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结合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论述政治革命。

题目
问答题
结合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论述政治革命。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政治革命就是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
(1)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①不同利益的冲突和对立
政治革命发生的社会原因是利益的冲突和对立。政治革命表明社会利益矛盾冲突已经发展到不可协调的程度,既有的利益关系不可能维持,革命的社会利益主体的利益与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呈现水火不容的激烈对立状态,从而促使政治革命的发生。
②政治力量的对抗和角逐
政治革命是政治力量的对抗,政治革命是在利益对立的基础上发生的,同时,政治革命关系到政治权力的归属,因此,政治革命呈现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中的对抗状态。从政治革命的过程来看,政治革命中政治力量的对抗性体现为各政治力量的角逐行为。
③政治权力的变更和夺取
与社会革命、经济革命不同,政治革命的根本标志是政治权力的变易。通过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实现革命力量向着政治权力的转变,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内容,所以,政治权力的变易成为政治革命的标志。
④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加入
政治革命是一种大规模的群众性运动。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政治革命的强大社会动力。政治革命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它与少数人参加的政治密谋和政治恐怖活动的根本不同。
⑤革命过程的短暂和急剧
政治革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是社会发展的剧烈震荡,因此,是一种短暂而急剧的变革。在历史上,有的革命由于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对比和较量而持续数年以至数十年,如中国革命从1927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历时22年。但是,从人类社会历史和政治发展过程来看,它只是“一次强有力的打击”,是一种短暂的现象。
(2)从政治革命的类型来看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
①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就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封建关系束缚的背景下作为新生产力代表的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革命,其目的和任务就是要推翻专制政权,消灭封建的经济政治关系,取消贵族特权,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如下特点:
a.资产阶级革命一般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已在封建社会内部生长和日益成熟的条件下发生的,资产阶级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只不过是为了保证和促进这种经济形式的发展。
b.在革命的过程中,资产阶级一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来发动人民群众,并利用他们的力量夺取革命的胜利;但另一方面又时时压制人民群众的革命行动,当人民群众的力量强大到威胁他们的利益时,甚至不惜向封建地主阶级妥协,以换取对人民群众的联合镇压
c.资产阶级革命是以一种剥削和压迫关系代替另一种剥削和压迫关系,所以,它一般不需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而只需要对封建国家机器加以改造。
②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最广泛和最彻底的革命,其任务和目标就是要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无产阶级革命不同于以往的任何革命,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
a.它不是以一种剥削压迫关系代替另一种剥削压迫关系,而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关系,建立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b.它是在现成的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没有具备或几乎没有具备时开始发生的,所以,夺取政权只是革命的开始,它还要完成对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极大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完成技术、文化等方面的革命任务。
c.它不是为少数剥削者谋利益的革命,而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革命,因而是绝大多数人参加的革命。
d.它不是把现成的国家机器据为己有以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而是通过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国家政权。
(3)从政治革命的方式来看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主要采用暴力革命和非暴力革命
①暴力革命
暴力革命就是采用战争或流血斗争的方式用武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即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和机关),推翻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政治革命具有空前的残酷性和激烈性。在这其中,暴力必然是较量双方的主要依据力量和首要的选择手段。暴力革命的主要形式有暴动、武装起义和战争。
②非暴力革命
非暴力革命,就是指在革命形势的逼迫下,统治阶级不得不让出政权,从而实现政治权力非暴力性的新旧交替。非暴力革命的前提条件在于客观形势和力量对比大大不利于统治阶级,统治阶级和集团对维持自己的统治感到彻底绝望。非暴力革命包含着政治革命力量进行政治革命斗争的一系列非暴力手段,主要包括议会斗争、政治示威、政治不合作与政治不服从等。
(4)中国近代以来革命的作用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是实现社会形态和政治形态质变的决定性手段。政治革命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政治革命实现革命力量的社会利益
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是政治斗争的动因,利益实现则是政治革命力量的目的。在绝对意义上,政治革命的结果必然是一方利益的实现和另一方利益的让与。在政治革命过程中,各方的力量对比及运用战略策略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利益的实现状况和程度。
②政治革命改变政治关系
政治革命造成利益关系的质变。政治革命的标志和核心问题是政治权力的变易,经过政治革命和政治权力的变易,政治权力关系随之变化。政治革命也造成了政治权利关系的根本变化。
③政治革命更新政治体系
政治革命不仅改变政治关系,而且改变整个政治体系。政治革命往往发生在政治体系需要更新换代之时。政治革命就通过政权的转移、政治领导人的更换、政治组织的变更、政府活动和政府政策的根本改变、法令制度的更新等方式,承担了政治体系废旧立新、更新换代的功能。
④政治革命变革政治文化
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政治体系,塑造特定的政治文化。在整个社会面临变革,政治发展面临质的飞跃时,不仅政治体系得到更新,而且政治体系赖以存在的心理和思想基础——政治文化也得以变革。
⑤政治革命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政治革命是政治关系加强相关政治行为、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急剧变动,由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政治革命对于社会变革和发展具有强大的火车头的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旧中国近代警察的历史,是军、警、特结合在一起,镇压革命、迫害人民的历史。 (  )


