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先秦儒、法两家法律思想之异同

题目

试述先秦儒、法两家法律思想之异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先秦礼法之争与清末礼法之争的异同


参考答案:

(1)二者的阶级本质不同。
先秦礼法之争是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代表着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礼治与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之争。先秦儒家代表新老贵族,维护礼治;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法治。
近代礼法之争是在封建社会解体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法治观与资产阶级法治观之间的冲突。礼教派代表封建地主阶级,法理派代表资产阶级,礼法之争是封建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要求制定什么样的法律的争论。
(2)争论的焦点不同。
先秦礼法之争是“儒法之争”,两派争论的焦点是究竞应该以奴隶主贵族的传统的“礼治”来治理国家,还是以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来治理国家。
近代礼法之争是修订法律,即立法中的争论,实际上是“法法”之争,礼教派和法理派都主张制定新律,但在立法的指导方针上有重大分歧。礼教派主张以“礼”为指导的封建法律思想来指导立法,法理派主张以资产阶级法理来指导立法。“礼”是法典化的礼,是写入封建法典中的,维护宗法家族制度的礼法;法是资产阶级的法理。两派争论的焦点是用封建礼教,还是用资产阶级法理指导立法。
(3)先秦法家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治”来反对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儒家的“礼治”、“德治”和“人治”。清末法理派用资产阶级的法理反对封建法典的纲常名教立法宗旨。
(4)斗争的结果不同。
先秦礼法之争的结果是法治理论暂时取得了胜利,秦国以法家的法治理论为指导建立起强大的秦王朝,统一了中国;近代礼法之争的结果是以法理派的退让和妥协而告终,新律中不断加入了有关纲常名教的条文。
(5)两者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清末法典化的礼是从先秦传统的礼发展而来的。因此,两次礼法之争中的礼是一脉相承的。两次礼法之争都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先秦礼法之争导致了秦王朝统一中国;近代礼法之争导致了中华法系的瓦解。


第2题:

汉初黄老法律思想是融儒、道、法等诸家法律思想而形成的。()


参考答案:正确

第3题:

韩非子是先秦()思想之集大成者。

A.儒

B.道

C.法

D.杂


参考答案:C

第4题:

黄老学派的主张体现了先秦儒、法、道三家法律思想的综合。

A

B



第5题:

比较儒法两家富国富民、富国强兵思想的异同之处。


参考答案:

异:儒家——富民基础上的富国;法家——富国强兵。
同:都要求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增加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财富总量;实现富国富民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农业;把个体农业作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形式。


第6题:

试比较分析儒、墨两家的“尚贤”思想。


参考答案:

儒、墨两家面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乱局,都认为造成这一乱局的重要原因就是没能实现贤人当政,也就是说整个社会没能真正“尚贤”。但如何认定一个人是贤者,儒、墨两家却存在很大的分岐:
(1)儒家认为贤者的标准是德行,是能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反映在外在的行动上,能孝弟于父兄,进而忠敬于君长。然后以其自身为表率,导天下于正途。故其贤在“德”。
(2)在墨家看来,在周代的世卿世禄制度下,造成了“为贤者不劝而为暴者不沮”的状况,导致了社会混乱。因此统治者应大力选任贤能,应将招纳贤才作为政治的首要任务。“尚贤”应遵循的原则是“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虽在农与公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也即是说,必须用提高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的办法来招纳具有各种技艺的贤士,从而做到“官无长贵,而民无终贱”的理想社会。
(3)综上所述,儒、墨两家在面对世卿世禄制所带来的巨大社会问题时,都主张以贤人来代替世卿世禄治理天下,但判断何为贤者,二者标准岐义很大,前者尚德,后者沿艺,反映了那个时代不同社会阶层对变革的不同意见和方向。正是这种不同的主张和思想,赋予了那个时代生气勃勃的思想氛围和气息。


第7题:

黄老学派的主张体现了先秦儒、法、道三家法律思想的综合。()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8题:

试述先秦儒法两家法律思想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法治”是法家的旗帜和主要思想,是与其他学派,尤其是与儒家进行争论的焦点。“法治”和“礼治”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1)“法治”是针对“礼治”所维护的宗法制而提出的。虽然在维护等级制方面,“法治”和“礼治”是一致的,但“法治”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的制度,“礼治”是代表贵族利益的制度。“法治”主张中央集权制,、“礼治”主张分封世袭制。因此,法治的提出,旨在用地主阶级的新“法”代替贵族的旧“礼”,是两种制度的对立。
(2)二者的对立体现了“务德”与“务法”两种统治方法上的对立。“法治”是针对“礼治”的重视“德治”、教化而提出的,儒家主张“以德服人”;法家主张“以力服人”,“法治”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3)二者的分歧在于对“君主”作用的看法不同,是重视“君智”还是重视“君法”的对立。“法治”是针对“礼治”强调“人治”而提出的。儒家把治理国家的希望放在“圣贤”及个人道德才能上;法家则认为治国的关键是“法”,有了好的法令,能力一般的“中主”和能力低下的“庸主”也能治理好国家。
先秦儒法两家的对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礼法之争,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和奴隶主贵族在法律思想上的激烈冲突,是两种不同法律制度和统治方法的对立。


第9题:

“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答案:B
解析:
【知识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主张(儒法并用)。
【答案】B。
【解析】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故A项错误;从“礼、刑,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思想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依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该思想促使儒学地位独尊,不是动摇,故D项错误。

第10题:

先秦时期被称作“显学”的是:()

  • A、儒、道
  • B、墨、法
  • C、儒、墨
  • D、儒、法

正确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