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患者,男,39岁。患者2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头晕、头重,休息后缓解,不伴头痛、呕吐,血压165/1OOmmHg,

题目
问答题
【病例摘要】患者,男,39岁。患者2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头晕、头重,休息后缓解,不伴头痛、呕吐,血压165/1OOmmHg,未做系统检查及治疗,6天前患者劳累后又出现头晕、头重如蒙,恶心乏力,食欲不振,纳呆,伴视物模糊。查体:T36.2℃,P81次/分,R20次/分,BP170/105mmHg,神志清,体态偏胖,心界不大,心律齐,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辅助检查: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 【答题要求】 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72岁,已婚,退休。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发作时自觉头部晕眩,行走不稳,休息后症状可有所缓解。平素常感头部昏沉不适,伴耳鸣,间断服用中药治疗。3日前患者劳累后再次出现头晕沉不适,休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头晕沉不适,活动后加重,神疲乏力,面色偏白,心悸少寐,纳食欠佳,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头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头晕反复发作5年,加重3日。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头晕反复发作5年,加重3日,诊断为眩晕。患者老年,气血不足,清阳不展,脑失所养,故头部昏沉不适;劳则耗气,故动则加剧;神疲乏力为气虚之象;血不养心,则心悸少寐;脾虚不运,故纳食欠佳。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为气血亏虚之象,辨证为气血亏虚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眩晕与头痛相鉴别:眩晕与头痛可相兼为病,头痛是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可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头痛可南风邪挟寒、挟热、挟湿所致,内伤头痛则多责之于肝脾肾三脏。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辨证应分虚实,亦多于肝脾肾三脏相关。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眩晕 中医证候诊断:气血亏虚证中医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方剂:归脾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2题:

病例摘要:王某,女,53岁,已婚,农民。患者5年前出现双膝关节肿痛,活动受限,常于受凉及劳累后加重,休息保暖后缓解,5年来上述症状反复发作。1周前患者因劳累及受凉后再次出现双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自行外敷"止痛膏"后效果不明显,遂来就诊。刻下症见:双膝关节疼痛、肿胀,伴酸楚感,下蹲困难,纳食不香,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痿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双膝关节疼痛5年,再发1周。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双膝关节疼痛5年,诊断为痹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痹阻气血,而见关节疼痛、肿胀、酸楚,活动受限;寒湿为阴邪,故疼痛遇寒加重,得温缓解;湿邪困阻脾胃,脾失健运,而见腹胀便溏、纳食不香;舌质淡、苔白腻、脉濡,主寒湿之象。综上所述,辨证为风寒湿痹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痹证与痿证的鉴别:痹证是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以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为特点;痿证则在疾病早期即可见到肢体肌肉萎缩,疼痛症状不明显。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痹证-着痹 中医证候诊断:风寒湿痹证中医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剂:薏苡仁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3题:

患者,女性,16岁,发作性右半侧头痛2年,每遇考试劳累后易发作,有时伴恶心呕吐,休息后2~3小时缓解,每年发作2~3次,平时一切如常。体检均正常。母亲有头痛史,首先考虑诊断为

A、脑肿瘤

B、偏头痛

C、头痛型癫痫

D、脑血管畸形

E、功能性头痛


参考答案:B

第4题:

患者,女,20岁,发作性左半侧头痛2年,每次劳累后易发作头痛,并可伴有呕吐,休息后2~3小时缓解,每年发作3、4次,无头痛发作时一切正常,查体无异常。其母亲也有头痛病史,诊断考虑

A、偏头痛

B、脑肿瘤

C、脑血管畸形

D、高血压头痛

E、功能性头痛


参考答案:A

第5题:

【病例摘要】患者,男,39岁。患者2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头晕、头重,休息后缓解,不伴头痛、呕吐,血压165/1OOmmHg,未做系统检查及治疗,6天前患者劳累后又出现头晕、头重如蒙,恶心乏力,食欲不振,纳呆,伴视物模糊。查体:T 36.2℃,P 81次/分,R 20次/分,BP 170/105mmHg,神志清,体态偏胖,心界不大,心律齐,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辅助检查: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请与肾脏疾病和嗜铬细胞瘤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相鉴别。


