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体现的教学艺术是()A、自主学习B、量力而精C、愉快教学D、尊重个性

题目

凡授书不在图多,但贵精熟,量其资禀,能二百字者止可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传习录•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体现的教学艺术是()

  • A、自主学习
  • B、量力而精
  • C、愉快教学
  • D、尊重个性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现了教授学习策略能提高迁移 的( )。


答案:意识 性,
解析:

第2题:

教师不能满足“授之以鱼”,更要做到“授之以渔”,这强调教学应重视()。


A.培养个性

B.传授知识

C.发展能力

D.形成品德

答案:C
解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鱼”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渔”侧重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3题:

明代吕坤的作品有()

A.《续小儿语》

B.《社学要略》

C.《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D.《教约》


正确答案:AB.

第4题:

“凡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出自王守仁的《教约》。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学书者怎样理解孙过庭主张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吴昌硕主张的“贵能深造求其通”,郑板桥主张的“学一半,撒一半”?


正确答案: 这三句话是不难懂的,都是在谈如何继承传统,介绍各人学习的方法。孙过庭认为:学习前人的法书,观察务求精细,摹拟务求相像;吴昌硕认为:学习艺术不能满足于局部的了解,要深钻下去掌握其规律更为可贵;而郑板桥则认为:对前人的东西,学一部分,抛开一部分,不必全部去学。
各自所谈的学习方法看起来有些矛盾,到底谁正确呢?其实,他们三人所谈的方法,都是他们成功的经验之谈,全是正确的,只是有阶段性的差异。有人认为,这三句话应联续起来理解,它们是学习书法艺术的三部曲,这样来认识是可以的。在学习书法的初期,不管你学哪种字体,不管你临摹哪种碑或帖,最忌讳粗枝大叶、朝三暮四,只有按照孙过庭所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的方法去做,才有达到“入帖”的可能,否则,终身都将在门外。
当学习书法有了一定的基础,对前人某家某派的用笔结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大致掌握其方法之后,此时,忌讳的是食古不化,目光短浅,沉溺于一家一派之中而不能自拔。若照“贵能深造求其通”的方法去广泛学习,开阔眼界,即能克服此病。这阶段,要注意追溯书法的渊源,了解书法发展的关系,掌握书法艺术形式的规律,加强自身知识修养,力求使书法与姊妹艺术勾通。
继承传统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不少人在探索的课题。郑板桥的主张倒不失是一个好方法。他说:“学一半,撒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他认为对古人的东西不全学是因为“实不能全”,这是说的老实话,即使你真的作到了“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事实上也不能把古人精神面貌全学到手的。因此,他主张对古人不必全学,而去“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一边学习,一边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这样才有可能达到艺术创新的目的。
在书法史上有不少书家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学习的,如苏轼、王铎临二王的法书,郑板桥临《兰亭》,何绍基临汉碑,吴昌硕临《石鼓》等,他们临出的作品与原作相较,几乎都在似与不似之间,有着自己强烈的个性。这种方法同日本书坛非常重视的“意临”较为接近。可以把孙过庭、吴昌硕、郑板桥他们这三种方法,看成学习书法艺术的三部曲,但其先后顺序是不能颠倒的。不能初学书法就来“学一半、撒一半”,这样可能什么也学不到手。也不能一开始学书法就来“贵其深造求其通”。由于缺乏第一阶段的学习,很可能使学习书法陷进朝三暮四、漫无目标,徘徊仿徨的境地。同样,当你具备有相当的书法基础后,如果老还抱着“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的学习方法不变,那你的创造性就可能被埋没,而堕为“奴书”。

第6题:

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答案:
解析:
这句话是正确的。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鱼“是指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授之以渔“是指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重要,重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符合新课改教学观的要求,因此是正确的。

第7题:

下列能体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是__________。

A.时教必有正业
B.君子之教,喻也
C.藏息相辅
D.不凌节而施

答案:D
解析:

第8题:

在促进迁移的教学方法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现了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


正确答案:√

第9题:

大理学家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著作主要有()。

  • A、《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 B、《教约》
  • C、《胎产书》
  • D、《传习录》

正确答案:A,B,D

第10题:

汗也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内经云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阴精有余阳气不足则汗不能自出不出则死阳气有余阴精不足多能自出再发则痉痉亦死或熏灼而不出不出亦死也其有阴精有余阳气不足又为寒邪肃杀之气所搏不能自出者必用辛温味薄急走之药以运用其阳气仲景之治伤寒是也伤寒一书始终以救阳气为主其有阳气有余阴精不足又为温热升发之气所铄而汗自出或不出者必用辛凉以止其自出之汗用甘凉甘润培养其阴精为材料以为正汗之地本论之治温热是也本论始终以救阴精为主此伤寒所以不可不发汗温热病断不可发汗之大较也唐宋以来多昧于此是以人各著一伤寒书而病温热者之祸亟矣呜呼天道欤抑人事欤(吴鞠通《温病条辨·汗论》) 对于汗不出,作者认为应如何治疗?


正确答案:作者认为汗不出的治疗方法有:伤寒者,应“始终以救阳气”为主,必用“辛温味薄急走”之药以“运用其阳气”;温病者,应“始终以救阴精”为主,须用“甘凉甘润”之药以“培养其阴精”,绝对不可发汗。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