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体学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题目

现代文体学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①首先得力于语言学研究的突破。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关于语言与言语的区分,关于共时语言与历时语言的论述,对语言符号性质的探讨等为现代文体学提供了一些新的原则和方法。此后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转换生成语法也对现代文体学研究的深入起到了推动作用。
②其次,20世纪文学批评的迅速发展给予现代文体学以新的激发。如俄国形式主义对文学语言,尤其是对诗歌语言中变异的研究,对诗歌、小说文体的新的解释,从批评理论和实践上为文体学提供了参照。新批评对文学本体的推崇,对诗歌语言的细密分析,更是对文体学的一种丰富。此后,结构主义对叙事文形式的全面研究,读者反应批评从读者角度对文体学的探讨等也都不同程度地为文体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宋初官学的不发达,是造成书院兴盛的惟一原因。


正确答案:错误

第2题:

简述现代文体学的理论特征。


正确答案: ①以语言分析为本位。文体学批评的研究对象是文学文本的语言,从文学文本中的语言表达层次和效果入手来分析文学文本是文体学批评的首要特征。
②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步骤为了解词的所有直接意义和内涵意义;寻找结构和模式;辨认语境。
③强调客观性、实证性。反对凭主观印象和个人感受进行价值判断,主张对文本进行细读,要求言必有据

第3题:

深度报道的特点是什么?这种文体产生的原因何在?


正确答案:①特点(要点)是:a、题材的重要性b、材料的详尽性c、内涵的深刻性d、题材的整合性e、述评的综合性②产生的原因是:
a、突破了孤立地表面地报道新闻事件的观念与作法b、充分发挥记者的主动精神c、有利于同其它媒体展开竞争d、能满足读者在信息时代的需求。

第4题:

报告文学这种新的散文体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辛亥革命前后,一种新的散文体式——报告文学出现于文坛,它的产生,主要原因有:
(1)革命派宣传革命主张,旧有的新闻报道已难以适应革命宣传的要求,需要一种具有时效性、真实性、生动性特点的新散文样式的出现,以便更好地为革命服务。
(2)近代新闻事业的繁荣,报刊杂志的大量涌现,至辛亥革命前后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为报告文学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的园地。
(3)中国古已有之的“史传”文学和记人、记事散文传统,为报告文学的兴起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第5题:

元杂剧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元代文人地位极为低下,许多汉族、契丹、女真等族的文人流落民间,接触到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特殊的社会环境,使杂剧艺术的发展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元杂剧在剧本结构、宫调体制、表演程式等方面较宋金时期更为完备和成熟。在元杂剧高度发展的同时,散曲也广为流行,深受各阶层人士的喜爱。

第6题:

比较文学文体学研究对象和文体划分标准是什么?


正确答案: 比较文学文体学研究实际上就是比较文体学的研究,即从跨国、跨文明的角度,研究如何按照文学自身的特点来划分文学体裁,研究各种文体的特征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文体的演变和文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比较研究体系。在比较文学文体学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文体的划分。在中西方对文学文体划分标准是不同的:西方自柏拉图开始,就逐渐形成了各种划分方法,最易接受的是文体划分的三分法,即把文学文体划分为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在中国,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因素,中国一直是以有韵文和无韵文来划分文体的,直到“五四”之后,在西式话语的影响下,才有了后来的三分法(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和四分法(小说、戏剧、散文、诗歌)的提出。

第7题:

汉代最兴盛的文体是()。

  • A、赋
  • B、乐府诗
  • C、史传
  • D、五言诗

正确答案:A

第8题:

唐代茶文化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唐代社会安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使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大大发展;
(2)唐政府颁布“禁酒令”,进一步促进茶文化传播;
(3)唐代饮茶的兴盛与贡茶的兴起、诗风的大盛以及科举制度、佛教的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9题:

简述汉代训诂学兴盛的原因。


正确答案:(1)两汉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展;
(2)汉代统治者重视整理古籍,加上博士讲经,尽量阐发微言大义;
(3)而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要注解;上述因素大大促进了训诂学的发展,涌现出博通群经的训诂大师,他们系统地给古书作注,出现了不少随文释义的传、注、章句,接着产生了通释语义的训诂专书。

第10题:

近代大型组诗兴盛的表现及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近代大型组诗的兴盛,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近代主要诗人中,不少诗人采用过大型组诗这种创作形式。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魏源的《寰海后十首》,姚燮的《南辕杂诗一百八章》,贝青乔的《咄咄吟》,金和的《围城纪事六咏》,赵函的《十哀诗》,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己亥杂诗》(89首),丘逢甲的《离台诗》、《澳门杂诗》以及《台湾竹枝词》,梁启超的《爱国歌四章》,秋瑾的《题芝龛记》,苏曼殊的《本事诗十章》、《东居杂诗》,高旭的《爱祖国歌》等。从上述事实看,不论政治态度,不分诗歌流派,组诗的形式在众多的诗人创作中都出现过。
二是近代诗歌中,组诗的规模有了巨大的扩展,大大打破了历史上的组诗纪录。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达315首之多,规模之大为中国诗史上所仅见。又如贝青乔的《咄咄吟》也没有120首,以诗纪史,以史证诗。黄遵宪法的《日本杂事诗》达200首,为近代大型组诗中的奇构。
近代大型组诗的兴盛,有着复杂的原因:
首先,近代社会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和深刻变化,往往不是一首诗所能容纳表现的,这对大型组诗就有了一种客观上的需要。
其次,近代诗人对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关注热情也大大增加,希望以诗歌反映它们的全过程或全貌,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态度,因而纷纷采用大型组诗的形式。
再次,近代社会的急剧动荡和巨大变化,引起诗人强烈的思想反响和感情激荡,而这在一首短诗中往往不足以抒发和表现,也就很自然地采用组诗这种形式。最后,近代诗歌在格律方面的要求已略有放宽,这也为大型组诗的兴盛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