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模糊论的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开始于(  )

题目
我国将模糊论的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开始于(  )

A.20世纪前后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参考答案和解析
答案:D
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较多地运用于一些直接社会工作或介入性研究中。

A.社会工作研究方法

B.实验方法

C.质的方法

D.量的方法


正确答案:C

第2题:

实验教育学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科学化”。( )


答案:对
解析:

第3题:

将教育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法是__________一。


正确答案:
行动研究法;

第4题:

将教育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方法是____。


答案:行动研究法,
解析:

第5题:

将教育研究分为教育价值研究和教育事实研究的依据是(  )

A.研究目的的不同
B.研究方法的不同
C.研究对象的不同
D.研究阶段的不同

答案:C
解析:

第6题:

试列举三种现代自然科技运用于考古学研究的方法。


参考答案:

①放射性碳素断代:利用失望生物体中碳-14C.不断衰变的远离进行断代的技术。1949年开始应用于考古年代的测定。一般适用年代范围在5万年以内。美国芝加哥大学W.F.利比是该方法的创始人。
②古地磁断代:包括考古地磁断代和地层沉积断代。考古地磁断代是利用某些古物的热剩磁性进行断代的技术,用于新石器时代以来窑、炉、灶、砖、瓦、陶瓷年代的测定。地层沉积磁性断代,是利用地层沉积磁性随地磁极性倒转而倒转的现象进行断代的技术,多用于古人类遗址的断代。
③热释光断代:是利用绝缘结晶固体的热释光现象来进行断代的技术。适用于陶器及其他火烧黏土样品。测定年代的范围可达数十万年。


第7题:

试评析我国教育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上存在的 问题。


答案:
解析:
(1)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 首先,对教育理论领域内许多新的、有价值的问题探讨不够深入。教育界虽然注意到了时代的变化,积极吸取科学、哲学研究的成果和养分,但总体上还未实现理论基础的更新,理论还缺乏超前意识和对实践的指导力量。 其次,对实践的研究领域有了很大的拓展. 但深度还不够,教育经验的总结还很少上升到足够的理论程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得还不好。 再次,在国外教育理论和思潮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多停留在介绍和阐述的层面,而缺少必要的分析和讨论,且偏向于欧、美、日等发 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教育的研究还不够重视从总体上看,比较、分析、创造性的吸收不足,存在着忽视对本国教育进行深人研究的趋势。 另一方面,在21世纪我国的教育理论界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崭新局面,无论研究所涉及的领域、采取的视角、采用的方法,还是提出的理论、观点,得出的结论,都有较重要的突破,充分反映出教育理论界创新、进取的新景象。 (2)教育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尽管教育理论界日益关注教育研究的科学化,但教育研究方法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重思辨、轻实践、少实验。在思辨分析中,往往把教育问题套人某种既定的公式,单纯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或者从某种固有的经典模式理论出发,到实际中找例证。其结果是,由于不能深人地研究教育实践,缺乏对教育活动规律的深刻揭示,因而使教育理论显得十分贫乏。 第二,在进行教育研究时,往往采取直线式、绝对化、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常常出现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在纠正某一种片面观点时又出现另一种片面观点的情况。 第三,对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缺乏理论的概括总结。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进行了新颖多样的教学实验,这是我们教育科学发展的宝贵财富。可惜由于不善于提炼、概括,导致对教育成果的认识停留在一般经验总结和感性认识层面,无形中给教育理论研究的深人带来阻碍。 第四,对国外教育理论及学派观点鉴别、反思不足,往往走向两个极端。或者因循守旧,一概排斥,或者不加分析,全盘照搬。 第五,教育研究方法中有不少方法是从其他学科移植而来的,所以缺乏自身的规范和标准,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

第8题:

行动研究在我国幼儿教育科学研究中运用的意义()。

A、符合我国幼儿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际

B、有助于幼儿教育科学研究中多种研究方法的并用

C、可以开阔幼儿教育科学研究的收益面

D、可以使研究者准确了解幼儿的行为


参考答案:A,B,C

第9题:

我国将模糊论的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开始于(  )

A.20世纪前后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答案:D
解析:

第10题:

自我开发的支持、OJT以及将集中培训运用于工作中的跟踪培训,属于(  )方法。

A.基本能力的开发
B.基本教育培训
C.基本适应教育
D.基本教育态度教育

答案:A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