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28岁,诊断为疟疾。

题目
患者,男性,28岁,诊断为疟疾。

该患者典型的体温变化特点为
A.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波动超过1℃,最低体温超过正常水平
B.体温持续升高至39~40℃,24小时波动不超过1℃
C.24小时内变化不规则
D.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
E.体温持续升高至39~40℃,持续数日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1---2题共用题干) 患者,男性,30岁。到非洲出差回国10天后出现寒战、面色苍白、肢体厥冷等症状,持续半小时左右继以高热、面色潮红伴头痛等症状。诊断为疟疾问日疟。 为控制疟疾症状,应选择的药物是

A.吡喹酮

B.乙胺嘧啶

C.氯喹

D.伯氨喹

E.依米丁


正确答案:C
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抗疟药物有氯喹、奎宁和青蒿素,伯氨喹为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药物,乙胺嘧啶为主要用于预防的抗疟药。故选C、D。

第2题:

如何用病原学诊断疟疾患者?


正确答案:取末梢血,制备厚薄血涂片,瑞士染色,油镜观察。血涂片中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均可尖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和配子体。恶性疟原虫可见环状体和配子体。

第3题:

患者,男性,40岁。诊断为“疟疾”。发热时体温可骤升到39℃以上,然后很快降至正常,2天后再次发作,属于

A.弛张热

B.稽留热

C.间歇热

D.不规则热

E.中等度热


正确答案:C
热型:热型是根据绘制在体温单上的体温曲线波动的特点所分的类型。临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1)稽留热:体温持续升高达39.O~40.O℃,持续数天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伤寒、肺炎球菌性肺炎等。(2)弛张热:体温在39.O℃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1。C以上,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等。(3)间歇热: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发热时体温骤升达39。C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经数小时、数天的间歇后,又再次发作。常见于疟疾等。(4)不规则热:体温在24小时内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等。

第4题:

患者男性,30岁,查体脾肋下1.5cm,该患者的诊断应排除

A.急性肝炎

B.伤寒

C.淋巴瘤

D.败血症

E.急性疟疾


正确答案:C

第5题:

为控制疟疾再次复发,应选择

患者,男性,32岁,到非洲出差20天后出现寒战,面色发白,肢体厥冷等症状,持续半小时后出现高热.面色潮红伴头痛。就诊,诊断为疟疾。


正确答案:D
主要用于控制疟疾症状的有氯喹、奎宁、青蒿素,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药物是伯氨喹,预防疟疾发作的是乙胺嘧啶。答案为:D。

第6题:

疟疾患者经氯喹治疗后体温正常,未再到疟疾流行区,8月后再次出现寒战、发热、大汗,最可能的诊断为

A、再次感染疟原虫

B、再燃

C、复发

D、混合感染

E、疟原虫产生耐药


参考答案:C

第7题:

为控制该患者的症状,应选择

患者,男性,32岁,到非洲出差20天后出现寒战,面色发白,肢体厥冷等症状,持续半小时后出现高热.面色潮红伴头痛。就诊,诊断为疟疾。


正确答案:C
主要用于控制疟疾症状的有氯喹、奎宁、青蒿素,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药物是伯氨喹,预防疟疾发作的是乙胺嘧啶。答案为:C。

第8题:

青年男性,发热2天,体温37.8~39.1℃,腰部胀痛,尿频、尿急,解黄色稀便1次,无咳嗽咳痰,此患者最可能的诊断为

A、急性肠炎

B、伤寒

C、大叶性肺炎

D、疟疾

E、急性。肾盂肾炎


参考答案:E

第9题:

可以预防疟疾发作,应选择

患者,男性,32岁,到非洲出差20天后出现寒战,面色发白,肢体厥冷等症状,持续半小时后出现高热.面色潮红伴头痛。就诊,诊断为疟疾。


正确答案:B
主要用于控制疟疾症状的有氯喹、奎宁、青蒿素,主要用于控制复发和传播的药物是伯氨喹,预防疟疾发作的是乙胺嘧啶。答案为:B。

第10题:

疟疾患者经氯喹治疗后体温正常,未再到疟疾流行区,3周后再次出现寒战、发热、大汗,最可能的诊断为

A、再次感染疟原虫

B、再燃

C、复发

D、混合感染

E、疟原虫产生耐药


参考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