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苏联的美育的发展过程与特点。

题目
问答题
论述苏联的美育的发展过程与特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917年,苏联政府在成立之际,就对教育问题非常重视。
20世纪20年代,苏联重视“生活教育”,普及美育活动。
20世纪50年代,苏联在知识灌输教育的影响下,美育一度有后退的倾向。
苏联美育的最大特点在于学校内与学校外共同进行。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论述草书的发展过程。


参考答案:章草、今草和狂草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2题:

根据小学美育的特点,试论开展小学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对小学生实行美育的途径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方面:
(1)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美育。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所以,教师要调动一切可能的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要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受到审美教育。
(2)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实施美育。这些活动包括:①举行少先队活动和班会活动;②组织艺术爱好小组活动;③开展科技兴趣小组活动;④参加各种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⑤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⑥开展健康的体育活动;⑦参观博物馆及有意义的展览;⑧组织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和文艺演出;⑨组织各种庆祝、联谊和比赛活动等。
(3)利用美化校园、教室环境对学生进行美育。学校应当注意校园和教室的环境布置和美化,做到环境优美、干净整齐,使学生在美好的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4)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师的思想行为、服饰仪表、教态教法都应表现出较高的审美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从教师的身上得到美的教育。
在小学实施美育主要有如下方法:
(1)教导法。这是小学美育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教师的教导,使学生学会分辨美丑,可以迅速直接地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教导可以分为“言教"和“身教”这两个方面。所谓“言教”是指教师用语言向学生传授有关美的知识,或在审美活动中加以引导。所谓“身教”则是指教师以自身的模范或示范行为向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欣赏法。欣赏法对于小学美育有着特殊的意义。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而观赏法既适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适合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能比较好地反映美的事物的特点,所以它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方法,特别要强调发挥审美想象力,体验审美的愉悦。
(3)活动法和实践法。美育的开展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而且可以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来进行。这些活动包括给学生讲故事、带学生做游戏、看电影戏剧、听音乐会、组织学生进行文艺表演、到大自然中欣赏自然美、自己动手美化学校环境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到美好的事物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因而也就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巩固他们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净化他们的心灵,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交流、彼此沟通,共同享受创造美的快乐,这是别的教育形式所不能代替的。

第3题:

论述美育的意义、任务与内容。


正确答案:
(1)美育的意义:
审美意识是审美掌握世界的方式的心理根源。客观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其属性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类要掌握客观世界(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须相应地拥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方式。审美方式就正是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诸种方式之一。它能使人“按照美的规律”去认识、改造世界,而只有充分拥有和运用包括审美方式在内的多种方式,才能使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成为全面发展的入,亦即恩格斯所说的“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总之,无论是从掌握世界的角度还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而言,审美掌握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既然如此,作为形成人的审美意识的必要条件的美育,当然就绝不应轻忽而应予以高度重视。
(2)美育的主要任务:
a.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b.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c.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d.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3)美育的内容: 
a.艺术美育;
b.自然美育;
c.社会美育;
d.教育美育。

第4题:

试结合自身的实际,论述美育的基本方式。


正确答案: (1)自然美的陶冶:多方面的熏陶与感染,开阔眼界、丰富想象、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2)社会美的教育和影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关系到一个时代的社会精神文明的方向。
(3)艺术审美帮助人们精神满足,心理愉快,懂得如何追求理想境界。

第5题:

