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金代的官员考核制度?

题目

简述金代的官员考核制度?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西周档案机构及官员、职任和地位。


参考答案:

①机构设置:西周中央政府分为卿士寮和太史寮两大部门,前者为西周执掌政事部门,以卿为首长;另一平行中央重要机构是起草文书,保管典籍的太史寮,周代史官已有分职,如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之分。除此之外,王室事务总管的“重灾”也掌管王室档案,周公曾任此职。
②主要职掌:主要掌管起草文书,册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保管国家典籍以及天文、历法、祭祀、教育等事务。
③地位作用:周代史官仅次于师保,与卿时寮官员有着平行地位的职官,这说明西周史官的地位有所下降,对国家所起作用都较商朝史官为逊色,但仍不失为周王朝中职权显赫的重要官职。
西周史官的地位与作用和档案工作密切相关的:西周史官的职任首先是保管典籍,而且有明确的分职。除典守重要典籍外,他们还负责记录统治者的言论和事迹,我国历史上史官记注制度就是奠定于西周。收藏大量典籍的史官机构——太史寮,则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可见史官的显赫地位与档案工作是有密切关系的。


第2题:

简述金代档案工作。


参考答案:

金朝的文书档案工作是在女真部族原有基础上,不断吸取辽和宋的文书档案工作成果,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形成相当完备又具有金特色的文书档案工作制度和文书档案工作系统。但是金朝的文书档案工作总体发展水平比辽要高,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女真族与契丹族社会经验、文化水平不相上下,都处于向封建制转化过程中,金灭辽,吸收了辽代文书档案工作的经验(如任用汉人为文书档案官等),更多的是仿照唐宋制度,起步较高,从双方都吸取经验,发展速度自然较快。
第二,金的南部边界直达淮河、秦岭,比辽更深入中原地区,更多地接受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有助于文书档案工作的发展,金王朝的各项典章制度就是在“循辽、宋之旧”的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
第三,金兵曾攻陷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将宋王朝中央收藏的大量文书档案悉数掠取,这些文书档案为他们提供了宋代成熟的文书档案工作经验,为他们提供了全面成熟的文书档案工作蓝本,对建立文书档案工作起了促进作用;加之金代大批任用汉族士人为文书档案官,因而其文书档案工作的水平高于辽代。


第3题:

简述第四官员的职责?


正确答案:

监督比赛情况,包括球员的行为以及裁判的判罚是否公正合理,填写比赛报告赛后呈交组委会。还有就是监督换人的流程是否合理,确认补时时间,还有对替补队员及教练进行监督一、第四官员的职责及工作内容第四官员自进入比赛场地后即开始按照规则的规定履行职责,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执行比赛的有关规定:"有关规定"是指竞赛规程、裁委会及主办机构对比赛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因此,第四官员应事先认真学习和了解这些规定的内容,尤其涉及到自己的工作,如替补人数、替补席位数、技术区的管理等方面的规定,以便按规定执行工作。()准备替补上场执法:第四官员在比赛前应将自己的裁判服装、鞋袜及执法用品准备齐全,在裁判员不能继续担任临场工作的情况下,按照赛前组委会的规定,及时上场担任比赛的裁判工作。()根据裁判员的要求,负责赛场的管理工作:在裁判员的要求下,第四官员一般应做到:1、未经裁判员同意,场外任何人不能进入比赛场地(包括受伤队员重新入场)2、阻止向场内投递饮料或其他物品。3、令替补席位上多余人员离场。4、制止教练员或其他人员在技术区内干扰比赛。5、禁止替补队员在边线外热身或用球活动,在其他区域热身也不得穿正式比赛服装。6、禁止摄影记者离开规定区域随意走动,或违反夜间使用闪光灯的规定。7、对其他干扰、影响比赛的情况进行管理。()负责比赛中队员的替换工作第四官员当接到比赛队要求替换队员的名单后,应按下列程序完成替换工作:1、审查上场队员是否为赛前列入替补名单中的队员,替补手续是否合乎要求。2、检查替补队员装备是否符合规则规定。3、待比赛成死球时,用规定信号向裁判员提示。4、经裁判员同意,场上被替换下场的队员从中线处离场后,再允许替补队员进场。5、记录替换队员号码、时间。()负责比赛备用球的保管:每场比赛第四官员应管理好比赛的备用球,赛前要对球的气压进行检查。比赛中裁判员认为需要使用备用球时,应及时提供,赛后应负责将球归还主办机构。()协助裁判员执行工作:第四官员除了执行规定的任务外,还应该积极协助裁判员做好其他工作,如比赛前,协助检查比赛场地;提前60分钟收取比赛双方队员名单并核对上场队员名单;检查上场队员装备是否符合规定和要求。比赛中,协助记录替补队员、进球队员、被警告或罚出场队员的号码和时间,以及场上发生的其他重大事件等情况。比赛后,协助校对记录内容及处理其他善后工作。()公布比赛应补足的时间:一般在每半场进行到44分钟时,裁判员用信号告诉第四官员应补时的时间,第四官员则根据裁判员的决定,将延长的时间用换人牌向比赛队及观众公布。()报告比赛有关情况:在比赛结束后第四官员应向有关机构提交裁判员和助理裁判员没有看到的任何不正当行为或其他事故的报告,并必须在赛后总结时对裁判员和助理裁判员的报告提出建议。


