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述翼下颌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

题目

请简述翼下颌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拳状粘连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正确答案: 特点:多见儿童。粘连挛缩成拳状,功能可完全丧失。
治疗方法:
(1)松解掌面粘连,中厚皮片移植;
(2)加深虎口;
(3)弹力牵引;
(4)克氏针固定指骨伸直位2~3周。

第2题:

简述急性化脓性冠周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


正确答案: 智齿(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阻生时,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的炎症,治疗不及时或不妥当时,发展加重形成脓肿,以下颌多见。临床表现:局部胀痛不适,有自发性跳痛并可放射至耳颞区。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可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减退、白细胞总数升高等。查体见面下分肿胀,伴张口受限。第三磨牙萌出不全或阻生;冠周软组织红肿、糜烂、触痛,盲袋内有脓性分泌物;炎症可波及咽侧和扁桃体;同侧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冠周脓肿可局部扩散形成磨牙后区骨膜下脓肿,有以下几种扩散途径:
(1)向外穿破在颊肌下颌骨附丽以上可形成颊侧牙龈瘘,若在颊肌下颌骨附丽以下则形成面颊瘘。严重者可导致颊间隙感染。
(2)向后外沿下颌升支外侧面扩散,可导致咬肌间隙感染和边缘性骨髓炎。
(3)向后沿下颌升支内侧可扩散导致翼下颌间隙和咽旁间隙感染,或扁桃周围脓肿。
(4)向下可导致颌下间隙脓肿和口底蜂窝织炎。治疗原则:全身与局部并重。全身应用抗生素,全身症状重者考虑必要的对症和支持治疗。局部应立即切开引流,并以1%~3%H202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保持口腔卫生,给予漱口剂。急性炎症控制后应及时拔除阻生牙或行龈瓣切除,伴有颊瘘者应同时行瘘道搔刮。

第3题:

简述低钙惊厥的临床特点及急救措施。


正确答案:(1)多发生于3~6个月的婴儿:(2)多发生于3~6月份(3)三症状:惊厥、手足搐搦、喉痉挛;(4)三体征:面神经征、腓反射、陶瑟征;
急救措施:(1)氧气吸入:惊厥期应立即吸氧,喉痉挛者须立即将舌头拉出口外,并进行口对口呼吸或加压给氧,必要时作气管插管以保证呼吸道通畅;(2)迅速控制惊厥或喉痉挛:可用10%水合氯醛,每次40~50mg/Kg,保留灌肠或地西泮每次0、1~ 0、3mg/Kg,肌内或缓慢静脉注射。(3)及时补充钙剂

第4题:

请述咬肌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案。


正确答案: 咬肌间隙位于下颌升支上段外侧与咬肌之间部位。
感染来源:牙源性感染(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下磨牙根尖周炎,牙槽脓肿等)。
临床表现: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压痛和严重张口受限。局部疼痛,凹陷性水肿,但无波动感。
扩散与蔓延途径:
①下颌升支边缘性骨髓炎。
②颊间隙感染。(前)
③翼颌、颞下、颞间隙感染。(上)
④腮腺脓肿。(后)
治疗要点:全身抗感染,脓肿成熟后则行切开引流术,术中探查骨面。
切开引流部位:①口内途径:由翼下颌皱襞稍外侧切开,因此临床少用。②口外途径:下颌角下缘下1~2cm,长5~7cm,弧形切口。

第5题:

简述翼下颌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


正确答案: 翼下颌间隙位于下颌支内侧骨壁与翼内肌之间。感染多来源于牙源性感染(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下磨牙根尖感染)、医源性感染或邻近间隙感染。翼下颌间隙位置深,在感染早期较难发现。患者感觉面深部疼痛并向耳颞部放射,下颌角内侧压痛。张口受限。下牙槽神经受累可出现感觉异常,如下唇麻木等。翼下颌皱襞黏膜水肿,而面部肿胀不明显。可向颞下间隙、颞间隙、咽旁间隙、颊间隙、颌下间隙等多间隙扩散甚至波及颅底导致严重并发症。治疗上应用全身抗感染,脓肿成熟后行切开引流术。
切开引流的位置:
(1)口内途径:在翼下颌皱襞稍外侧纵行切开2~3cm,用钝性分离开颊肌后,沿下颌支前缘内侧进入翼下颌间隙。
(2)口外途径:沿下颌下缘下1~2crn作长约5~7口n的弧形切口,在分离暴露下颌角下缘后,在其内侧切开翼内肌附着及骨膜,剥开翼内肌后,进入间隙。

第6题:

请简述上颌窦癌的临床特点。


正确答案:上颌窦癌以鳞癌最常见,早期无症状。当肿瘤发展到一定程度,根据侵犯部位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症状: (1)侵犯上颌窦内壁时,出现鼻衄、鼻塞、溢泪等症状; (2)侵犯上颌窦上壁时,出现眼球突出、移位,并可伴有复视; (3)侵犯上颌窦外壁时,表现为面部及唇颊沟肿胀丰满,晚期可突破皮肤,可有眶下区麻木; (4)侵犯上颌窦下壁时,表现为牙松动、疼痛,龈颊沟肿胀; (5)侵犯上颌窦后壁时,侵入翼腭窝,导致张口困难。 晚期可发展到上颌窦任何部位,并可累及筛窦、蝶窦、颧骨、颅底等部位,引起相应症状。常转移至下颌下及颈深上淋巴结,有时可转移至咽后、耳前淋巴结,远处转移少见。

