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简而便”,应怎样理解?

题目
问答题
“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简而便”,应怎样理解?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受隶变大潮的影响,汉代金文中更多的篆书化圆为方,删繁就简,亦篆亦隶。如始建国元年的《()》,法从小篆,而体势变圆为方,上紧下松,垂画纵展,极为工整,为典型的汉篆风貌。


参考答案:《新莽嘉量》

第2题:

“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简而便”,应怎样理解?


正确答案: 这是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的一段话,极其扼要地总结了篆、隶、草、章四种书体的主要特点。
篆书,特别是小篆,是用首尾藏锋、行笔中锋、均匀一致的圆线条书写的。圆线条具有柔和、婉媚、抒情的性格,所以转弯的地方宜圆曲,形体宜修长,这样线条才能贯通流畅,充分体现出婉柔流通的艺术特色。所以说“篆尚婉而通”。
隶书改篆书的圆笔画为方笔画,方笔画挺直有力,转角的地方也改圆转为方折,结体必然以严整代替“婉而通”,变长方为横宽,这样才能协调一致。所以孙过庭强调指出“隶欲精而密”。隶书是以方直为特点的,但过于方直严整便会显得呆板,所以隶书增加了“波”
(楷书撇的前身)“磔”(楷书捺的前身),或者把一个主要的横画作“蚕头燕尾”之状,这些笔画常常探出字体之外,目的是增加笔画的变化,使方整严谨的隶书显出飞动活脱之气。但不可多用,多则失去了“精而密”的特点。
草书是快速书写的产物,要快就要删简合并一些笔画,并且把一些笔画连通起来一鼓作气写出来。其结果,方折的棱角便在快速书写中变成了弯转的圆角,出现了许多摆动而流畅的曲线,如同奔流的河溪一样,弯弯曲曲一泻向前。所以流畅也就成为草书的主要特色了。
章草是隶书的草体字,和今草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相同处就是删简、相连和圆转;不同处就是字字独立,并且保留了隶书的“捺”。“捺”的保留,固然充分显示了隶书的特征,但却使运笔的速度大为减慢,也使笔画的连绵大为减少。因此,章草虽名曰草,实际上倒很像行书。既然章草不像今草那样具有连绵不断奔跑向前的特色,所具有的也就只有“简而便”了。

第3题:

矫正板料四周呈波浪形而中间平整的板料时,应从材料中间向四周锤击,中间应重而密,边角处应()。

A、重而密

B、轻而疏

C、轻而密

D、重而疏


参考答案:B

第4题:

简述真/楷、草、隶、篆的代表作?


正确答案:真(楷):《多宝塔碑》、《玄秘塔碑》、《孔子庙堂碑》、《九成宫醴泉铭》。
草:《十七帖》、、《自叙帖》《小草千字文》、《古诗四帖》。
隶:《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曹全碑》。
篆:《虢季子白盘》、《散氏盘》、《毛公鼎》、《石鼓文》。

第5题:

今草的特点是()。

  • A、检而便
  • B、流而畅
  • C、瘦而挺
  • D、延而缓

正确答案:B

第6题:

今草的特点是()。

A.检而便

B.流而畅

C.瘦而挺

D.延而缓


参考答案:B

第7题:

学书者怎样理解孙过庭主张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吴昌硕主张的“贵能深造求其通”,郑板桥主张的“学一半,撒一半”?


正确答案: 这三句话是不难懂的,都是在谈如何继承传统,介绍各人学习的方法。孙过庭认为:学习前人的法书,观察务求精细,摹拟务求相像;吴昌硕认为:学习艺术不能满足于局部的了解,要深钻下去掌握其规律更为可贵;而郑板桥则认为:对前人的东西,学一部分,抛开一部分,不必全部去学。
各自所谈的学习方法看起来有些矛盾,到底谁正确呢?其实,他们三人所谈的方法,都是他们成功的经验之谈,全是正确的,只是有阶段性的差异。有人认为,这三句话应联续起来理解,它们是学习书法艺术的三部曲,这样来认识是可以的。在学习书法的初期,不管你学哪种字体,不管你临摹哪种碑或帖,最忌讳粗枝大叶、朝三暮四,只有按照孙过庭所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的方法去做,才有达到“入帖”的可能,否则,终身都将在门外。
当学习书法有了一定的基础,对前人某家某派的用笔结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大致掌握其方法之后,此时,忌讳的是食古不化,目光短浅,沉溺于一家一派之中而不能自拔。若照“贵能深造求其通”的方法去广泛学习,开阔眼界,即能克服此病。这阶段,要注意追溯书法的渊源,了解书法发展的关系,掌握书法艺术形式的规律,加强自身知识修养,力求使书法与姊妹艺术勾通。
继承传统的目的是为了创新,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不少人在探索的课题。郑板桥的主张倒不失是一个好方法。他说:“学一半,撒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他认为对古人的东西不全学是因为“实不能全”,这是说的老实话,即使你真的作到了“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事实上也不能把古人精神面貌全学到手的。因此,他主张对古人不必全学,而去“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一边学习,一边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这样才有可能达到艺术创新的目的。
在书法史上有不少书家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学习的,如苏轼、王铎临二王的法书,郑板桥临《兰亭》,何绍基临汉碑,吴昌硕临《石鼓》等,他们临出的作品与原作相较,几乎都在似与不似之间,有着自己强烈的个性。这种方法同日本书坛非常重视的“意临”较为接近。可以把孙过庭、吴昌硕、郑板桥他们这三种方法,看成学习书法艺术的三部曲,但其先后顺序是不能颠倒的。不能初学书法就来“学一半、撒一半”,这样可能什么也学不到手。也不能一开始学书法就来“贵其深造求其通”。由于缺乏第一阶段的学习,很可能使学习书法陷进朝三暮四、漫无目标,徘徊仿徨的境地。同样,当你具备有相当的书法基础后,如果老还抱着“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的学习方法不变,那你的创造性就可能被埋没,而堕为“奴书”。

第8题:

在"至其当发,间不容瞚,手动而务,针耀而匀"中,"务"之义为( )

A、作事认真

B、专心一意

C、通"鹜",鸭也

D、通"骛",野马


参考答案:B

第9题:

“篆尚宛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简而使。”是()的书法观点。

  • A、王羲之
  • B、于右任
  • C、孙过庭
  • D、颜真卿

正确答案:C

第10题:

谈谈你对《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艺术风格的理解。


正确答案: 讽刺艺术是我国讽刺小说的杰作,其讽刺艺术主要表现为:
(1)人物描写的成就
1)从不孤立地写人物,写人物的行动和思想,总是着眼于人物关系,着眼于他周围的环境条件,因而不仅能写出人物有什么样的思想行为,还能揭示出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思想行为。他的讽刺是为抨击整个社会而发的,是喜剧性和悲剧性相结合的。
2)将爱憎情感隐含在具体形象的艺术描写中,不是凭借抽象的说明,而是依靠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来表现。
(2)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包括:
1)通过漫画式的外形描写,来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
2)以夸张之笔,突出人物的可笑可鄙之处;
3)通过人物言行的自相矛盾揭露其虚伪可笑;
4)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
5)有意安排一种出人意料的细节或场面,让讽刺对象出洋相、杀风景;
6)通过书中人物去奚落、嘲笑或捉弄讽刺对象。
(3)语言上,在口语基础上提炼而成的白话,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讽刺意味。人物的语言也各有不同的身份和性格。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