第4题:

简述秦汉秘书的考核制度。
(1)秦朝的“五善”、“五失”考核法
秦统一天下后,在“明主治吏,而后治民”思想的指导下,制定了对官吏,包括对秘书官吏的考核标准。“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谨慎坚固,审恶无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这是对官吏的原则要求。为便于理解和落实,秦朝政府又把这些原则要求分解为必须遵守的“五善”和必须防止的“五失”。
(2)汉朝的“常课”和“集簿”
汉朝规定,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主官要对其所属的秘书官吏每年考核一次,称“常课”或“小考”,每三年一次“大课”,即大考核。县的秘书官吏由县令(长)考核,“丞尉以下岁诣郡,课校其功”,即对县丞以下吏员,考核其实绩,予以记录,这种记录称“集簿”。根据考核的结果实行赏罚。可见,汉朝已经建立起了对秘书官吏由各级主官定期考核的制度,较秦朝进步了。

第5题:

分别简述清代官员和士庶的典型服饰。


参考答案:官员.头戴暖帽或凉帽,有花翎、朝珠,身穿褂,补服、长裤,脚着靴。
士庶.头戴瓜皮帽,身着长袍、马褂,掩腰长裤,腰束带,挂钱袋、扇套、小刀、香荷包、眼镜盒等,脚着白布袜、黑布鞋。

第6题:

简述档案官员地位和职掌变迁原因及趋势。


参考答案:

①宗法和世卿制度的瓦解:是史官职任变化的重要社会原因,此后出现了国君任免官员的官僚制度的萌芽,这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发展,从此在原有世卿制度下史官位尊爵显的地位完全消失了。
②天道观念的变化:是史官职任、地位变化的又一社会原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兼并战争的发展,反映到社会思想上,对“天”的信仰也进一步动摇。
③史官职掌的变化:当时统治者在频繁的战争中认识到,要想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与其求助与神鬼,不如设法增强自己的军事、财政势力。因此,主管行政、财政、军事、司法等事务的政务官、军事官、事务官上升到首要地位。而管理祭祀鬼神和占卜的宗教官退居到次要地位,因而史官失势,地位下降,他们开始脱离对国家事物参谋顾问的高级管理工作,退居为次要官职,逐渐成为记注政事、点收档案的专职官员。
④档案专职的出现:战国时期新的官僚制度确立后,形成了一批新的掌管记注、管理文书档案的职官。有赵国的御史,齐国的掌书,秦国的尚书,魏国的主书等称谓,他们伺从国君左右,协助处理文书事务,并负责档案典籍的保管。


第7题:

简述唐代官员的入仕途经。


参考答案:

