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魏晋南北朝“言意说”的主要内容。

题目

简述魏晋南北朝“言意说”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言意关系,在先秦时期如孔子、庄子等都已开始讨论。
(2)魏晋南北朝的言意说具有一些新的特征:第一,当时的言意之辨起于人物品评的风气,人物品评主张求其神似而略其形貌。第二,言不尽意是文学创作中的语言痛苦。第三,如何解决言不尽意的问题?一是注重对文学语言本身的学习与研究,注意语言的创新和文采、音律的讲究。二是要注重辞外的功夫,追求言外之意。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魏晋玄学的言意之辩是怎样影响魏晋南北朝文论的?
文论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理论,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该时代文化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文化对文学理论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理论范畴的形成及演变之中。 言意之辨从广义上讲是一个文化哲学命题,从狭义上讲则是一个文学理论命题。魏晋南北朝之前的言意论,大体上可分为儒家经学中心主义的“立言”、道家自然主义的“无言”以及《易传》对儒、道两家言意观的折衷。《易传.系辞上》既讲“言不尽意”,又讲“立象以尽意”;而魏晋玄学的开创者之一王弼,正是在讨论《易传》“言—象—意”之关系时,提出自己的言意观的。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篇》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辨析“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从“作卦”(创造)的角度论,象生于意,意以尽象,意为象之内涵,象为意之形式或外观;言生于象,象以尽言,象为言之对象,言为象之形式。其次,从“解卦“(接受)的角度论,要寻言以观象,得象忘言;要寻象以观意,得意忘象。“言”和“象”均为得“意”之工具。舍弃了名言和卦象,当然无从得“意”;但是,若滞拘于名言和卦象,也无从得意。王弼依此方法,将汉易象数之学一举而廓清之,汉代经学转为魏晋玄学,其基础由此而奠定矣。 得意忘言不仅为解读精典之新法,而且为正始玄学之要义。正始玄学的王弼、何晏兼综名理,会通儒道,注重本体之宗旨;竹林玄学的嵇康、阮籍越名任心,旷达奔放,追求天地之和美,尤其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论音乐亦本“得意”之旨。就文学理论而言,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一个受言意之辨影响而探讨为文用心的是西晋陆机。陆机自称“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作《文赋》专论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物—意—文(言)”之间的关系。陶渊明是受言意之辨影响的又一位诗人,自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这正是玄学家不为繁琐经学所束缚而轻言重意的审美态度。后来刘勰讲“文外之重旨”,钟嵘讲“文已尽而意有余”,均含有对“言外之意”之美学旨趣的推崇和追求。

第2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刑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 (1)正式废除了宫刑。
(2)形成了五个刑种:死、流、耐、鞭、杖。
(3)规定了刑等。

第3题:

()时期,发展了独立的言谏机构门下省。

A、两汉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

D、明清


参考答案:B

第4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言意说的特征。


正确答案: 第一、“言意之辨盖起于识鉴”;
第二、言不能传意是文学创作中的语言痛苦;
第三、解决“言不逮意”的方法是一是要注意文学语言本身的学习与研究,二是要注重辞外的功夫,也就昌追求言外之意。

第5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书的行文程式。


正确答案: 该期各国对文书的名称、使用范围、使用机关、文书运行方向,行文方式(直接或间接)、文书用语、书写格式等方面都规定得比较具体、详细。

第6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古代小说早期繁荣原因。


正确答案:小说从与“子”“史”共生中获得形态独立,是对小说创作生产力的解放,它使古代小说找到了自己有别于历史和论议散文的存在形式(杂史杂传杂记)和写作方法(记载传说异闻,描述人物故事,即传说散文化和历史文学化),从而推动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古代小说的第一次繁荣。盛行民间的宗教迷信信仰创造了大量的鬼神精怪传说,成为幻想小说的丰富素材;弥漫于魏晋士林的品评、清谈风气,又成为人物轶事传说的重要来源。(两汉的神仙幻想小说演化为志怪小说,历史小说演化为轶事小说(即志人小说,为包含更广泛的人间言动内容而后多称为轶事小说))

第7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书的体式。


正确答案: 代表著作:曹丕的《典论·论文》、晋人挚虞的《文章别流论》、应召的《文论》、李充约《翰林论》、南朝刘锯约《文心雕龙》等。都对公文文种的源流和演变、文种的应用、写作、语言风格,及文书处理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这些著作一方面是对我国秦汉及先秦历代文书工作的总结,另一方面,直接记载和反映了槐晋南北朝的文书工作情况。

