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型的缺陷是什么?原型化方法的类型有哪些?原型开发

题目

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型的缺陷是什么?原型化方法的类型有哪些?原型开发模型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传统软件生存期范型的典型代表是“瀑布模型”。这种模型的核心是将软件生存期划分为软件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测试和运行维护等阶段,根据不同阶段工作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技术和工具来完成该阶段的任务。软件开发人员遵循严格的规范,在每一阶段工作结束时都要进行严格的阶段评审和确认,以得到该阶段的一致、完整、正确和无歧义性的文档资料,并以它们做为下一阶段工作的基础。
传统思想强调每一阶段的严格性,尤其是开发初期要有良好的软件规格说明,主要是源于过去软件开发的经验教训,即在开发的后期或运行维护期间来修改不完善的规格说明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要想得到一个完整准确的规格说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的软件项目,在开发的早期用户往往对系统只有一个模糊的想法,很难完全准确地表达对系统的全面要求,软件开发人员对于所要解决的应用问题认识更是模糊不清。经过详细的讨论和分析,也许能得到一份较好的规格说明,但却很难期望该规格说明能将系统的各个方面都描述得完整、准确、一致,并与实际环境相符。很难通过它在逻辑上推断出(不是在实际运行中判断评价)系统运行的效果,以此达到各方对系统的共同理解。随着开发工作向前推进,用户可能会产生新的要求,或因环境变化,要求系统也能随之变化;开发人员又可能在设计与实现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没有预料到的实际困难,需要以改变需求来解脱困境。因此规格说明难以完善、需求的变更、以及通信中的模糊和误解,都会成为软件开发顺利推进的障碍。尽管在传统软件生存期管理中通过加强评审和确认,全面测试,甚至依靠维护阶段能够缓解上述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逐渐形成了软件系统的快速原型的概念。由于运用原型的目的和方式不同,原型可分为以下两种不同的类型:
①废弃型:先构造一个功能简单而且质量要求不高的模型系统,针对这个模型系统反复进行分析修改,形成比较好的设计思想,据此设计出更加完整、准确、一致、可靠的最终系统。系统构造完成后,原来的模型系统就被废弃不用。
②追加型或演化型:先构造一个功能简单而且质量要求不高的模型系统,作为最终系统的核心,然后通过不断地扩充修改,逐步追加新要求,最后发展成为最终系统。
建立快速原型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构造,有以下的优点:
①增进软件者和用户对系统服务需求的理解,使比较含糊的具有不确定性的软件需求(主要是功能)明确化。由于这种方法能在早期就明确了用户的要求,因此可防止以后由于不能满足用户要求而造成的返工,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缩短了开发周期。
②软件原型化方法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学习手段。通过原型演示,用户可以亲身体验早期的开发过程,获得关于计算机和被开发系统的专门知识。软件开发人员也可以获得用户对系统的确切要求,学习到应用范围的专业知识。
③使用原型化方法,可以容易地确定系统的性能,确认各项主要系统服务的可应用性,确认系统设计的可行性,确认系统作为产品的结果。因而它可以作为理解和确认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工具。
④软件原型的最终版本,有的可以原封不动地成为产品,有的略加修改就可以成为最终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有利于建成最终系统。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以下关于原型化开发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29)。

A.原型化方法适应于需求不明确的软件开发

B.在开发过程中,可以废弃不用早期构造的软件原型

C.原型化方法可以直接开发出最终产品

D.原型化方法有利于确认各项系统服务的可用性


正确答案:C
解析:原型是软件开发过程中,软件的一个早期可运行的版本,它反映了最终系统的部分重要特性。原型化软件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软件开发人员对用户提出的需求和问题进行总结,就系统的主要需求取得一致意见后,构造一个软件原型(原型是软件的一个早期版本,通常反映最终软件的部分重要特性,原则应该是可以运行和修改的),使用户在试用原型过程中得到感受和启发,并做出反应和评价。然后开发者根据用户的意见对原型进行改进,使之逐步完善,直到用户对系统完全满意为止。这种方法强调的是软件开发人员与用户的不断交互,通过原型的演进不断适应用户任务改变的需求。将维护和修改阶段的工作尽早进行,使用户验收提前,从而使软件产品更加适用。它的优点是需求表示清楚,用户满意度较高、可降低开始风险和开发成本。所以原型化方法特别适用于原始需求不明确的软件,通过用户的不断使用和体验并提出评价,使得不断修改的原型逐步达到用户要求。通常,软件开发过程中会得到多个软件原型,只有得到用户认可的才是最终的产品。

第2题:

系统软件开发的原型化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开发方法,下述基本环节哪一个是原型形成 以后才应实施的内容?

