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在书学思想中有很多精辟的见解,如提出“书法以()为上,而()亦须用工。盖()因时相传,()千古不易。(《兰亭十三跋》)”成为元以后书论中的著名论断,揭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

题目

赵孟頫在书学思想中有很多精辟的见解,如提出“书法以()为上,而()亦须用工。盖()因时相传,()千古不易。(《兰亭十三跋》)”成为元以后书论中的著名论断,揭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赵孟頫在书学思想中有很多精辟的见解,如提出“书法以()为上,而()亦须用工。盖()因时相传,()千古不易。(《兰亭十三跋》)”成为元以后书论中的著名论断,揭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


参考答案:用笔,结字,结字,用笔

第2题:

“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而异”书法名言是元代大书法家()提出的。


参考答案:赵孟頫

第3题:

下列关于赵孟頫对书法观点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饮食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B、学术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C、强调书法的品格来源于人的品格

D、“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是其形容王羲之书法的话。


正确答案:D

第4题:

赵孟頫为什么要提出“用笔千古不易”的观点?它代表了什么样的艺术思潮,它渊源于哪里,它的本质是什么?


正确答案: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称:“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其中以“用笔千古不易”一语对后世影响颇大,它的意思是说用笔的方法永远不变,或是“古今来所有写字的笔法是一致的”。不少人把它奉为金科玉律,颂扬它是“至理名言”,因此,我们必须对它进行一番仔细的考察。赵孟頫提出“用笔千古不易”的直接因素是为了反对宋人对笔法的自由化。宋代的书法家们认为唐人森严的笔法使他们的艺术个性受到束缚,而主张笔法自由化。苏轼称“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黄庭坚亦说“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在实践中,宋代书家们以各自对用笔的理解和探索,表现出了丰富多样的笔法,而促使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这种自由化的笔法,到了书法潮流进入复古时期的元代,遭到了坚决的反对,认为这是丢掉了古法,所以赵孟頫就提出了“用笔千古不易”的复古观点。其实《传授笔法人名》里的记载是牵强附会的,只要稍加考证,就会发觉它站不住脚。我们认为,笔法是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它虽然可以相互传授,但是它的发展主要靠创造。《传授笔法人名》里载蔡邕笔法授于神人,显然荒谬,但他的飞白笔法确是在鸿都门“见役人以垩帚成字”受到启发而创造出来的。就连二王父子的笔法也不同,王羲之是“内擫”笔法,王献之是“外拓”笔法,考其来源,也是各自创造的结果。至于张旭的“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的笔法,邬彤的“古钗脚”笔法,颜真卿的“屋漏痕”笔法,更有可靠文献说明其来源于勤学和精思中出现的“顿悟”。这里不一一细说,仅此可了解《传授笔法人名》是极其片面和不可靠,用笔也不是千古不易的。
书法艺术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在汉末以前,书法艺术处于发生期和形成期阶段,笔法是随着文字的衍变而变化的;在汉末以后,书法已经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由于在艺术风格上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导致其形式和方法的不断改变,当它每一次新书风的出现时,都伴随着一次探索新笔法的热潮,而新笔法的成功,又促使了新书风的形成。笔法是随着书法艺术的发展而同步发展的。但是,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的观点却认为正确的笔法只有一种,而且是永远不变的。这种用孤立、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历史的发展,是书学史上唯心主义艺术观的一例。

第5题:

《兰亭序》为我国三大行书书法作品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
上文对王羲之撰写的《兰亭序》的评价是:

A.《兰亭序》表现了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B.《兰亭序》在中国流传甚广,口碑相传
C.《兰亭序》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
D.《兰亭序》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书法作品之一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定位原文。对“王羲之撰写《兰亭序》的评价”出现在文段的前三句。
第二步,对比选项。根据“《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可知,A项偷换概念,文段强调的是“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而非“书法艺术”,排除A项。B项“中国流传甚广”无中生有,文段并没有提及《兰亭序》的流传程度,排除B项。根据“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可知,C项偷换概念,文段强调“王羲之的行草”,而非《兰亭序》,排除C项。根据“《兰亭序》为我国三大行书书法作品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可知《兰亭序》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书法作品之一”,D项符合文意。

第6题:

从徐渭的书论来看,“()”是他书学思想的精髓。


参考答案:活精神

第7题:

书法艺术作品:《兰亭集序》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
    《兰亭集序》亦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是我国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行书法帖,流传至今的为各种摹本刻本。(3分)王羲之与友人在兰亭聚会,与会者赋诗结集,王羲之为诗集作下本序,记叙当天的景况,抒发了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感悟。《兰亭集序》既是文学史上的名篇,又是书法艺术中的杰作。(6分)从摹本看,此帖笔画苍劲圆润,秀丽多姿,随意挥洒又合乎规范。章法疏密得当,整篇布局错落变幻而又浑然天成,墨气时浓时淡,神清骨秀。该帖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盛誉,对后世书坛影响极大。(6分)