第8题: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公文制度制度
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纸张已成为公文唯一载体等原因,产生了一系列公文制作制度
1.公文用纸制度,重要的是用黄纸书写,以防虫蛀,一般公文用白纸书写
2.卷轴制度,开则便于阅读,批答,合则便于携带,收藏,是公文形式的一发进步
3.用印制度,改用朱色水印
4.骑缝,押缝制度,根据纸制公文的特点,起到防止公文伪造,保证其真实性的作用
5.连暑制度,也称联署制度,即几位官员在同一公文上联合签署姓名,以表示对该公文内容共同负责
6.勾检制度,专门稽核皇帝和中央政府颁发的下行文,说明对公文的复核已有专门部门负责
7.帖敕,即由主持朝政的大臣在奏章后签署意见,做为敕命,批发判行8.一文一事制度

第9题:

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刑罚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正确答案:魏晋南北朝时期刑法制度改革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法定刑的规范化。魏《新律》将法定刑确定为死、髡、完、作、赎、罚金、杂抵罪七种。《晋律》中规定了死、髡、赎、杂抵罪、罚金五种法定刑,每一种法定刑又分为数等。《北魏律》规定了死、流、宫、徒、鞭、杖六种法定刑,《北齐律》承其后,最终确立了死、流、徒、鞭、杖五刑。这一时期的刑法制度改革,为隋唐以后封建五刑的定型奠定了基础。
第二个方面是使刑罚趋于宽缓,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免除宫刑,进一步废除肉刑。自汉文帝改革刑制以来,宫刑时用时废。《北魏律》还曾把宫刑作为一种法定刑,至北齐宫刑被彻底废除,《北齐律》所规定的五种法定刑不再有宫刑。
其次,缘坐的范围有所缩小。秦汉以来缘坐的范围甚广,特别是出嫁妇女既随夫家受诛,又随父家受戮。曹魏时期所定新律缩小了缘坐的范围,并开缘坐不及出嫁女的先例。南朝《梁律》进一步缩小缘坐的范围,创缘坐妇女免处死刑的先例。《北魏律》虽然规定的缘坐范围较广,但孝文帝以诏令特加缩小:非犯干名犯义之重罪者,缘坐处死皆止其身。
再次,定流刑为减死之刑。从北魏、北齐开始,流刑已成为一种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的中间刑,填补了自汉文帝以来死刑与徒刑之间的差等。北周又将流刑按里程分为五等,使流刑更为规范化。

第10题:

简答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兴盛的原因、主要内容及影响。


正确答案:志怪小说多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等,虽然许多作品中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志怪小说的兴盛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足其兴盛的土壤。可以说志怪小说适应了宗教宣传的需要,也提供了闲谈的资料,因而得以流传。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兴盛的原因,是受了民间巫风、道教及佛教的刺激。具体说来,首先,受佛教中佛经故事的影响,由于印度思想的输入,佛教大行,翻译的佛经很多,鬼神奇异之谈杂出,使志怪小说发达起来。其次,受巫和方士的影响,鲁迅谈到巫多说鬼,方士多谈炼金和求仙,秦汉以来,其风日盛,到六朝并没有止息,所以志怪之书特多。因而,中印两国的鬼怪都合于小说里,使志怪小说发达起来。
志怪小说按内容可分为三类:一、地理博物,如托名东方朔的《神异经》、张华的《博物志》。二、鬼神怪异,如曹丕的《列异传》、干宝的《搜神记》等。三、佛法灵异,如颜之推的《冤魂志》。志怪小说中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r人民的爱憎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作品。如《搜神记》中的《三王墓》叙述楚国巧匠干将莫邪为楚王铸剑,反被楚王杀害,其子长大后为父报仇的故事。
志怪小说对后代文学有深远的影响。首先是在志怪的基础上,加以繁衍扩展,形成着意虚构而又怪诞离奇的长篇,而后再转向人间生活。而且。在整个文学史上,志怪小说始终没有消失。其中最有价值的,乃是有意识地利用志怪形式,在幻奇的故事中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生情感的作品,蒲松龄《聊斋志异》可以作为代表。至于六朝志怪中的故事,为后代小说、戏剧所吸收,加以创变,推陈出新,更是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