A.识别基本需求

B.开发工具模型

C.修正和改进模型

D.进行细节说明


正确答案:D
解析:原型法生命周期分成10个步骤,判定用原型法的选择;基本需求;开发工作模型;模型验证;修改和改进;判定原型阶段结束;判别细节说明;严格说明细节;判定原型效果;整理原型和提供文档。本题识别基本需求、开发工作模型及修正和改进模型是原型完成前的步骤,而进行细节说明是原型形成以后才应实施的内容。

第3题:

● 关于原型化开发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20) 。

(20)

A. 原型化方法适应于需求不明确的软件开发

B. 在开发过程中,可以废弃不用早期构造的软件原型

C. 原型化方法可以直接开发出最终产品

D. 原型化方法利于确认各项系统服务的可用性


正确答案:C

第4题:

系统/软件开发的原型化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开发方法,下述基本环节中,哪一项是原型形成以后才应实施的内容?

A.识别基本需求

B.开发工作模型

C.修正和改进模型

D.进行细部说明


正确答案:D
解析:利用原型化方法开发信息系统大致要经过确定用户基本需求、开发初始原型(或工作原型)、分析、评价原型系统、修正和改进原型等4个步骤。如果经分析、评对得到的原型是满意的,则工作原型转为运行原型,再根据需要作必要的细部说明。

第5题:

系统软件开发的原型化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开发方法,下述基本环节中( )是原型形成以后才应实施的内容。

A.识别基本要求

B.开发工作模型

C.修正和改进模型

D.进行细部说明


正确答案:D

第6题:

传统软件开发方法和原型化方法对软件需求分析的要求不同。同时,原型化方法提出了一套改进传统方法的理论,试分析:

1.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型的缺陷是什么?

2.原型化方法的类型有哪些?

3.原型化开发模型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1.传统软件生存期的典型代表是“瀑布”模型。这种模型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软件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测试和运行维护等阶段。传统思想强调每一阶段的严格性尤其是开发初期要有良好的软件规格说明主要是源于过去软件开发的经验教训。但是在开发的后期或者运行维护期间来修改不完善的规格说明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的软件项目在开发的早期用户往往对系统只有一个模糊的想法很难完全准确地表达对系统的全面要求软件开发人员对于要解决的问题认识更是模糊不清。即使经过详细地讨论和分析也许能得到一份较好的规格说明但却很难期望该规格说明能将系统的各个方面都描述得完整、准确、一致并与实际环境相符。随着开发工作的向前推进用户可能产生新的要求环境变化系统改变以及用户开发过程中出现不可预料的困难需要改变需求来解脱困境。因此规格说明难以完善需求的变更以及通信中的模糊和误解。即使在生存期管理中加强评审、确认和全面测试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2.为了解决传统方法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逐渐形成了软件系统的快速原型的概念。根据运用原型的目的和方式不同原型化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废弃型。先构造一个功能简单而且质量要求不高的模型系统针对这个模型系统反复进行分析修改形成比较好的设计思想据此设计出更加完善、准确、一致和可靠的最终系统系统构造出来后原来的模型系统就被丢掉。 (2) 追加型或演变型。先构造一个功能简单质量要求不高的模型系统作为最终系统的核心然后通过不断的扩充修改逐步追加新要求发展成最终系统。 3.使用原型化方法的优点如下: (1) 增进软件开发者和用户对系统服务需求的理解使比较模糊的具有不确定性的软件需求(主要是功能)明确化。可以防止由于不能满足用户要求而造成的返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缩短开发周期。 (2) 软件原型化方法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学习手段。通过原型演示用户可以亲身体验早期的开发过程获得计算机和被开发系统的专门知识。 (3) 使用原型化方法可以很容易地确定系统的性能确认各项主要系统服务的可应用性确认系统设计的可行性确认系统作为产品的结果。因为它可以作为理解和确认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工具。 (4) 软件原型的最终版本有的可以原封不动地成为产品有的略加修改就可以成为最终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有利于建成最终系统。
1.传统软件生存期的典型代表是“瀑布”模型。这种模型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软件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编码测试和运行维护等阶段。传统思想强调每一阶段的严格性,尤其是开发初期要有良好的软件规格说明,主要是源于过去软件开发的经验教训。但是在开发的后期或者运行维护期间来修改不完善的规格说明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的软件项目,在开发的早期用户往往对系统只有一个模糊的想法,很难完全准确地表达对系统的全面要求,软件开发人员对于要解决的问题认识更是模糊不清。即使经过详细地讨论和分析,也许能得到一份较好的规格说明,但却很难期望该规格说明能将系统的各个方面都描述得完整、准确、一致,并与实际环境相符。随着开发工作的向前推进,用户可能产生新的要求,环境变化,系统改变,以及用户开发过程中出现不可预料的困难,需要改变需求来解脱困境。因此,规格说明难以完善需求的变更,以及通信中的模糊和误解。即使在生存期管理中加强评审、确认和全面测试,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2.为了解决传统方法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逐渐形成了软件系统的快速原型的概念。根据运用原型的目的和方式不同,原型化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废弃型。先构造一个功能简单而且质量要求不高的模型系统,针对这个模型系统反复进行分析修改,形成比较好的设计思想,据此设计出更加完善、准确、一致和可靠的最终系统,系统构造出来后,原来的模型系统就被丢掉。 (2) 追加型或演变型。先构造一个功能简单质量要求不高的模型系统,作为最终系统的核心,然后通过不断的扩充修改,逐步追加新要求,发展成最终系统。 3.使用原型化方法的优点如下: (1) 增进软件开发者和用户对系统服务需求的理解,使比较模糊的具有不确定性的软件需求(主要是功能)明确化。可以防止由于不能满足用户要求而造成的返工,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缩短开发周期。 (2) 软件原型化方法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学习手段。通过原型演示,用户可以亲身体验早期的开发过程,获得计算机和被开发系统的专门知识。 (3) 使用原型化方法,可以很容易地确定系统的性能,确认各项主要系统服务的可应用性,确认系统设计的可行性,确认系统作为产品的结果。因为它可以作为理解和确认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工具。 (4) 软件原型的最终版本,有的可以原封不动地成为产品,有的略加修改就可以成为最终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有利于建成最终系统。