试论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分为七个阶段,包括:教授法”阶段,“教学法”阶段,“教材教法”阶段,“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教学论”阶段,“教育学”阶段,“课程与教学论”阶段。
1.“教授法”阶段:重在对“学”的重视,中国的师范教育开始与19世纪90年代,其标志是1897年4月8日南洋公学师范院正式开学上课。在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实施分科教学,各科教授法应运而生。根据《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和《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师范分“初级”和“优级”两级。初级师范学堂规定学习5年,每年都设有“教育课程”,包括教育史、教育原理、教授法、实施授业等内容。优级师范学堂规定教育学在第二、三年开设,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史、教授法、教授实事练习等内容。可见,“教授法”最初是作为“教育学”的组成部分在师范类院校开设的。在这个阶段有不少语文学教授法的著作,其意义在于使语文教学研究逐步从教育学中脱胎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
2.“教学法”阶段: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在1919年由陶行知提出来,以便把研究教师的教,拓展为同时研究学生的学。他主张“教学合一”,理由是”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
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
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采用“教学法”的名称扩大了学科研究的范围,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进入了教育研究的视野。陶行知的这一新的提法很快为教育界所采纳。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发的《学校系统改革令》,正式将“教授法”改名为“教学法”。在五四以后,以“教学法”命名的著作很多,这些著作的出版标志着语文教学研究有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3.“教材教法阶段”:在“教材教法阶段”,对教材的重视是其显著特点。在20世纪30年代末,鉴于对分科教学法比较重视教法的研究而忽视了与教法直接相关的教材的探索,一些师范院校开始尝试增加教材研究的内容,同时改学科名称为“教材教法研究。”其实在1946年颁布的《修正师范学院规程》中,又进一步规定分科教材及教法研究属于专业训练科目之一,在第四学年学习,内容分教材选择、教科书批评、课程标准研究、课程组织、教具设置及应用部分。同时还规定,本课程讲授、阅读、参观与其他研究方法并用。至此,语文教材研究与语文教法研究并列为师范院校中文系科的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内容,教师、学生、教材、教法诸多要素都列入了学科理论研究的范围,并形成了特定的教学研究方法。
4.“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在“教学法”和“教材教法”并存阶段,两个名称名存,突出了语文教材研究。“文革”以后的“语文教学法”与“语文教材教法”研究,其“法”的内涵已逐步由属于操作技能的教学方法向原理、原则、法则过渡,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的拓展,教学原理、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都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5.“教学论”阶段:在改革开放后,1986年北京师范学院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议将“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育学”。第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文将教育学科的二级学科“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学论”,于是,本学科也相应改称为“语文教学论”或“语文学科教学论”。这一名称的变更,反映了人们对学科教学法、教材教法知识体系的不满。其研究视角更为开阔,开辟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评价等多个学科教学的研究路向。
6.“教育学阶段”:强调的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个性完美发展的人,他的研究对象由侧重具体知识和能力的“教学”,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研究的内容由侧重具体理论和方法的“法”和“论”,转变为具有系统理论和完整结构的“学”。这种转变是学科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也是普通教育学的丰富和发展。教学法、教学论、教育学,三者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是基本相同的,但是又是不断拓展的。学科教学法侧重于研究教学技能,特点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追求掌握方法技能。学科教学论侧重于研究敬爱哦学基本理论问题,特点是教育性和方向性。“语文教育学”以普通教育学为指导,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语文现象,反映的是一种“大语文”的教育观。它通过对语文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研究,探索符合语文学科规律的语文教育之路,这是语文学科教育研究的新发展。
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阶段: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诞生,是与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与一般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像适应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强调的是学校语文教育的实践过程--语文课程与教学。终极目标是通过实践过程达到的,语文教育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它的实践过程
近百年来,从语文“教授法”“教学法”“教材教法”,到“教学论”“教育学”,再到“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与课程名称的变化,既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又是学科与课程自身研究逐步深化的结果,反映了语文教育学科与课程内容性质的变化和理论本身的发展。
对其评价:语文课程论的发展全过程,对教材教法育人等的反思中,不断总结改革,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加上我国的特殊政治因素,使人们在很长时间内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在过去语文课程教学论的形成过程中,反映了时代风貌,符合形势的需要。但是其变化,从学生个体诧异等角度考虑的不多,怎么样能让语文课程能更满足每一位同学的需要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对以后的语文教学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第6题:

美育的特点有()。

A、美育是感性的

B、美育是非常愉快的

C、美育是不可抗拒的

D、美育是由外向内的输入

E、美育具有陶冶性情的作用


参考答案:ABCE

第7题:

