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温某,男,65岁,工人。平时嗜食肥甘厚味,常酗酒,一月前出现胁下痞块,且痞块迅速长大,伴胁

题目

病例摘要:温某,男,65岁,工人。平时嗜食肥甘厚味,常酗酒,一月前出现胁下痞块,且痞块迅速长大,伴胁痛逐渐加重,痛引背部,拒按,入夜更甚,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大便溏。舌质紫暗有瘀点,脉弦细涩。既往有"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二十多年"。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胁痛相鉴别。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表现是()

A面色淡白无华

B烦躁易怒

C胸胁胀闷疼痛

D妇女经闭

E胁下痞块


C,D,E

第2题:

气滞血瘀证可以出现

A.胸胁胀痛
B.胁下痞块刺痛
C.妇女痛经
D.舌紫暗

答案:A,B,C,D
解析:
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表现为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性情急躁,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妇女可见经闭或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等。舌紫暗或见紫斑,脉涩。

第3题:

病例摘要:李某,男,69岁,已婚,干部。2012年9月7日初诊。患者平素喜食辛辣肥甘厚味,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多食易饥,口渴,多尿。现症: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瘿病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消渴(中消)。中医证型诊断:胃热炽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多食易饥,口渴,多尿为主症,辨病为消渴中消。现症见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辨证为胃热炽盛证。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中医病证鉴别:两者都可见多食易饥,消瘦症状。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症状,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渴,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瘿肿有形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多饮、多尿、尿甜的症状。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方剂名称:玉女煎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生石膏15g,知母5g,黄连6g,栀子5g,玄参6g,生地黄20g,麦冬6g,川牛膝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4题:

患儿,出生30天。黄疸持续不退,面目皮肤发黄,晦暗无光泽,右胁下痞块,腹胀,青筋暴露,口唇暗红。辨证为气滞血瘀证,最主要的辨证依据是

A、腹胀

B、黄疸持续不退

C、面目皮肤发黄

D、黄疸晦暗不泽

E、右胁下痞块


参考答案:E

第5题:

按胁部以下哪项最应注意排除肝癌

A.左胁下可触及痞块,按之硬

B.右胁下肿块,按之凹凸不平

C.胁下肿块,刺痛拒按

D.胁下肿块,软而不坚


正确答案:B

第6题:

气滞血瘀证的临床表现是

A、面色淡白无华

B、烦躁易怒

C、胸胁胀闷疼痛

D、妇女经闭

E、胁下痞块


参考答案:CDE

第7题:

常某,男,65岁。平素嗜食肥甘厚味,经常酗酒。一个月前出现胁下痞块,伴胁肋胀痛,身目发黄,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脘痞,纳差,溲赤便干,舌质紫黯,苔黄腻,脉弦滑。诊断为肝癌,其辨证分型是

A、气滞血瘀

B、脾虚湿困

C、湿热聚毒

D、肝肾阴虚

E、瘀血内阻


参考答案:C

第8题:

患者,男,54岁。右胁下痞块,推之不移,按之刺痛固定。此为( )

A、虫积

B、气鼓

C、水鼓

D、癥积

E、瘕聚


参考答案:D

第9题:

病例摘要:毛某,男,37岁,已婚,教师。2013年1月23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味,形体肥胖,近来胁肋胀痛,口苦口黏。现症:胁肋灼热疼痛,痛有定处,触痛明显,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悬饮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胁痛。中医证型诊断:肝胆湿热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胁肋胀痛为主症,辨病为胁痛。现症见胁肋灼热疼痛,痛有定处,触痛明显,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辨证为肝胆湿热证。湿热蕴结,肝胆失疏,络脉失和。中医病证鉴别:胁痛发病与情志不遂、饮食失节、跌仆损伤、久病体虚等有关,其病机为肝络失和;其主要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悬饮多因素体虚弱,时邪外袭,肺失宣通,饮停胸胁,而致络气不和;其表现为饮停胸胁,胸胁咳唾引痛,呼吸或转侧加重,患侧肋间饱满,叩诊呈浊音,或兼见发热。治法:清热利湿。方剂名称: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龙胆草9g,山栀9g,黄芩10g,川楝子9g,枳壳10g,延胡索10g,泽泻10g,车前子(包煎)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