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GB/T13

题目

根据《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GB/T13267-1991),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的试验用鱼在驯养期间应每天三次投食。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根据《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15441-1995)进行发光菌急性毒性试验时,如何设置样品试验浓度组。


正确答案: (1)探测试验:先按对数系列将样品液稀释成5个浓度:100%、10%、1%、0.1%、0.01%,探测相对发光度落在哪一个浓度范围内。
(2)正式试验:在所落在的浓度范围内再增配6~9个浓度,增配的浓度应倍比稀释,也可通过查对数表,按等对数间距原则自行确定。

第2题:

根据《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15441-1995),若须测定包括pH影响在内的急性毒性,不应调节水样pH。


正确答案:正确

第3题:

根据《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15441-1995),用发光菌测定样品的毒性非常简便,冻干粉经复苏后即可用于进行样品的测定。


正确答案:错误

第4题:

根据《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GB/T13267-1991),简述试验过程中需对试验鱼做哪些记录观察。


正确答案:随时观察并记录试验鱼的平衡、游动、呼吸及体色变化等中毒症状

第5题:

根据《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GB/T13267-1991),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的正式试验中,试验浓度组应如何设置?


正确答案: 根据预试验得出的结果,在包括使鱼全部死亡的最低浓度和96h鱼类全部存活的最高浓度之间至少应设置5个浓度组,并以几何级数排布。浓度间隔系数应≤2.2。

第6题:

简述《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GB/T13267-1991)中制备溶解度低的物质的储备液时该如何处理。


正确答案: 溶解低溶解度的物质时,可使用超声波装置,也可加入对鱼低毒的有机溶剂,有机溶剂在试验溶液中的浓度不应超过0.1mg/L。

第7题:

简述《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GB/T13267-1991)中,试验鱼转移入试验容器的过程及原则。


正确答案: 用小孔抄网从驯养鱼群中随机选取鱼放入试验容器中。在鱼转移过程中因操作不慎掉下的鱼或其他操作不善的鱼弃用,所用的鱼需在30min内转移完毕。

第8题:

根据《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15441-1995)的要求,简述如何对发光菌冻干粉复苏后进行质量检验。


正确答案: 冻干粉复苏2min后即可发光,稀释成工作液后每毫升菌液不低于1.6万个细胞(5m1测试管)或2万个细胞(2m1测试管)(均为稀释平板法测定)。在毒性测试仪上测出的初始发光量应在600~1900mV之间,低于600mV允许将倍率调至“×2”挡,高于1900mV允许将倍率调至“×O.5”挡。仍达不到标准需更换冻干粉。

第9题: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用斑马鱼(Brachydaniorerio)作为试验用鱼。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根据《水质物质对淡水鱼(斑马鱼)急性毒性测定方法》(GB/T13267-1991),试验鱼需每天保持光照()。

  • A、0~4小时
  • B、4~8小时
  • C、8~12小时
  • D、12~16小时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