(1)科举入仕
1)常科(每年):常科的名目很多,一般依据应选人的条件和考试内容分为秀才、进士、明经、明法等。唐代科举中最常见的科目是进士和明经。由于唐代科举制考试没有门第出生的限制,为许多下层读书人开辟了一条入仕的道路,有利于国家广泛地选拔经帮治国的优秀人才。
2)制科(不定期):亦称制举,由皇帝特召知名之士举行的考试科目,录取者,可优予官职。唐代科制的科目有博学宏词科、文经邦国科等近百种。考试一策论为主,也考经史与诗赋。科制以开元时期特盛,文宗以后举行的比较少。
(2)门荫得官门荫得官是藉祖先功勋、地位而得官。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皇亲贵戚和五品以上的中高级官员的子孙,可以通过卫官德跳板,获得入仕资格。一是六品以下官员之子通过番上纳科的办法可以获得参选的资格。此外,还有部分担任过斋郎的子孙,经过一定得年限和考试,也能被推荐到吏部参选。
(3)流外和杂色入流唐代的官吏有流内、流外之分。流外官是指职事官之外的吏职,由吏职出任到职事官就是入流,主要有三类:一是低级办事员如台省的令史、亭长等;二是专门技艺人才如秘书省的楷书手等;三是技术学校的专业人才如历生、天文生等。选拔标准是书、计、时务三条,通过试“判”来查起办事能力,流外入流还要加试一经一史。流外入流是官员入仕最多的途径。


第8题:

简述巫史官员在商朝的地位。


参考答案:

①神权政治:我国奴隶社会政治的最大特点是神权政治,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神权政治的鼎盛时期。史官是司掌占卜的官员,即通过占卜替神、祖代言的宗教职官。
②巫史职掌:巫和史,专掌占卜、记事和祭祀。由于商王崇尚迷信,一切行事都要由史官占卜、所谓“每日必卜,每事必卜”。史官的主要职掌是一种古老的“天人之学”,他们起着神的作用,是神权的代言者。
③巫史地位:他们掌握知识,是当时最高的知识分子。他们运用自己的垄断的文字知识,记载政事,制作策命,下达王命,掌管档案。史官是神权的代言者和文化垄断者,一身二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成,更显得他们地位的显贵。


第9题:

简述两汉朝延选取拔官员的文化标准。
两汉朝廷选官的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有察举、征辟、考试等方法。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孝廉即孝于廉吏,是两汉人仕的正途之一。被举的人一般都是州郡的属吏和经学儒士。茂才即秀才,与孝廉同样重要。举人侧重政治才干,人数较孝廉为少。贤良方正文学科,目的是广开言路,每当有天灾时,便多有此科,意在选出能“究天人之际”的读书人,对朝廷有所明示。三科中,孝廉重德行,茂才重才能,贤良方正则重在学问。可以这样说,三科取士是政治,也是文化行为,对化导社会以道德立身。以学问扬名,有着非常实在的作用。征辟也是两汉征集贤土为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中央地方并行。在中央有皇帝征辟和公府征辟,在地方有州郡的征辟。皇帝的征辟最荣耀,但不经常。公府和州郡的征辟是士人主要的人仕途径。因为两汉风尚是,有名望的公卿,以能罗致天下名土充当自己的幕僚为荣,所以,天下英才俊士,往往以此作为出身捷径。汉代的考试是与察举相伴而行的,察举出来的人是否任用,还须经过各种考试,种类有皇帝策试、公府考试、博士弟子课。

第10题:

简述明朝行政官员的主要考核形式?


正确答案: (1)考满。考满是针对每一个任职到一定期限的官员进行的一般性考核,主要是考核官员的从政资历和政绩,办法是三年一考,三考为满,考满之日,由有关部门量其功过,分成上、中、下三等,以此为据决定其升降去留。
(2)考察。考察是针对全体在职官员而言的,由朝廷定期举行。除考核各级官员的政绩外,着重对官员的违法行径和渎职行为进行清理和处置。在考察中把官员的不称职行为按其轻重程度的不同分为八个等级,考察分为京察和外察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