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

题目
单选题
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体现的教学艺术是()
A

自主学习

B

量力而精

C

愉快教学

D

尊重个性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一)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17~21题。(15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下列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 ( )

A.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B.故不为苟得也 为宫室之美为之

C.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乡为身死而不受 便扶向路

E.宫室之美 吾妻之美我者


正确答案:B,D

第2题:

材料一: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责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问题:
(1)根据材料,总结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
(2)结合材料及相关史实,分析这两种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案:
解析:
(1)老子认为圣人治下的社会状态应是统治者通过一定的手段.使得普通民众物质生活有保障,身体健康且精神追求贫乏,没有求知的意愿和更大的欲望,有知识的人不敢施展才智和理想抱负。即“无为而治”。董仲舒认为国家实现统一后。教育和社会舆论不统一.意见多样,统治者就不能维护国家统一。官员不知职责所在。因此,统治者应该统一思想意识,禁绝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六艺”以外的其他学说,如此才能统一法纪.民众有所遵从。 (2)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相互征战.由此造成学术教育向社会底层的下移和诸子百家思想争鸣的局面。
董仲舒生活在西汉时期,国家实现政治统一。为适应政治上的中央集权需要,董仲舒以先秦儒学为基础,吸收道家、法家等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形成以“天人感应”“德主刑辅…‘三纲五常“大一统”等学说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采纳。

第3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史,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被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惠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敏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删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带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拉史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官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见而不受.夸为官宣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幂受,夸为妻要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夸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主::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同“避”,躲避)

B.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践踏)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到)


正确答案:D
D
(得:同“德”,动词,感激恩德。)

第4题: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这段文字出于哪篇作品?


正确答案:出自钟嵘《诗品序》

第5题:

学书者怎样理解孙过庭主张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吴昌硕主张的“贵能深造求其通”,郑板桥主张的“学一半,撒一半”?


正确答案: 这三句话是不难懂的,都是在谈如何继承传统,介绍各人学习的方法。孙过庭认为:学习前人的法书,观察务求精细,摹拟务求相像;吴昌硕认为:学习艺术不能满足于局部的了解,要深钻下去掌握其规律更为可贵;而郑板桥则认为:对前人的东西,学一部分,抛开一部分,不必全部去学。
各自所谈的学习方法看起来有些矛盾,到底谁正确呢?其实,他们三人所谈的方法,都是他们成功的经验之谈,全是正确的,只是有阶段性的差异。有人认为,这三句话应联续起来理解,它们是学习书法艺术的三部曲,这样来认识是可以的。在学习书法的初期,不管你学哪种字体,不管你临摹哪种碑或帖,最忌讳粗枝大叶、朝三暮四,只有按照孙过庭所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的方法去做,才有达到“入帖”的可能,否则,终身都将在门外。
当学习书法有了一定的基础,对前人某家某派的用笔结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大致掌握其方法之后,此时,忌讳的是食古不化,目光短浅,沉溺于一家一派之中而不能自拔。若照“贵能深造求其通”的方法去广泛学习,开阔眼界,即能克服此病。这阶段,要注意追溯书法的渊源,了解书法发展的关系,掌握书法艺术形式的规律,加强自身知识修养,力求使书法与姊妹艺术勾通。
继承传统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不少人在探索的课题。郑板桥的主张倒不失是一个好方法。他说:“学一半,撒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他认为对古人的东西不全学是因为“实不能全”,这是说的老实话,即使你真的作到了“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事实上也不能把古人精神面貌全学到手的。因此,他主张对古人不必全学,而去“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一边学习,一边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这样才有可能达到艺术创新的目的。
在书法史上有不少书家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学习的,如苏轼、王铎临二王的法书,郑板桥临《兰亭》,何绍基临汉碑,吴昌硕临《石鼓》等,他们临出的作品与原作相较,几乎都在似与不似之间,有着自己强烈的个性。这种方法同日本书坛非常重视的“意临”较为接近。可以把孙过庭、吴昌硕、郑板桥他们这三种方法,看成学习书法艺术的三部曲,但其先后顺序是不能颠倒的。不能初学书法就来“学一半、撒一半”,这样可能什么也学不到手。也不能一开始学书法就来“贵其深造求其通”。由于缺乏第一阶段的学习,很可能使学习书法陷进朝三暮四、漫无目标,徘徊仿徨的境地。同样,当你具备有相当的书法基础后,如果老还抱着“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的学习方法不变,那你的创造性就可能被埋没,而堕为“奴书”。

第6题:

文言文阅读(12分)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厉害

B.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得到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增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正确答案:C

第7题:

园林的“城市山林”概念包含?()

  • A、“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
  • B、“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 C、“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 D、“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

正确答案:D

第8题:

(二)文言文阅读(12分)回答11至14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厉害

B.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得到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增加

D.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


正确答案:C
C
(加:益处,好处。)

第9题:

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若专用比兴,患在意深,意深则词踬。若但用赋体,患在意浮,意浮则文散,嬉成流秽移,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钟嵘《诗品序》)这段文字说明了钟嵘的哪些文学理论批评观点?


正确答案:在这段文论里,钟嵘提出了“诗有三义”的观点。并且解释了什么是“三义”,即“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的含义。分析了这三种表现手法各自的缺点,必须综合运用“三义”,才能避免这些缺点,做到风骨与文采兼备,使文章余味无穷,具有感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第10题:

《左传》:“于文皿虫为蛊。”《庄子》:“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韩非子》:“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谓迷。”从这几部书的正文中,可以看出先秦训诂的方法有()。

  • A、形训
  • B、声训
  • C、义训
  • D、歧训
  • E、反训

正确答案:A,B,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