论述美育的任务?
美育的任务,总的来说就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帮助人们提高对美的事物的感知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塑造健康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美和审美等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审美观受一定时期社会生活制约,同时也受世界观和美学传统的影响,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以及不同个人,审美观是不同的。
正确的审美观坚持真、善、美统一的原则,把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和本质的东西、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活动和行为、以鲜明生动的感性形式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东西作为审美的标准。反对和摒弃一切假的、丑恶的事物,以审美的眼光和态度来审视客观对象,按照美的规律美化自身、美化世界。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特另IJ是审美实践活动,自觉批判与抵制错误的审美观,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2)塑造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结构,是主体内部反映客观事物的审美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结构。它是构成主体与客体的审美关系的中介,是人进行审美活动的心理机制。
审美结构的特点是:理性积淀在感性之中,即它所包含的理性因素,都不是以逻辑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而是积淀、渗透在感性之中;对功利性的超越,对客观对象没有实用、功利的欲求,而是对之采取观照和欣赏的态度;具有强烈的情感体验。
塑造审美心理结构是很重要的,它不同于智力结构、意志结构,是人的健全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心理结构所无法替代的。它可以净化人的个体私欲,使人的盲目冲动秩序化,从而培养起一种感性和理性融合、情感和理智协调的心理定式,树立一种超越的人生态度,升华人的心灵境界,使人的个性和谐、人格完整。
塑造人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最佳途径就是进行审美教育。这种教育在儿童时期尤有重要,因为儿童有一种特有的原始完形能力。到了青少年时期,它会由于人的逻辑思维的发展而逐渐减弱或消失,此时更应进行审美教育,使人的“心灵的另一部分”保持和发展下去,使人全面发展。
(3)提高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使人善于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
①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培养审美感知能力主要包括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特征的感知能力以及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内在意蕴和情感意味的感知能力。
培养审美感知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是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出发点,是其他审美能力萌生、发展的基础,是通向更高审美境界的桥梁。只有通过审美感知这个大门,才能与美的事物发生关系,才能进入审美过程而获得美感。
培养审美感知能力,首先要发掘人们先天的审美潜质;其次,要加强审美实践训练。
②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审美鉴赏能力,包括审美鉴别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两个方面,审美鉴别能力又包括对美和丑的分辨能力以及对美的形态、类型和程度的识别、判断能力。
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首先,要有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美学修养;其次,要积极参加审美实践,大量接触美的事物;最后,要多接触美的对象,在比较中得到提高。
③增强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指主体在感知美、鉴赏美的基础上,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的事物的能力。这是审美教育的制高点和落脚点。
增强审美创造能力,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激发审美创造欲望;其次,要认识和掌握美的规律;第三,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第四,要掌握熟练的审美创造技巧。
上述审美教育三个方面的任务,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审美感知能力是前提,审美鉴赏能力是审美能力的深入和发展,审美创造能力是审美能力的巩固和提高。

第8题:

中国现代美育的特点有()。

A.在美育形态上,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成为美育的主体;

B.在美育的地位上,美育成为现代教育与学科体制的组成部分。

C.在美育目的上,美育被视为建构现代人格和现代文化的重要方式;

D.在美育方式上,从传统的诗乐主导转变为小说和戏剧等大众文化形式主导;


参考答案:ABCD

第9题:

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其主要特点是重视()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 A、德育
  • B、智育
  • C、体育
  • D、美育

正确答案:B

第10题:

请详细论述跨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正确答案:一、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期(19世纪中后期—一战前)
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与资本输出密切相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输出大大发展起来,这时才开始出现少数跨国公司。当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大型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开始跨国性经营。例如,美国的胜家缝纫机器公司、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爱迪生电器公司、英国的帝国化学公司等都先后在国外活动。这些公司是现代跨国公司的先驱。
二、跨国公司的缓慢发展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跨国公司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有所发展。受战争和1929经济危机影响,总体上跨国公司发展缓慢。
三、跨国公司的高速发展期(二战之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得到迅速发展。美国跨国公司的数目、规模、国外生产和销售额均居世界之首。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公布的《1993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对全球跨国公司的排名,前十名依次是英荷壳牌集团RoyaI Dutch Shell,美国的Ford、GM、Exxon、IBM,英国石油British Petroleum,瑞典及瑞士合资的Asea Brown Boveri,瑞士的Nestle,荷兰的飞利浦,美国的Mobil。前十名中美国占了五名。这是按公司海外资产进行的排名。若按销售额排列,美国依然居前列。1987年按销售额排列的世界最大跨国公司的金字塔,在高踞塔尖的23家中,美国占了10家,平均每家年销售额高达250亿美元。在紧接塔尖之下的52家中,美国占了21家,平均每家年销售额达100亿美元。1987年600家世界最大跨国公司的销售总额高达4万亿美元,其中美国占42%,西欧占32%,日本占18%,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仅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