第7题:

系统软件开发的原型化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开发方法,下述基本环节中的哪一个是原型形成以后才能实施的内容? ( )

A.识别的基本需求

B.修正和改进模型

C.开发工作模型

D.进行细部说明


正确答案:D
解析:系统软件开发的原型化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开发方法,进行细部说明环节是原型形成以后才能实施的内容。原型化方法的特点是只要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就快速地加以实现,随着项目理解的深入,模型被逐步扩充和细化或具体化。

第8题:

软件开发方法的主要工作模型有( )。

A、快速原型模型

B、增量模型

C、瀑布模型

D、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D

第9题:

以下关于原型化开发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30)。A.原型化方法适应于需求不明确的软件开发SXB

以下关于原型化开发方法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30)。

A.原型化方法适应于需求不明确的软件开发

B.在开发过程中,可以废弃不用早期构造的软件原型

C.原型化方法可以直接开发出最终产品

D.原型化方法利于确认各项系统服务的可用性


正确答案:C
原型化软件开发方法的基本思想是软件开发人员对用户提出的需求和问题进行总结,就系统的主要需求取得一致意见后,构造一个软件原型(原型是软件的一个早期版本,通常反映最终软件的部分重要特性,原型应该是可以运行和修改的),使用户在试用原型过程中得到感受和启发,并做出反应和评价。然后开发者根据用户的意见对原型进行改进,使之逐步完善,直到用户对系统完全满意为止。这种开发方法的优点是需求表示清楚,用户满意度较高、可降低开始风险和开发成本。所以原型化方法特别适应于原始需求不明确的软件,因为通过用户的不断使用和体验并提出的评价,使得不断修改的原型逐步达到用户要求。通常,软件开发过程中会得到多个软件原型,只有得到用户认可的才是最终的产品。

第10题:

关于原型化方法和生命周期方法,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是生命周期法

B.生命周期模型是人们初创软件工程时采取的模型,这种方法特别强调阶段完整性和开发的顺序性,它要求开发者首先确定系统的完整需求和全部功能

C.原型化方法是一种动态定义需求的方法

D.生命周期法和原型化方法没有什么区别


正确答案:D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