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证明“卵生”是鸟的关键特征,教师举了麻雀和乌龟两个例子。麻雀的例子属于()例,乌龟的例子属于()例。

题目
单选题
为了证明“卵生”是鸟的关键特征,教师举了麻雀和乌龟两个例子。麻雀的例子属于()例,乌龟的例子属于()例。
A

正;反

B

正;正

C

反;正

D

反;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教“鸟”的概念时,用麻雀、鸡、鸭作为例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是鸟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是运用了( )。

A.正例

B.反例

C.提供变式

D.科学地进行比较


正确答案:A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概括出共同的规律或特征,教学时呈现若干正例来说明。

第2题:

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是( )。

A.例子

B.反例

C.正例

D.变式


正确答案:C

第3题:

在讲惯性时,老师不仅举了固体的惯性现象例子,而且还举了液体和气体的惯性现象例子,以帮助学生形成“一切物体均有惯性”的正确观念,而不至于认为只有固体才有惯性。这位老师运用了( )

A.正例和反例

B.比较

C.概括

D.变式


正确答案:D

第4题:

先给学生一个定义,接着呈现几个正例,然后分析这些例子是如何代表这一定义的。这种说法是()。

A.例子—规则—例子
B.例子—规则—规则
C.规则—规则—例子
D.规则—例子—规则

答案:D
解析:
从定义到例子再到定义可视为规则—例子—规则。

第5题:

举一例子说明小学数学概念形成过程。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小学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1)概念的引入;(2)概念的形成;(3)概念的运用。

  例如:对于“乘法分配律”的讲解:

  (1)概念的引入:根据已经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只是对于乘法的定律,在计算时,很多时候会遇到乘法和加法相结合的式子,如(21+14)×3。

  (2)概念的形成:通过让学生计算,归纳发现乘法分配律。

  比较大小:①(32+11)×532×5+11×5

  ②(26+17)×226×2+17×2

  学生通过计算后很容易发现每组中左右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可以看出左边算式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算式是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虽然两个算式不同,但结果相同。然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即(a+b)×c=a×c+b×c。

  (3)概念的运用:通过运用概念达到掌握此概念的目的。

  计算下题:①(35+12)×10

  ②(25+12.5)×8

  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乘法分配律会很快得到结果,比先算括号里两个数的和再乘外面的数要快的多,从而学生在以后的计算中会想到运用乘法分配律,也就掌握了概念。

第6题:

教师资格考试:在教"鸟"概念时,用麻雀、燕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是鸟概念的本持征,

在教"鸟"概念时,用麻雀、燕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是鸟概念的本持征,这是适当地运用了(  )

A.命题

B.案例  C.反例

D.正例


 D.正例

第7题:

在教“鸟”概念时,用麻雀、燕子说明H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是鸟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是适当地运用了( )。

A.命题

B.案例

C.反例

D.正例


正确答案:D
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在教“鸟”的概念时,可以同时呈现麻雀、燕子、老鹰等正例。

第8题:

在讲惯性时,老师不仅举了固体的惯性现象例子,而且还举了液体和气体的惯性现象例子,以帮助学生形成“一切物体均有惯性”的正确观念,而不至于认为只有固体才有惯性。这位老师运用( )

A.正例和反例

B.比较

C.概括

D.变式


正确答案:D

第9题:

在教“鸟”概:念时,用麻雀、燕子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是鸟概念的本质特征,这是适当地运用了( )
A、命题
B、案例
C、反例
D、正例


答案:D
解析:
首先要弄清概念。正例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由此可知.题中运用的是鸟的正例。

第10题:

在教“鸟”的概念时,分别以麻雀、鸡和蝙蝠为例,是为学生提供( )。
A.比较 B.变式 C.正例与反例 D.概括


答案:C
解析:
麻雀是鸟的正例,蝙蝠是鸟的反例。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