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说“知识就是美德”。这说明()

题目

柏拉图说“知识就是美德”。这说明()

  • A、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是提高知识文化修养的前提
  • B、思想道德修养取决于知识文化修养的提高
  • C、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相互促进
  • D、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柏拉图认为,只有()才能洞察真理,具有美德,富于知识,以正义治国。

A、哲学家

B、教育家

C、思想家

D、经济家


参考答案:A

第2题:

“知识就是美德”是由( )提出来的。

A、苏格拉底

B、亚里斯多德

C、柏拉图

D、罗素


正确答案:A

第3题: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就是追求美德,__________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正确答案:
追求理性

第4题:

比较柏拉图的“知识即回忆”和亚里士多德的“白板说”。


正确答案: 柏拉图的“知识即回忆”和亚里士多德的“白板说”是关于影响儿童个体发展因素的不同观点。二者既有区别,也有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1)二者相同之处
①他们都试图从各自的哲学认识论、政治哲学观等角度出发,来阐述儿童或个体是如何获得知识、形成理性的。
②他们所探讨的都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总的看也就是遗传、环境(教育)因素对于个体成长的影响以及如何产生影响的。
(2)二者的不同之处
柏拉图的“知识即回忆”是一种内发论,它认为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而只是回忆灵魂中已有的知识。其主要内容有:
①从感性的个别的事物中不能得到真知识,只有通过感性事物引起思维,能达到对真理的把握;
②思维、共相与外界无关,存在于人的灵魂内部;
③人在出生以前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降生)后,这些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起己被遗忘的知识。因此,“认识就是回忆”、“一切研究、一切学习只不过是回忆罢了”;
④人生来就分成不同的种类,分别是金质、银质、钢铁质。一个人的天赋将决定他在今后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才德。
亚里士多德的“白板说”是一种“外铄论”,它确认知识是从外面经过感觉进入意识的,这与柏拉图“知识即回忆”的理论相对立,这是古希腊在认识论上的一个成就。但亚里士多德这个比喻的合理性是有限的。
①人的灵魂(意识)是不能完全等同的,当感觉印象进入灵魂(意识)时,要经过思维加工,它会引起灵魂性质的变化.而蜡块接受带印的黄金戒指的印记时仍然是原来蜡块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②人与外界的关系不是纯粹被动的关系,人本身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人的自觉能动性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柏拉图的“知识即回忆”,强调个体遗传因素对于其后天学习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但是他过分夸大了遗传对个体的影响,甚至认为人一生下来的“金”、“银”、“铜铁”质会决定他们后天的发展.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因素也只是唤起先天的东西。亚里士多德的“白板说”则强调后天的环境,特别是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然而,他认为人一生下来没有任何能力,就像白板一块,过分夸大了后天环境的作用,否认了遗传因素的影响。

第5题:

知识就是美德。


正确答案:错误

第6题:

柏拉图提出“知识即美德”。()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是“错”

第7题:

“知识就是美德”是由()提出来的


正确答案:苏格拉底

第8题:

柏拉图认为,只有教育家才能洞察真理,具有美德,富于知识,以正义治国。()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第9题:

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美德即知识就将是对的”,说这句话的著名学者是()

  • A、普罗泰格拉
  • B、苏格拉底
  • C、柏拉图
  • D、亚里土多德

正确答案:B

第10题:

简述苏格拉底“知识就是美德”这一命题的意义。


正确答案: 苏格拉底认为,心灵的内在原则是德性。“德性”指过好生活或作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的技艺。在此意义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这条原则的意义有三:
(1)知识的确定性。苏格拉底相信,只有通过定义表达的德性才是普遍的知识,反之,为不能够上升为定义的个人意见,“德性就是知识”为知识规定了一个可靠的标准,这就是善。
(2)真理的实践性。指真正知识有这样的动能;有了知识,便有了德性;没有知识,便没有德性。知识是德性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3)道德的可教性。“德性就是知识”的一个推论是:德性是可以传授的,因为任何知识都有可授性。获得关于德性的知识的学习过程只是认识自己灵魂之内的已有的德性。德性可授性和自然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统一。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