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中国古代“刑起于兵”,“内行刀锯,外用甲兵”之语出自()A 《商君书·画策》B 《周礼·秋官》C 《尚书·吕刑》D 《左传·昭公六年》

题目
单选题
中国古代“刑起于兵”,“内行刀锯,外用甲兵”之语出自()
A

《商君书·画策》

B

《周礼·秋官》

C

《尚书·吕刑》

D

《左传·昭公六年》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出自()。

A.《尚书·泰誓》

B.《尚书·尧典》

C.《左传·成公十三年》

D.《左传·桓公六年》


答案D

第2题:

周代进行了两次较大的立法活动。一次是周公“制周礼” ,一次是 “作吕刑”。吕刑制作于( )。

A、成王

B、康王

C、昭王

D、穆王


参考答案:D

第3题:

《左传·昭公六年》载:商有乱政,而作()

A.《禹刑》

B.《汤刑》

C.《官刑》

D.《九刑》


参考答案:B

第4题:

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周有乱政,而作(  )”。
A.禹刑
B.汤刑
C.九刑
D.吕刑


答案:C
解析:
禹刑和汤刑分别是夏、商两朝法律的名称。西周之时,则制定了九刑,作为基本的刑事法律规范。吕刑是两周穆王时期进行刑法改革时制定的,主要反映了“明德慎罚”思想。

第5题:

关于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八议”制度自曹魏《魏律》正式入律,其思想渊源为《周礼·秋官》的“八辟丽邦法”之说
B、“秋冬行刑”制度自唐代始,其理论渊源为《礼记·月令》关于秋冬季节“戮有罪,严断刑”之述
C、“大诰”是明初的一种特别刑事法规,其法律形式源自《尚书·大诰》周公对臣民之训诫
D、“明刑弼教”作为明清推行重典治国政策的思想基础,其理论依据源自《尚书·大禹谟》“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之语

答案:B
解析:
【考点】秋冬行刑【详解】“秋冬行刑”是关于死刑执行的制度,始于汉代,渊源于《礼记·月令》。汉统治者根据“天人感应”理论,规定春、夏不得执行死刑。除谋反大逆等“绝不待时”者外,一般死刑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因为这时“天地始肃”,杀气已至,便可“申严百刑”,以示所谓“顺天行诛”。秋冬行刑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唐律规定“立春后不决死刑”,明清律中“秋审”制度溯源于此。故B错,ACD均表述正确。

第6题:

夏朝的立法意识是( )。

A、刑期于无刑

B、恭行天罚

C、刑起于兵

D、兵刑同制命


参考答案:B

第7题:

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固有乱政,而作( )”。

A.禹刑

B.汤刑

C.九刑

D.吕刑


正确答案:C
解析:禹刑和汤刑分别是夏、商两朝法律的名称。西周之时,则制定了九刑,作为基本的刑事法律规范。吕刑是西周穆王时期进行刑法改革时制定的,主要反映了“明德慎罚”思想。

第8题:

刑起于兵指的是刑与战争分不开,刑在这里指的是刑法,兵指的是战争。刑起于兵还表明司法与兵政的掌管者一身而二任。( )


参考答案:正确 

第9题:

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  )”。
A.禹刑
B.汤刑
C.九刑
D.五刑


答案:A
解析:
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五刑为墨、劓、荆、宫、大辟(奴隶制五刑)和笞、杖、徒、流、死(封建制五刑)”。

第10题:

说明下面这段文字的含义并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角度加以评析。
“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
——《周礼?秋官?司寇》


答案:
解析:
【详解】
该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西周时期的一项重要的法制指导思想,即刑罚世轻世重原则的掌握情况。自夏、商以来,历代统治者不断运用刑罚手段来镇压一切反抗行为,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逐渐积累了不少的法制经验。至西周初期,统治者们在政治上、法律上更加成熟,他们在总结前代立法用刑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刑罚世轻世重”的理论,并以此来指导周王朝的法律实践。刑罚世轻世重是西周法律适用的一项重要原则,即法律的适用和刑罚的轻重应根据客观形势,考虑犯罪者的主观条件进而进行全面的衡量,强调适用法律的灵活性,是“明德慎罚”思想的具体体现。“刑罚世轻世重”是指应根据时世的变化来确定用刑的宽与严、轻与重。具体内容是“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也就是说,刚夺取政权、建立国家之初,立法用刑当偏于轻缓,以稳定人心;至国家安定之时,则应用刑平和,不偏轻亦不过重,保持宽严适中;当国家动乱不安时,则应“重典治乱世”,用严刑峻法来维持社会秩序。这一原则将“明德慎罚”与“刑兹无赦”的法律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具有辩证统一关系的整体,是西周法律思想、立法原则及刑事政策的具体化。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