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题同学们,今天(2014年7月25日)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这是史纲分析题最重要的考点,要知道下一个甲午年要再等60年(2074年)。习近平同志今年两次提到“甲午”,两句话给我印象很深,一句是“剜心之痛”,一句是“甲午,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特殊的含义,在我国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义。”如何理解习近平同志所说:“甲午,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特殊的含义,在我国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义。”

题目
问答题
同学们,今天(2014年7月25日)是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这是史纲分析题最重要的考点,要知道下一个甲午年要再等60年(2074年)。习近平同志今年两次提到“甲午”,两句话给我印象很深,一句是“剜心之痛”,一句是“甲午,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特殊的含义,在我国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义。”如何理解习近平同志所说:“甲午,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特殊的含义,在我国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的含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的含义是语言具有(),没有()。


正确答案:全民性;阶级性

第2题:

爆发于()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 A、1937
  • B、1931
  • C、1894

正确答案:C

第3题:

甲午,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具有特殊含义,在我国近代史上也具有特殊含义。1894年7月,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清朝在战争中战败。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有( )。
A.
台湾被日本侵占
B.
中国人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觉醒
C.
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中国海关的行政权落入外国人手中


答案:A,B,C
解析:
ABC都是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D选项中中国海关的行政权落入外国人手中是鸦片战争之后。

第4题:

2014年,又逢甲午。120年前爆发的甲午战争,是民之痛、国之殇。在甲午国耻120周年之际,某校时政学习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甲同学认为,清末政治腐败,内斗激烈。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日本是胜利是制度的胜利,大清帝国之败是制度的失败。 乙同学认为,为了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我们一方面要增强海洋意识,捍卫海洋权益;同时大力增强军队实力,不惹事也不怕事,对于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不回避、不妥协、不让步。 请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谈谈你对“不惹事、不怕事”的看法


正确答案: ①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因此,中国政府“不惹事”。
②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当前,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有决心也有能力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利益,因此,中国政府“不怕事”。

第5题: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复兴之路》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生动诠释了近代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寻梦、追梦、圆梦的历史旅程。习近平同志引用三句诗对这段历史进行了生动叙说,这三句诗是() ①雄关漫道真如铁 ②人间正道是沧桑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 ④直挂云帆济沧海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正确答案:A

第6题: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年,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 A、1937
  • B、1931
  • C、1894

正确答案:C

第7题: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895年。


正确答案:错误

第8题:

甲午战争的惨败,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与中国人民的奋发图强。


正确答案:正确

第9题:

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 C、太平天国,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 D、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正确答案:D

第10题: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的含义是,语言具有(),没有阶级性。


正确答案:全民性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