第8题:

唐代书论在古代书论史上堪称高峰期。作为六朝书论的总结,孙过庭《()》有着特殊意义,反映了书论的高度成熟,并成为书论史上的经典之作。张怀瓘的《()》、《书估》、《书议》堪称古代书论史上体系最详备的书学文献,是当时最完整的源流史论、书家批评论、书法审美论的专著。晚唐,张彦远的《()》汇辑了自汉以来许多书论名篇,为后世保存了许多可贵的书法史论遗产。


参考答案:《书谱》、《书断》、《法书要录》

第9题:

下列有关书法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汉字书法四体为真、草、隶、篆
B.我国楷书四大家为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
C.东晋王羲之被人们称为“书圣”,他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D.唐朝大书法家张旭最早提出“书为心画”的著名观点

答案:D
解析:
“书为心画”是西汉文学家、书法家扬雄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指出书法与书法家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和书法艺术表情达意的特质等问题,书法艺术作品是书法家思想意识、德行、品行的直接反映。故D项说法错误。

第10题:

结合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徐悲鸿的《〈八十七神仙卷〉跋等书法作品,领略书法艺术的中国特色和民族精神,籍此写一篇小短文。


正确答案: 王羲之《兰亭集序》
这是王羲之(晋)的代表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被誉为是“天下第一行书”。对后来很多书法家都有影响。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和好友在暮春时节,兰亭之地与友人举行修禊(xì)之礼(一种祓除疾患与不祥的礼节)时,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少长咸集”的情形下,乘兴为他们的诗集书写的序。据说,王羲之后来回到家,写了多遍,但终未能再写得如此之好。
这幅字,有气韵,写的妍美。春天,好友相聚,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友人写诗饮酒,心情畅快。作品的基调是表达愉悦之情,当然作品里有些人生的感慨。作品是自然地流露情感。后人评价作品具有妍美的风格,情感流露没有刻意安排。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欣赏:
①整体布局。纵有行,横无列。也就是纵向成行,而横列是错落有致。另外每行中间有些曲折变化
这些变化都随感情的变化而变化,字体也是随着自然结构而自然处理。整体看,字的大小相应,长短相当,虚实相生,富有变化,随情而致。作品开始,“永和九年”即平和愉快,到后面,写朋友间的聚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讲友谊;讲自然环境:“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流觞曲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都是一种很舒畅的心情。观其字,字的行气,包括字的结构,都渗透了愉悦之情。后面人生感慨,情随景迁,情随人生感触,字写的收敛。但整体从头至尾,一气呵成,气脉流畅。
②字的结构。体式纵长,且字的书写有些倾斜,左低右高,象这种字很多。如“惠”“风”都有此特点,且字的结构随情感的变化,上下文衔接,都有变化。如“之”字,二十来个“之”字,都有不同特点。这并不是事先想好了应该怎样写、应该怎样变化、变成什么样子。而是随着情感的变化,上下文字的自然结构加以处理的,也就是“因势利导”。如第六行“之”字,本为平捺,但处理成长点,为何如此,一是在它的右边,有一个“水”字,即有捺,水的右边,“清流激湍”的“激”字也有一捺,“之”字也写平捺,这三个字都有一捺,看了不舒服。而且“之”字下面留的空白较多,若“之”字写小了,再写“盛”字,下一行字移到这里,就不舒展。这个地方留的空白较多,就把这个字用长点将空白处调剂一下。
再如第一行,“暮春之初”,“之”字写的较扁,因为“暮春”二字较长,“之”字写的扁些,体现了长短变化,字的变化因势利导,处理自如。后面“之”字的处理,也都有类似情况。
③用笔。中锋为主,也有侧锋,入锋较多。为何这样处理,是因为富有变化。用笔入锋,可以表现很细腻,上下字中间的联系,特别纤丝相连,一个字或字与字之间,常有纤丝连带,可以说是顾盼有情,气运通畅。这些纤丝虽然很细,但都是一丝不苟。看了以后,感觉有一种愉快的情感饱藏于此,且气脉通畅。
故此,可以说,这一作品较秦代篆书、汉代隶书那些歌功颂德,庄重、虔诚、严肃的作品而言,《兰亭集序》无论是书写的内容、表现出的晋代思想、感情、风度都有很多独特的地方,使得这一作品具有非常的诱人之处,对后世的影响也很深远。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