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三水平六阶段”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结合实际予以说明。

题目
问答题
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三水平六阶段”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结合实际予以说明。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

A.无条件接受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习俗水平

D.后习俗水平


参考答案:BCD

第2题:

结合实际生活,运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分析幼儿道德发展。


正确答案: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第一级水平——前习俗水平(出生到9岁)
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主义定向阶段。
第二级水平——习俗水平(9-15岁)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
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维护社会秩序阶段。
第三级水平——后习俗水平(15岁以上)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定向阶段。

第3题:

请简答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的具体内容。


正确答案:

第4题:

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三水平六阶段”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结合实际予以说明。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科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们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也就是说,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纯粹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可能反应,赞成:可以偷药,因为先提出请求;反对:偷药将会受到惩罚。衡量是非的标准由惩罚决定。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反应,赞成:妻子需要,他要和妻子生活;反对:可能入狱,妻子可能在他出狱前死,偷药没好处。朴素的利己主义,判定行为好坏依据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
(2)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直到青年、成年。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能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准则,能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
第一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反应,赞成:只不过做了丈夫该做的事;反对:偷药将给家庭带来麻烦,丧失名誉。认为凡是社会大众认可就是对的。顺从传统要求,谋求赞赏。判断行为依据动机。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
第二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反应,赞成:若不这么做,要为妻子死负责;反对:要救妻子的命合情合理,但偷东西犯法。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只要行为违反规则并给他人带来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道德的。
(3)后习俗水平: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被内化为他们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也称原则水平。他们能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法律和权威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第一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反应,赞成: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反对:不论情况多么紧急,总不能采用偷的方式。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但契约可以依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符合社会大众利益。
第二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反应,赞成:尊重生命、保护生命是最重要的;反对:别人是否也像他妻子那样急需这种药,要考虑所有人的生命的价值。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

第5题: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前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三个水平。


答案:习俗水平,
解析:

第6题: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属于认知派的观点。()


正确答案:对

第7题:

简要回答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正确答案:科尔伯格编制“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在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方面提出了3种水平和6个阶段。即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和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和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第8题: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观点,儿童仅把成年人的要求当做道德判断的标准处于()。

A.前习俗水平

B.自律水平

C.习俗水平

D.后习俗水平


正确答案:A

第9题:

以对“海因茨偷药行为”的判断为例,分析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论的观点.


答案:
解析:
[参考答案]柯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大约出现在幼儿园及小学低中年级阶段。该时期的特征是:儿童们遵守规范,但尚未形成自己的主见,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求。也就是说,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纯然是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个人奖赏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准则。
第一阶段:惩罚服从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可能反应,赞成:可以偷药,因为先提出请求;反对:偷药将会受到惩罚。衡量是非的标准由惩罚决定。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反应,赞成:妻子需要,他要和妻子生活;反对:可能入狱,妻子可能在他出狱前死,偷药没好处。朴素的利己主义,判定行为好坏依据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
(2)习俗水平: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的直到青年、成年。为了得到赞赏和表扬或维护社会秩序而服从父母、同伴、社会集体所确立的准则。能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准则,能了解和认识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
第一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反应,赞成:只不过做了丈夫该做的事;反对:偷药将给家庭带来麻烦,丧失名誉。认为凡是社会大众认可就是对的。顺从传统要求,谋求赞赏。判断行为依据动机。考虑社会或成人对“好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并力求达到这一标准。
第二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反应,赞成:若不这么做,要为妻子死负责;反对:要救妻子的命合情合理,但偷东西犯法。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接受社会习俗,尊重法律权威,有责任感和义务感。只要行为违反规则并给他人带来伤害,不论何种动机都是不道德的。
(3)后习俗水平:道德行为由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普遍的道德准则支配,道德标准被内化为他们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也称原则水平。他们能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法律和权威约束,而是力图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第一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反应,赞成: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反对:不论情况多么紧急,总不能采用偷的方式。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是一种社会契约,大家可以相互承担义务和享有权利,利用法律可以维持公正。但契约可以依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符合社会大众利益。
第二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后对偷药的反应,赞成:尊重生命、保护生命是最重要的;反对:别人是否也像他妻子那样急需这种药,要考虑所有人的生命的价值。根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判断是非善恶,超越现实规范的约束。

第10题:

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依照由低到高分别为( )、( )、( )。


答案: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