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

题目

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董仲舒()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B、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 C、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 D、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汉朝的董仲舒创造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鼓吹“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使()政治观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

  • A、管理
  • B、神权
  • C、道德
  • D、权力

正确答案:B

第2题: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是因为()

  • A、法家思想导致秦朝短命而亡
  • B、汉武帝重用信奉儒家思想的儒生
  • C、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并适应了时代需要
  • D、继承了先秦的“民本”和“仁政”思想

正确答案:C

第3题:

()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推行儒家的主张。

  • A、董仲舒
  • B、朱熹
  • C、王阳明

正确答案:A

第4题:

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甚至皇帝经常下诏罪己。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 A、墨子“兼爱”思想
  • B、孟子“性善论”
  • C、老子“无为”思想
  • 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正确答案:D

第5题: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的教义(注:成为主导的统治思想)。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

  • A、儒家学说与法家学说的主张基本相同
  • B、儒家学说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 C、儒家学说推崇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 D、儒家学说接受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正确答案:A

第6题: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 A、仁者爱人
  • B、君权神授
  • C、天人感应
  • D、大一统

正确答案:C

第7题:

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的进程。”提出这一观点的依据是因为他提出了()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B、“三纲五常”
  •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 D、“致良知”

正确答案:C

第8题: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是什么?


正确答案: (1)董仲舒在哲学史上对天人感应第一次进行了自觉而系统地阐发。天人感应的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天人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天与人能互相影响。
(2)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第一步,是将天神化,将自然属性人格化。第三步则是具体落实天人之间的相互感应。他认为天是“百神之大君”,万物非天不生。阴阳即是天的刑德,五行相生体现了天的恩德,五行相克则体现了天的刑罚,而春秋四季则体现的是天的爱、乐、严、哀的志向。
(3)第二步是讲天人同类、人副天数。天人能够“合一”的基础,在于二者本是同类。认为天是人之曾祖父,而人则是天的副本,举凡天有什么,人也就有什么。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比较标准的“天人合一”的提法。
(4)第三步则是具体落实天人之间的相互感应,认为,天人感应的过程是双向的,一是上传,即人以行感天;另一则是下达,天根据人的行为的好坏,或降下“祥瑞”以资鼓励,或降下灾异以示遣告和惩罚,后者又随着人是否反省和改正其恶行而逐步加重。
(5)如此的双向天人感应的目的,在董仲舒是想要利用上天来劝诫统治者随时注意调整君民关系,防止官逼民反,它既包括“屈民而伸君”,也包括“屈君而伸天”,二者可以相互发明。

第9题: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相对于孔子思想,主要变化有() ①“君权神授” ②“天人感应” ③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 ④提出“民贵君轻”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正确答案:A

第10题:

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 A、仁者爱人
  • B、轻徭薄赋
  • C、天人感应
  • D、大一统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