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逍遥游寓理于形象中的理解

题目

谈谈对逍遥游寓理于形象中的理解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抒情的方法有

A、直接抒情

B、寓情于事

C、寓情于理

D、寓情于景


参考答案:ABCD

第2题:

《天净沙·秋思》抒写游子思乡之情的主要手法是( )。

A、 直抒胸臆

B、 寓情于事

C、 寓情于理

D、 寓情于景


参考答案:D

第3题:

写作时不能寓情于理,进行抒情。()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第4题:

请分析《逍遥游》寓理于形象的特点。


正确答案: 《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例如,《逍遥游》中,庄子以一只将“徙于南冥”的大鹏,创造出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浩渺无垠咆哮奔涌的北海之上,瞬间,“不知其几千里”的巨鲲化为“不知其几千里”的巨鹏。起飞之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是何等雄奇壮阔的景象。接着,转入对九万里高空景观的描写,只见“野马”奔腾微尘浮游,茫茫苍穹难辨其色,这又是何等高远幽寂的境界。这则寓言对大鹏的描写,表现出庄子内心涵盖万物轻藐一切的气势,表现出庄子对宇宙人生的一种哲理思索。与之形成对照的则是关于蜩与学鸠、斥的两则寓言。这些寓言意在证明:“大鸟一飞半朝,枪榆枋而上。此比所能,则有闲矣,其于适性一也。”按照郭象的说法,“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这两种自以为逍遥的动物之游弋,“大小虽殊,适性一也”。庄子寓言注重以寓言本身来说明观点寄寓思想,善于发挥惊人的想像力,虚构出神奇莫测令人叹为观止的故事,创造出多姿多彩令人瞠目结舌的形象。

第5题:

抒情不包括寓情于理。


正确答案:正确

第6题:

《苍蝇》在艺术上表现为( )

A、寓繁于简

B、寓浓于淡

C、寓严整于松散

D、寓理于情


参考答案:ABC

第7题:

()要寓评于记,寓理于事,寓褒贬于记述之中,不加议论。

A史书

B文件汇编

C年鉴

D大事记


D

第8题:

作者不借助于媒介而直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叫做()。

A、寓情于事

B、直接抒情

C、寓情于理

D、寓情于景


参考答案:B

第9题: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抒写羁旅之情的方法主要是()。

  • A、直抒胸臆
  • B、借景抒情
  • C、寓情于事
  • D、寓情于理

正确答案:B

第10题:

对《逍遥游》中“小大之辩”的理解。


正确答案: 小大之辩——超越人类局限性的精神诉。庄子通过构造渺小与广大、短暂与长存的强烈反差,表达的是突破人类自我条件局限性的渴望和对辽远至大的自由行动的天地的想望,体现的是他追求广博与无限的精神福祉。
小大之辩——修炼达观的心理态。庄子通过“小大之辩”所要揭示的是矛盾双方的对立性在个人的主观心境下是可以被放大或者消除的,而他主张用达观的“道心”观察溶解甚至是消除矛盾双方的绝对对立性,这样才能排除人的成见的干扰,消除纷争,认识到世界的本真面目。
小大之辩——顺应自然之性的自由和逍。庄子哲学追求的是个体灵魂归复和保持本真状态,从而能够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达到超越生死、超越命运的境界。只有当我们从尊重自然规律和自然的创造立场出发,梳理心中纠缠的小大思想,我们的心境才能够达到澄明之境,实现心灵真正的自由和逍遥。庄子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他的“小大之辩”的思想也具有十分深刻的启发性。“小大之辩”明则对“小”与“大”的外在表现和精神境界进行区分,实则揭示要超越人类的部分限制性存在,建立达观的心态。并且不论大小事物都是要顺应自然之性的。“小大之辩”的思想的确使后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