答案:对
解析:
警察是具有武装性质的维护社会秩序、保卫国家安全国家行政力量。 警察的产生的条件。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是警察产生的经济条件。第二,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是警察产生的阶级条件。第三,维护统治秩序与惩罚犯罪的客观需要,是警察产生的社会条件。第四,国家机器的形成,是警察产生的政治条件,在以上条件的促使下,警察才有了发张的萌芽,才有了发张的条件,才有了所谓的警察发展史。

第2题:

结合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发展历史,论述建国以来中国地方政府体制的变化。


正确答案: 建国以来,我国地方政府体制经历了四个时期:
(1)人民政府委员会时期,基于中国政治形势,地方实行各级建立地方人民政府委员会,实行高度集权制。为更好地发扬民主,地方各级设置了由政府邀请各界代表组成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发挥咨议机关的作用。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级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可行驶选举本级人民政府委员会的权利,但仍需上级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任命才能行驶职权。行政体地方政府其中情况是指仍维持传统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国家,中国建国初期实行人民委员会,仍是一种行政体地方政府。
(2)人民委员会时期。我国通过第一部宪法,对中国地方政府体制做出了规定。地方政府第一次设置了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出人民委员会,既是执行机关也是国家地方行政机关。地方权限由中央政府规定,行使权限的地方政府由当地居民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议机构(人大)选出,地方政府是地方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又是中央和上级政府的下级机关。所以人民委员会时期仍然是一种混合体地方政府。
(3)革命委员会时期。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国地方政府现代化过程出现了逆转。革命委员会是集各种权力于一体的唯一地方权力机关。地方政府倒退为维持传统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国家,不存在能反映民意的咨议机关,所以这时的地方政府已经倒退为一种行整体地方政府。
(4)人民政府时期。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地方政府体制基本恢复到了结束之前的情况,但是地方政府组织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变化主要集中在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选举产生,人民政府作为地方国家行政机关,是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当代地方政府仍然是混合体地方政府。

第3题:

我国宪法从()明确了党的领导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选择、中国人民的政治选择和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确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宪法地位。

A、历史逻辑

B、理论逻辑

C、实践逻辑

D、法律逻辑


答案:ABC

第4题:

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中指出:“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周朝的革命”“汉朝的革命”分别是指()

  • A、宗法制、郡县制
  • B、分封制、郡国制
  • C、分封制、察举制
  • D、宗法制、察举制

正确答案:C

第5题:

以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运动的史实为依据,论述农民阶级在中国近代史上所起的历史作用。


