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题目
问答题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如何正确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正确答案: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先哲祖辈留给我们的一份丰厚遗产,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如今,需要我们进一步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挖掘和阐发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中国传统文化是夯实中国文化生命根基的主要支撑点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通过文化和价值观的吸引力、影响力、感召力来影响、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等的能力。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命符号,是其存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一个民族内在的、隐性的文化竞争力。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以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孕育了绵延5000年的中华文明,使其成为世界历史上唯一从古至今延续下来的文明古国。尽管在近代的100多年中,随着中国硬实力的式微,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软实力的较量中也呈现文弱之势,但是当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的时候,在中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等硬实力迅速发展的今天,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无疑是当务之急。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扩大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有效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亚洲的“四小龙”及周边国家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儒家文化圈。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当今世界也激荡着一股“汉语热”、“孔子热”、“传统热”的潮流,汉字、孔子、书法、春节、长城、中医等都成为西方认识中国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近几年通过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我国在世界各国建立了300多个孔子学院、200多个孔子学堂,联合国从2006年开始颁发孔子教育奖,举办国际祭孔大典。孔子思想已经跨越了时空,穿越了国界;在法国、俄罗斯等国成功举办中国文化周文化年等活动,这些都充分表明传统文化是扩大中国文化影响、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载体,同时也表明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即通过与世界文化,特别是西方主流文化的交流碰撞中才能生存、发展、壮大,才能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民族共识、汇聚民族力量的向心剂  文化凝聚力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文化凝聚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具有的动员、团结和组织全体成员的向心力,是保持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谐的内聚力。在中华民族 漫长的沧桑岁月中,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近代的救亡图存到当代的和平建设,维系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个中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舍生忘死、克己奉公、民为邦本等思想理念,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前赴后继、发愤图强,它所折射出的底蕴和更深一层的内涵则是中华民族刚健有为的自强自立自信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探索、中华民族即将走向伟大复兴的今日,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来讲,中国传统文化仍然是凝聚中华民族各方力量的精神内核,更是汇聚海峡两岸人民乃至全球华人同胞心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向心剂。
4.中国传统文化是传递中国声音、展示民族形象的信使,是增进中国文化感召力亲和力的重要因素
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自古就有和为贵、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传统。早在儒家经典《春秋左传•隐公六年》中就有言:“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把善邻看作是国家之宝,这从政治治理的角度把善邻提到了一个很高的地位。尽管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但近代中国人民却频遭劫难,饱受战争之苦,也正因如此,走向富强的中国人民倍加珍惜和平、安宁、和谐、自由,倡导并信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同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的外交关系,主张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分歧。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平友好、合作共赢、和谐相处等理念和基本精神,伴随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必然为世人所了解和接纳,从而大大提升中国文化的感召力、亲和力、吸引力,使“中国威胁论”不攻自破,为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道路,打破“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注解。

第2题:

怎样认识中国城市地方政府?


正确答案: 城市地方是国家在城市地区设立的地方分治单位。
城市是伴随着商品经济和社会交往活动的增加而出现的新的、具有政治、行政或经济中心意义的新型地域;城市并不是一个自然的地理概念,而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高度关联的、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动中的地点;城市也并不是一个具有长期历史渊源和相对稳定性的概念,在中国除少量政治、行政中心外,城市基本上是20世纪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和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构成转型的结果。
因此严格地说,城市在本质上并不具有一般行政地方的性质:城市主要是作为经济或政治、行政中心而存在的,城市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取决于城市本身所具有的经济、政治的吸引力和辐射能力,而不像一般行政地方那样主要是依靠国家政权的力量来维持自身对所辖地方的控制。
从外在特征上看,一般行政地方是“面”状的,而城市是“点”状的。尽管城市的性质与一般行政地方的等级制性质有本质的不同,但目前我国城市的设置仍然是以行政等级为基础的,城市的行政级别是第一位的,而城市本身所具有的能力则是第二位的,这是目前我国城市制度的重要特色。
渗透在城市制度中的行政等级逻辑表明:在城市设置和管理中,城市的内涵和能力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城市在相当程度上仍然被当成一般的行政地方来对待,而不是将城市视为具有内在整合能力的社会经济结构,国家对城市的统治功能的依赖超越了对城市自身所内在具有的“服务”功能的开发和挖掘,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城市地方与一般行政地方的性质,妨碍了城市地方功能的发挥,也是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矛盾的。城市地方主要有直辖市、副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区和镇。

第3题:

怎样把中国传统文化情结融入设计中?举出生活中设计的实例并加以分析说明。


正确答案:首先,要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发掘、提炼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表达的语言方式,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其次,吸取其精华,运用到设计之中。如:《汉字体变化设计》的案例,系统的把传统文化情结从古老的字体演变为现代字体的全部过程,设计品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情结。

第4题:

怎样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5题:

怎样认识和评价发展中国家所面对的国际经济环境?