第7题:

简述咬肌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


正确答案: 咬肌间隙位于下颌升支上段外侧与咬肌之间部位。感染来源:牙源性感染(下颌第三磨牙冠周炎、下磨牙根尖周炎、牙槽脓肿等)。临床表现:下颌支及下颌角为中心的咬肌区肿胀、压痛和严重张口受限。局部疼痛,凹陷性水肿,但无波动感。扩散与蔓延途径:
(1)下颌升支边缘性骨髓炎。
(2)颊间隙感染(前)。
(3)翼颌、颞下、颞间隙感染(上)。
(4)腮腺脓肿(后)。治疗要点:全身抗感染,脓肿成熟后则行切开引流术,术中探查骨面。
切开引流部位:
(1)口内途径:由翼下颌皱襞稍外侧切开,因此临床少用。
(2)口外途径:下颌角下缘下1~2cm,长5~7cm,弧形切口。

第8题:

请简述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临床分期及各期特点?


(1)初发期晶状体前后皮质周边部出现楔形混浊,其基底部在赤道,尖端指向晶状体中央,最初发生在下方,继之两侧及上方也出现类似混浊,以后形成车辐状混浊。此时晶状体大部分透明,常需散瞳才能发现楔形混浊。最早现象为晶状体纤维板层分离,呈羽毛状,有时出现空泡,此期混浊发展慢,可经数年才达下一期,视力一般不受影响。

(2)膨胀期又称未熟期混浊逐渐向中央发展,并伸入瞳孔区。晶状体皮质吸收水分体积膨胀,推虹膜前移,使前房变浅易诱发闭角型青光眼。用斜照法检查时,投照侧的虹膜在该侧瞳孔区出现新月形阴影称虹膜投影,为此期特点。视力明显减退,眼底不能窥入。

(3)成熟期晶状体全部混浊呈均匀乳白色,皮质水肿消退,体积和前房深度恢复正常,虹膜投影消失,眼底无法窥见,视力降至手动或光感。老年性白内障从初起到成熟一般需要数月至数年不等。

(4)过熟期持续数年的成熟期晶状体可发生水分丢失,体积变小,囊膜皱缩,晶体核下沉,上方前房变深,虹膜失去支撑,出现虹膜震颤。晶状体皮质分解液化呈乳状物,液化的皮质渗漏到囊外膜时,可引起晶状体过敏性葡萄膜炎和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此期如有发黄的硬核便沉到底部,称为莫干白内障。


第9题:

请简述婴幼儿颌骨骨髓炎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 定义:一般指出生后3月以内的化脓性颌骨中央性骨髓炎,主要见于上颌骨。
病因:血行播散(败血症,脐带感染)最多见;亦可由于粘膜皮肤的损伤和乳头感染引起;泪囊、中耳的化脓性炎症扩散亦可导致骨髓炎。
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为最常见。
临床表现:
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明显。
眶下、内眦及口内相应区前庭沟和硬腭等部位肿胀。
眶下、鼻腔、口内前庭沟、硬腭等部位溢脓。
慢性期形成瘘管,持续排出脓液、小死骨块和坏死牙胚。
探查瘘管可及粗糙骨面及感染牙胚,很少有大块死骨块。
治疗:
急性期:全身抗感染,支持疗法;局部切开引流术。
慢性期:治疗偏于保守;注意避免切除未坏死骨质,保留未感染牙胚。

第10题:

请简述放射性骨坏死的形成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 发病机制:放射线能对恶性肿瘤细胞的分裂起到抑制作用,但也能对正常组织起损害作用。首先,放射线可导致颌骨内血管内皮的损伤,继而导致血管腔狭窄和闭塞,而致局部营养障碍。其次,放射线可直接损伤骨细胞,而影响骨质的代谢、再生和抗感染能力。以上两个因素互为因果,相互关联。导致颌骨的无菌性骨坏死。在此基础上受创伤和感染(如牙体、牙周的炎症)影响,即可导致骨髓炎。
临床表现:放射性骨髓炎多在放射治疗结束后数月乃至十余年发生。表现为持续性剧痛、口臭、牙关紧闭,可并发面部溃疡、瘘道和畸形。面部或口内瘘管持续流脓,死骨暴露、呈黑褐色,但不分离。全身呈慢性消耗性症状。X线可见骨质破坏和死骨形成,死骨周界不清。
治疗原则:放射性颌骨骨髓炎应以预防为主:①掌握放疗适应证,精确放射野,选择合适而有效的剂量。放疗前处理病灶牙,消除牙及软组织感染灶。②放疗时注意非放射区的防护和口腔清洁。③放疗后尽量避免拔牙和损伤。如必须拔牙,应尽量减少创伤,术前术后均应使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
一旦发生放射性颌骨骨髓炎则应注意全身和局部两个方面的治疗。
(1)全身应用抗生素和并注意支持疗法
(2)局部治疗:局部引流、冲洗。死骨摘除(切除)手术需在死骨明显分离后进行,手术应彻底。如周围软组织损伤较重亦应一并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