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喜爱欣赏字迹模糊而残破的碑帖拓本?

题目
问答题
为什么有人喜爱欣赏字迹模糊而残破的碑帖拓本?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而有趣的问题。本来刻在石上的字迹,因年代久远,在刀刻、风化、磨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碑石残破,字迹模糊,书迹的本来面目也看不清楚了,而偏偏有人就十分欣赏这种字迹。在清代的碑学家中,有不少人就属于欣赏这种残碑断碣的人。碑学家批评帖学,认为由于《阁帖》年代已久,经过了多次翻刻而失真,这是帖学衰退的主要原因。帖学家们也承认这话是有道理的。但是,可以反转一问:秦砖汉瓦、残碑断碣,不是年代更久远吗?不是破烂得连字迹都模糊不清吗,为啥还被碑学家们崇拜得五体投地,甚至认为凡碑都好呢?这里的道理也不难明白,清代书家王澍说:“江南足拓不如河北断碑。”
梁巘也说:“宋拓怀仁《圣教》,锋芒俱全,看去反似嫩,今石本模糊,锋芒俱无,看去反觉苍老。”接近原作的“足拓”还不如北方的残破碑版,锋芒俱全的宋拓《圣教序》,反不如后世失真了的《圣教序》。王、梁二人说了老实话,清楚地表明了他们是全凭着自己的审美观来评价书法艺术的好坏。在具有这种审美观的人的眼中,秦砖汉瓦、断碑残碣表现出了一种体魄雄强、气象浑穆的壮美,而清代的碑学家们,在欣赏书法时普遍具有这种审美观,其中尤以康有为表现得强烈。他说:“魏碑无不佳者,虽穷乡儿女造像,而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构字亦紧密非常,岂与晋世皆当书之会耶,何其工也?”他还总结出魏碑有十大美,这十大美全属壮美的范畴。碑学家们的书法艺术,就是在这种审美观的指导下进行创作的。清代碑学之所以能兴起,这种审美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在评论古代书法艺术的好与坏或美不美的问题,与原作失不失真没有多大的关系。照此所说,即使把一些名家秀丽妍妙的墨迹放在碑学家们的面前,恐怕也不会认为比秦汉石工刀砍斧凿的古拙自然的字迹好。了解了欣赏书法艺术是审美观在起主导作用后,就会明白为什么会有人喜爱欣赏字迹残破模糊的碑帖拓本了。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公司取得一张字迹模糊的发票,对于发票字迹模糊的情况持票人可否复写?( )。

A.可以复写

B.不可以复写

C.可以自由处理

D.经过同意后处理


正确答案:B
取得发票时,不得要求变更品名和金额。

第2题:

为什么人类特别喜爱孔雀?


正确答案: 孔雀是一种吉祥鸟,它和人类有着历史渊源,从古到今,孔雀在艺术、传说、文学和宗教上久负盛名。蓝孔雀在印度被看成是吉祥物,定为国鸟加以保护。在希腊神话中,孔雀象征赫拉女神。在中国和日本,孔雀被视为优美和才华的体现。对于佛教徒和印度教徒来说,孔雀是神圣的,它们是神话中“凤凰”的化身。我国人民都把孔雀视为鸟中“珍品”,蓝孔雀目前作为特种珍禽饲养,有“山珍美味”之称。
蓝孔雀是百鸟之王,可能是人类饲养的最早的观赏鸟类。它们为留鸟,主要生活在有丘陵的森林中,尤其在水域附近。几乎不与人类和家养畜禽争夺粮食,还能帮助人民消灭年幼的眼镜蛇,因此非常受欢迎。它们是人类最喜爱的朋友,人们常常与其合影留念,以求平安幸福快乐吉祥。民间则把孔雀当成是吉祥、善良、美丽和华贵的象征。

第3题:

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欣赏和尊敬。()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对

第4题:

药品标签字迹模糊者不能使用。()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音乐鉴赏是通过()的欣赏。

  • A、喜爱、共鸣
  • B、对照、比较
  • C、聆听、感知
  • D、乐曲背景了解

正确答案:B

第6题:

为什么我国传统墨的字迹最耐久?
墨的字迹最耐久,其原因有三方面:
(1)墨的色素成分属碳黑,碳黑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溶于水、油、酸、碱,不与其他化学物质起反应,耐热耐光性能好,颜色不易褪变;
(2)墨中含有大量胶,使字迹转移于纸上以后能结膜,且墨膜与纸张结合牢固,不易脱落;
(3)墨中的防腐剂有保持胶力,帮助字迹更好渗透的作用。所以墨的字迹最耐久。

第7题:

利用票证鉴别仪对第一代居民身份证件进行检查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真证字迹边界模糊,黑度较淡
  • B、真证字迹边界清晰,黑度较淡
  • C、假证字迹边界模糊,黑度较浓
  • D、假证字迹边界清晰,黑度较浓

正确答案:A,D

第8题:

在样品的流转中,常遇到的问题是由于字迹潦草而导致试样编号字迹模糊不清。()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9题:

为什么古往今来的人们如此喜爱砚铭?


正确答案: 端砚自初唐问世以来,就为文人雅士所重视,当他们用上端砚、爱上端砚时,都想在端砚上以铭志抒怀,对端砚的石质、石品花纹、雕刻和形制加以评论,或讴歌赞美,或借题发挥,论砚言志。
至于人们为何如此喜爱镌刻砚铭,从清代林正清的一段话中便可领略其中一二:“然田宅有时而墟,金帛有时而尽;而是砚,千秋万岁莫如汝寿,而题识亦垂之不朽。则事之可传者因在此而不在彼也,亦安能徇世之所尚而易余好也。”

第10题:

学习楷书选择哪几种碑帖入手好?为什么?


正确答案: 学习书法首先从楷书入手为好,理由有三:第一,楷书是现在通用的书体,通俗实用,容易理解;第二,楷书的点画分明,八法具备,上学隶篆,旁习行草,自可操纵自如;第三,楷书中正匀称,是结体的基本规律,然后变化方可不失规距。
楷书碑帖极多,选择初学的范本,宜注意几个方面:首先字的大小要适中。小楷的用笔不易观察,写小字偏于用指,不能锻炼腕力。字体过大,偏重用肘,也不利于用腕的锻炼;大字费纸费墨占地方,诸多不便。选学四至六厘米见方的中楷,以运腕为主,兼及指肘,锻炼全面,缩敛可作小楷,扩展可为榜书,小大由之。
第二,要选用手迹。碑和摹刻本只留字的轮廓间架,有的因碑石年久,或反复摹刻,连轮廓间架也都失真,不宜作为初学者的范本。手迹影印本没有讹失,用笔用墨的微妙变化尽收眼底。第三,要选用名家的代表作。书法的优劣高下相距很大,学上上者得其上,学上者仅得其中,学中者得其下,学下者得下下,不能不加慎重。
唐代是楷书的成熟期,讲究结构,法度严谨。李邕、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诸家,各有特色,都可以作为楷模。但有的只存碑石拓片而无手迹,不便初学。颜真卿楷书点画提按、轻重顿挫分明,结体平稳端庄,气度磅礴,又有墨迹《告身》传世,对于初学是极为有利的条件。不妨先从《告身》入手,再及《颜勤礼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等。欧字瘦劲凝炼结体严整,有《张翰帖》和《梦奠帖》等真迹传世,并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等多种拓本流传。以欧字作为入手的范本也很好。欧颜两家,可根据爱好和性情相近者来决定。待笔法有一定基础之后,可遍及其他诸家。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唐代楷书结体平正,分布均匀,宜于初学,是其优点,但是容易流于呆板和一般化。为此,学习唐楷之后,可以上溯六朝(主要是北魏)书法,以强筋骨,增雄奇。魏碑气势开拓,骨力雄健,结字奇古,所以有人主张竟从魏碑入手。但魏碑少墨迹可寻,初学易失之丑怪,难度也较大,还是从唐碑入手为好。只要目的明确,能够正确分析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得失,有针对性选择范本,一定会有较快的进步。如有呆滞之病,就以飞动的字体补救,平庸则以险奇补救,疏散则以茂密补救……
总之,初学书法,先易后难,先平正后险奇,循序渐进,才能获得坚实的基础。切忌朝三暮四,好高鹜远,更换不定,结果是欲速不达,到头来一无所成,又须要从头做起,反倒耽误了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