培养道德行为方式或行为习惯开始;在另一种情况下,可以从激起学生的道德情感着手;在第三种情况下,则可以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做起,也可以同时并进,相互促进。但是,无论怎样做,只有当这些品德的基本心理成分都得到相应的发展,特别是在一定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一定的行为方式之间构成稳固的联系时,某些道德品质才能更好地形成起来。
总之,各种不同的开端,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学生及其所处的情境的不同,应该允许有不同的开端,这样使学生得到多种教育机会。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炼之以志,习之以行,积极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4)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循序性
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循序性,是指它的发展遵循一定的顺序。一般地说,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认识规律,即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片面到全面,由表面到深刻,由现象到本质,由根据行为后果到根据动机、后果相结合进行道德判断。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是由初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变到比较稳定。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遵循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的顺序。而且任何一种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整个道德水平的发展,都有一个从他律逐渐过渡到自律的趋势。
品德心理结构的这些特点提示我们,在考察学生的品德结构时,应该将其统一性与差异性、稳定性与可变性、形成的多端性和发展的循序性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既考虑品德结构在时间、空间维度上的变化特点,又要研究它相对静态的成熟结构,并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与品德结构发展的状况有侧重地来进行品德培养与道德教育。

第9题:

《中国日报》的创刊背景和意义?


正确答案: 创刊背景:
a、孙中山的伦敦蒙难。让孙中山感到,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的效果这超过了其他宣传手段。
b、要同保皇派报刊展开斗争。
c、革命的需要,唤起民众的需要。
创刊意义:
a、为宣传民主革命做了大量工作,为辛亥革命打下了坚实基础;
b、不仅为革命党人提供了宣传舆论阵地、活动据点,而且为他们同保皇派的斗争提供了平台;
c、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开辟了新的战场;
d、为中国新闻事业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10题:

X.25的主要协议内容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X.25是一个对公用分组交换网接口的规格说明。网络内部由各个网络自己决定。“X.25网“仅说明该网络与网络外部数据终端设备的接口应遵循X.25标准。X.25是以虚电路服务为基础的。X.25接口分为3个层次,最下层的物理层接口标准采用X.21建议书,使用最多的就是RS-232标准。第二层是数据链路层采用的接口标准,是平衡型链路接入LAPB,它是HDLC的1个子集。第三层是分组层,DTE与DTC之间可以建立多条逻辑信道(0---4095),1个DTE可以在网上同时建立多个虚电路进行通信。
X.25分组交换数据网特点是可实现多方通信,大大提高线路利用率,信息传递安全、可靠、传输率高,通过申请账号、标识(NUI),可实现全国漫游,提供速率从2400b/s至64k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