参考答案:一、西医诊断依据(1)反复发作头晕、头重3年,复发6天。(2)P 81次/分,R 20次/分,BP 170/105mmHg,神志清,体态偏胖,心界不大,心律齐。(3)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二、西医鉴别诊断此病人无泌尿系统病征或肾功能损害;无内分泌、代谢功能障碍病征;腹部和腰背部未闻及血管杂音,故可排除肾脏疾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呈阵发性或持续性,血压升高多伴有心动过速、剧烈头痛、呕吐,历时数分或数天,一般降压药治疗无效,发作间歇血压可正常,超声,CT等可确诊,亦不难鉴别。三、中医辨证依据与病因病机分析1.中医辨证依据 患者平素喜食肥甘,损伤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头晕,头重如蒙,痰浊中阻,脾阳不振,则恶心,食欲不振;苔白腻,脉滑。2.病因病机分析 平素喜食肥甘,损伤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四、入院诊断1.西医诊断 高血压病(2级)。2.中医疾病诊断 眩晕。3.中医辨证诊断 痰湿中阻。五、中医治疗1.中医治法 化痰祛湿,健脾和胃。2.所选方剂名称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3.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半夏15g、陈皮12g、白术15g、薏苡仁20g、天麻15g、茯苓12g、竹茹12g、郁金12g、大枣6g;3剂,水煎服,日一剂,分两次服用。六、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1.非药物治疗 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钙和钾盐,减少脂肪摄入,限制饮酒,增加运动。2.降压药治疗 原则上应将血压降至患者能最大耐受的水平,目前一般主张血压控制目标至少小于140/90mmHg。可单独使用利尿剂等,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

第6题:

病例摘要:刘某,男,49岁,已婚,工人。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眩晕,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痰涎,自行休息后症状可逐渐缓解,未行系统治疗。1日前患者再次出现眩晕,并觉恶心,呕吐数次,遂前来就诊。刻下症见:眩晕时作,并感头部昏沉不适,胸闷恶心,时欲呕吐,纳食不香,二便调。舌白,苔白腻,脉滑。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头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眩晕反复发作1年,再发1日。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眩晕反复发作1年,诊断为眩晕。脾虚痰浊中阻,上蒙清窍,而见眩晕时作,伴头部昏沉不适;痰浊中阻,气机不利,而见胸闷恶心;痰浊壅盛,故呕吐痰涎。舌白,苔白腻,脉滑,为痰浊壅盛之象。辨证为痰浊上蒙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眩晕与头痛相鉴别:眩晕与头痛可相兼为病,头痛是以病人自觉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可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头痛可由风邪挟寒、挟热、挟湿所致,内伤头痛则多责之于肝脾肾三脏。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辨证应分虚实,亦多于肝脾肾三脏相关。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眩晕 中医证候诊断:痰浊上蒙证中医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7题:

病例摘要:薄某,男,48岁,已婚,司机。2015年2月1日初诊。患者十年前劳累后出现胸闷,胸痛伴心悸、气短,经休息或服药后缓解。现症: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悬饮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胸痹。中医证型诊断:气阴两虚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胸闷、胸痛伴心悸、气短为主症,辨病为胸痹。现症见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辨证为气阴两虚证。心气不足,阴血亏耗,血行瘀滞。中医病证鉴别: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为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咳痰等肺系证候。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方剂名称: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麦冬15g,五味子6g,玉竹10g,人参30g,当归15g,炙甘草6g,黄芪30g,肉桂3g,丹参15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8题:

【第一站 辨证论治】张某,男,39岁,已婚,工人。于2006年1月10日就诊。患者2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头晕、头重,休息后缓解,不伴头痛、呕吐,当时血压165/100mmHg,服"尼群地平"、"天麻丸"后缓解,其间反复发作,未做系统检查及治疗。6天前患者劳累后又出现头晕、头重、恶心、乏力、食欲不振,遂来诊。现症见:头晕,头重如蒙,恶心、纳呆,伴视物模糊。既往体健,无传染病史及药物过敏史。患者平素喜食肥甘。查体:T36.2℃,P81次/分,R20次/分,BP170/105mmHg。神志清,体态偏胖,心界不大,心率81次/分,律齐,舌质淡红,苔白腻,脉滑。辅助检查: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历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鉴别诊断:请与继发性高血压相鉴别(中西医结合),请与中风相鉴别(中医)。