正确答案:从历史上看,国际经济秩序是由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安排的。这种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不利于殖民地和发展中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发展中国家要求改变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并为此做出不懈努力,从不结盟运动到77国集团,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呼声此起彼伏。1974年联合国大会第六次特别会议,通过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及其行动纲领。1975年3月,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的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第三次大会,通过了“利马宣言”,形成了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构想。这些构想包括在国际贸易、国际援助、技术转让、外国投资、国际货币制度等方面实施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措施。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进入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虽然国际经济秩序总体上仍然有利于发达国家,但是在当代国际经济贸易体制中也对发展中国家作了一些比较有利的特殊安排。以关贸总协定进而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当代国际贸易体制在坚持“互惠原则”和“非歧视原则”的前提下,对发展中国家设置了一系列有利的安排。比如在《贸易技术壁垒协议》中规定,在国际标准中凡与旨在保护发展中国家使用的特有技术、生产方法和生产过程的技术标准、规定和测试方式存在根本差异的,不应予以使用;促进建立与发展中国家有特殊利益的产品有关的国际标准制度。1990年7月乌拉圭回合的《技术标准协议》又作了进一步规定,要求缔约方在执行该协议时,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技术标准、经济发展和金融贸易发展需要等特殊情况,允许它们可不以国际标准作为本国技术标淮规则和技术标准的基础;发展中国家可要求在一定时限内全部或部分免除履行该协议的义务。

第6题: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正确答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7题:

怎样正确评价和认识我国现阶段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正确答案: (1)评价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否具有优越性,要以这种所有制结构是否适应生产力的现实水平,不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标准。
(2)我国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最适应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能够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而是具有优越性的所有制结构。
(3)评价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是否具有优越性,不能抽象地以“一大二公”为标准,即并非所有制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具有优越性,否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第8题:

怎样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正确答案:第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着。
第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第三,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返攻准备了条件。
第四,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第9题:

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正确答案: (1)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
第一、中国是个大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不发达,也很不平衡,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第二、社会主义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还需一个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并且认为这个过程的时间很长,任务也很艰巨。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探索。他提出要把“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他强调坚持人民民主,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要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他要求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让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他指出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
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的探索。他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他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他强调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并强调要向科学进军,不能走世界各国发展科学技术的老路,而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关于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方面的探索。他最早觉察到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号召共产党人提高警惕,同这种危险作斗争。同时,他又十分警惕党在执政以后可能产生的种种消极现象。为此,他提出: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群众行使这个权力,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必须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平等待人。他强调必须防止在共产党内、在干部队伍中形成特权阶层、贵族阶层,坚决地反对党内和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必须切实解决“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的问题。
关于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的探索。他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还提出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方针,并为巩固国防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积累了军事斗争同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相结合的独创性经验。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阐明的这些重要思想,为党继续进行探索并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所以,已故历史学家胡绳曾经指出: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他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抗拒来自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强大压力,从而发动并且坚持进行这种探索。所以毛泽东作为这种探索的开创者的历史功绩应当用最浓的笔墨记载在史册上。”
(2)必须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就毛泽东的一生来看,他不愧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他的后半生,领导党和人民抵御来自国外的威胁和压力,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探索。这些重要的历史功绩和探索的首创精神,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他在探索过程中发生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走了大的弯路,这是应该引为沉痛教训的。
全面评价毛泽东的一生,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第10题: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正确答案: 在当代文化学话语中,简单、绝对的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早已失去了市场。综合、融会、借鉴的趋向日益明显,这体现了当代文化发展的趋势:多元共存、相互渗透、资源共享、取长补短,熔铸成新的文化姿态。在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问题的时候,我们主张一种实事求是的理解与阐释的态度。对于我们这些生活于当代世界的中国人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正视这一点。中华民族虽然历经坎坷和磨难,但至今仍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巨大实体,这一事实最简单、最直白、最雄辩地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仅没有丧失,而且充满了生机,它就存在于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之中。但不容否认的是,全球化进程的加剧,现代化竞争的激烈,中华民族的独特历史命运,所有这一切因素都昭示我们:文化创新是我们现在和未来几代人的历史使命。为了有成效的文化创新,我们就要反思我们的文化传统,汲取其中一切有益于文化创新的养分,摈弃其中的糟粕,只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当代文化水平居于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