正确答案:太平天国起义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同外国侵略者、广大人民同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加深。在全国各族人民反清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再加上两广地区的天灾人祸,太平天国农民起
义在洪秀全等人领导下爆发。1851年,洪秀全率众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迅猛发展,席卷广西、湖南、湖北等六省,坚决镇压官僚、豪绅地主,对人民群众则备加爱护,有力扫荡了封建统治秩序。攻占南京后,改名天京后定为都城,建立了一个同清王朝对峙的政权。新生的太平天国制定国策,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斥逐儒家经典,试图建立一个绝对平等的幻想乐园。在对外政策上要求同侵略者平等交往。为了稳定新生政权,太平天国开始北伐与西征,极大的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也打击了在南方的外国势力。后来天京内乱,太平天国自身实力受损,终于被中外势力联合剿杀。太平天国起义历时十四年,遍及十八省,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顶峰,也是旧时农民战争的终结。
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农民政权,提出了明确而系统的理论,制定了各方面的政策,把历代农民战争推向了最高峰。全面冲击了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制度,严重动摇了统治中国二百余年的清王朝的统治,推动了中国近代反封建斗争的发展。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它的失败揭示了反对外来侵略和争取民族解放的内在关系。对亚洲各国也有很大影响,它是近代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第一次高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波及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发生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以北方农民为主体的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原叫义和拳,是白莲教的一个支派,主要在山东西部秘密活动。义和拳信神练功,其基本群众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它的活动一直受清政府的查禁和镇压。1898年以后,义和拳改称义和团,他们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帝国主义,集中打击外国教会侵略势力。1900年6月13日,义和团运动首先爆发于山东,后迅速发展到直隶(今河北)、河南、山西、内蒙、东三省等地,尤以京津一带声势浩大。
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他们的行动一度得到清政府的默许。随着义和团反帝斗争声势日益壮大,帝国主义十分惊慌,不断催促清政府采取措施镇压义和团运动。随后帝国主义又组成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随着《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外反动势力重新勾结起来,义和团运动在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联合镇压归于失败。
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虽然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失败了,但它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给八国联军以沉重的打击,使列强不得不放弃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义和团运动打乱了封建统治秩序,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义和团血的教训促使中国人民看清了清政府的真实面目,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反殖民地斗争的发展。
从太平天国及义和团运动中,我们可以看出,近代农民战争对于中国及世界状况缺乏清醒的认识,不能彻底的反对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以及同之结合的外国入侵势力,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指导中国革命摆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中国革命的胜利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但是农民战争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他们打击了封建统治力量,抵抗了外国侵略者,显示了中国农民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的巨大力量,不仅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不可欺,也表明要解决近代问题,振兴中华,农民也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要想革命就不能脱离他们。

第6题:

“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


正确答案:正确

第7题:

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中说:“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下列关于这三回革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汉朝的革命打破了夏商周以来官僚政治的局面
  • B、周朝的革命体现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
  • C、辛亥革命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 D、辛亥革命开启了进步的闸门,使反动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正确答案:A

第8题:

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在于( )

A.改变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

B.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C.使中国出现了政党政治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正确答案:D

第9题:

结合近代史上几次大的论战,论述晚清以来中国政治发展进程的主要特点。


正确答案:(1)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与封建顽固势力的代表李鸿章、荣禄、翁同龢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论战主要是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的。这场维新派新与守旧的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运的高涨。
(2)1905年到1907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与资产阶级革命展开了一次长达三年的论战。同盟会成立后创办的机关报《民报》是保皇派的主要阵地,双方都在各自的报纸上宣传自己的主张。论战基本上是围绕着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进行的,通过论战,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地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3)1919年,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挑起了“问题”与“主义”之争。他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反对从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会制度,他主张一个一个地研究问题,一点一滴地解决问题,这是在宣扬资产阶级改良的主张。李大钊很快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的文章,有力地回击了胡适的挑战。他们对胡适的论点,指出“一方面因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社会主义者必须研究怎样把理想应用于实际环境。胡适认为提倡“根本解决问题”是空谈,李大钊反驳说:“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解决,才能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
晚清时期,鸦片运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列强强行冲入了中国,把西方先进的文化带入了中国,西方先进的制度、科技、文化冲击了中国,同时西方列强虎视眈眈,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民族危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开明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试图通过学习西方来改革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以及落后文化等,在革新政治方面,改良派尝试过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来拯救国家;立宪派也努力督促清政府开国会,和平建立民主;革命派则号召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新的共和国来拯救国家,结果都失败了。十月革命之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给迷茫中的中国人指明了一条救国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证明了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挽救中国命运。

第10题:

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例如“革命”,最早界定为改朝换代,近代以来则多指政治体制变革。下列选项对应上述概念内涵的是()。

  • A、“汤武革命”“光荣革命”
  • B、“光荣革命”“工业革命”
  • C、“汤武革命”“文化大革命”
  • D、“工业革命”“文化大革命”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