参考答案:患者姓名:张某 性别:男 年龄:39岁 职业:工人 婚况:已婚主诉:反复发作头晕、头重3年,复发6天。现病史:患者3年前因劳累后出现头晕、头重,休息后缓解,不伴头痛、呕吐,当时血压165/100mmHg,服"尼群地平"、"天麻丸"后缓解,其间反复发作,未做系统检查及治疗。6天前患者劳累后又出现头晕、头重、恶心、乏力、食欲不振,伴视物模糊。现症见:头晕,头重如蒙,恶心、纳呆,伴视物模糊。既往史、个人史、过敏史、婚育史、家族史:平素喜食肥甘。体格检查:T36.2℃,P81次/分,R20次/分,BP170/105mmHg。一般情况:神色:无异常;形态:形体偏胖;语声:无异常;气息:无异常;舌象:舌质淡红,苔白腻。脉象:脉滑。皮肤、黏膜、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异常头部及其器官:无异常颈项:无异常胸部(胸廓、肺部、心脏、血管):无异常腹部(肝、脾):无异常二阴、脊柱四肢:无异常神经系统:无异常实验室检查: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头晕、头重如蒙为主症,诊断为眩晕。嗜食膏粱厚味,痰湿内生,上蒙清窍发为本病。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复因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头晕,头重如蒙;痰浊中阻,脾阳不振,则恶心,食欲不振;苔白腻,脉滑,均为痰湿中阻之象。中医鉴别诊断:眩晕是情志不遂、饮食不节、久病体虚等引起的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应与中风鉴别。本病患者以头晕、头重如蒙为主,并未仆倒且无口舌歪斜、半身不遂等中风表现,故可与中风鉴别。西医诊断依据:1.反复发作头晕、头重3年,复发6天,由劳累诱发。2.查体:体态偏胖,BP170/105mmHg,心率81次/分,律齐。3.实验室检查:头颅CT未见异常,心电图正常。西医鉴别诊断:当与继发性高血压鉴别,后者由原发病引起血压升高,如肾实质病变、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库欣综合征、主动脉缩窄等,按照各自临床特征鉴别诊断。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眩晕 中医证型诊断:痰湿中阻西医诊断:高血压病2级治疗方案:中医治法:化痰祛湿,健脾和胃。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15g 陈皮12g 白术15g 苡仁20g天麻15g 茯苓12g 竹茹12g 郁金12g大枣6g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西医治疗原则及方法:1.嘱患者合理膳食,减轻体重,运动,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等。2.药物控制血压,保护心功能,对症治疗。

第9题:

病例摘要:胡某,男,12岁,学生。2013年1月23日初诊。患者1日前因饮食不洁出现呕吐,胸脘满闷。现症: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噎膈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呕吐。中医证型诊断:外邪犯胃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呕吐,胸脘满闷为主症,辨病为呕吐。现症见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辨证为外邪犯胃证。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中医病证鉴别:呕吐与噎膈,皆有呕吐的症状。然呕吐之病,进食顺畅,吐无定时。噎膈之病,进食哽噎不顺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甚则因噎废食。呕吐大多病轻较轻,病程较短,预后尚好。而噎膈多因内伤所致,病情深重,病程较长,预后欠佳。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方剂名称:藿香正气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藿香10g,紫苏9g,白芷9g,大腹皮9g,厚朴10g,半夏6g,陈皮10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3g,桔梗10g,生姜三片、大枣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10题:

患者,女性,62岁,患高血压病7年,诉血压波动范围(170~140)/(105~90)mmHg,未予重视,只是在头晕、头痛时服降压药,缓解后即减量或停药,身体肥胖。近1周劳累过度,今日出现剧烈头痛、头晕、恶心,测血压205/120mmHg。确诊为高血压病,住院l周后症状消失,血压恢复至140/90mmHg。

护士建议患者每日食盐量应不超过

A.6g

B.9g

C.12g

D.15g

E.18g


正确答案:A
一般每人每天平均食盐量降至6g。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