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研究碑学的系统著作,是在金石学研究的基础上,从书体衍变、书法流派以及书法技巧等方面,结合自己的书学经验论述力倡碑学

题目
单选题
()是研究碑学的系统著作,是在金石学研究的基础上,从书体衍变、书法流派以及书法技巧等方面,结合自己的书学经验论述力倡碑学。
A

《南北书派论》

B

《广艺舟双楫》

C

《艺舟双楫》

D

《北碑南帖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可视为最早全面师碑并体现碑学主张的典型书家,并具有开派意义,他的作品成为碑派书法创作形成的代表。


参考答案:邓石如

第2题:

清代碑学取得的艺术成就和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怎样?


正确答案: 清代碑学在篆、隶、楷、行、草诸方面均有建树,其中以篆、隶的成就最为辉煌。在此以前,甲骨、大小篆、汉隶、魏碑这一类的文字,其用途主要是以实用为主,但是到了清代,它们就纷纷登上了大雅之堂,被写成中堂、条幅、匾额、横披、屏条、扇面等形式,赋以了新的内涵,成为观赏性为主的文字;楷书方面,因过去习唐碑已久,令人生厌,清代中晚期书法风尚转为习魏碑,因而出现新的境界;由于碑学的兴起,也给面临衰微之际的行草书,带来了生机,碑与帖相结合,使行草书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历时二百六十载的清代,应是中国书法史上中兴的一代。
在此期间,名家倍出,有成就的书家极多,他们由唐碑上溯六朝碑版,以至三代、秦汉、魏晋各种金石文字,无不属于他们研究和学习的对象,并在笔法创新和改造书写工具等方面进行了艰苦而成功的探索,开辟了书法艺术的新天地。这些书家中,以个人风格突出、艺术造诣又高的当推郑簠、金农、郑板桥、邓石如、刘墉、伊秉绶、陈鸿寿、包世臣、何绍基、杨沂孙、张裕钊、赵之谦、翁同龢、杨守敬、沈曾植、曾熙、李瑞清、吴昌硕、康有为等人。他们的书法作品个性强烈,自成一家,争奇斗艳,仪态万千,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以整个清代书法艺术取得的成就来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书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以来,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像清代那样,把艺术领域开拓得如此辽阔、深远。在各种书体方面都有它探索的足迹,都有他们卓越的建树。如果说,魏晋书法艺术是书学史上第一个艺术高峰,唐代书法艺术是第二个高峰,那么,第三个书法艺术的高峰就是清代碑学。三个时代的书风表现出的艺术美固然不同,但其伟大成就是尚可比肩的。过去,曾有人贱近贵远,认为“整个清代可以说是书法衰微的一代”。这种看法现在看来显然是不正确的。

第3题:

下列对大书法家邓石如的描述,正确的有( )。

A、拓展了书法的笔法,突破了历史上艺术对政治的依附

B、在广泛学习民间书法的基础上,变化出新,形成了鲜明的个性

C、艺术上非常全面,篆、隶、真、行、草诸体皆精

D、中国书法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布衣身份傲立于书坛的大书法家

E、清代碑学的先驱,晚清碑学运动的早期奠基人


正确答案:ABCDE

第4题:

试列出为碑学中兴推波助澜的三本理论著作及其作者。


正确答案: 《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阮元;《艺舟双楫》包世臣;《广艺舟双楫》康有为。

第5题: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历史的发展带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继出现,其中()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 A、小篆
  • B、秦篆
  • C、隶书
  • D、行书

正确答案:C

第6题:

为碑学中兴推波助澜的三本理论著作及其作者?


正确答案: 阮元《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包世臣《艺舟双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第7题:

()是研究碑学的系统著作,是在金石学研究的基础上,从书体衍变、书法流派以及书法技巧等方面,结合自己的书学经验论述力倡碑学。

  • A、《南北书派论》
  • B、《广艺舟双楫》
  • C、《艺舟双楫》
  • D、《北碑南帖论》

正确答案:B

第8题:

清代中期(从雍正到嘉庆)的书法,是书法史上由帖派为主流转向以碑派为主流的()。以()、()划界,在他们之前的以碑破帖一派,称为“()”,此后的尊碑一派,称为“()”。前碑派主要实践于()、();碑派则再发展出()的大潮。邓石如、伊秉绶的出现与阮元《()》、《()》“二论”的问世,扬碑抑帖,在理论上给北碑予以公开的支持,应视为碑学理论的开山,并成为清代碑学正式形成的标志。继“二论”之后,包世臣的《(


参考答案:过渡期,邓石如、阮元,“前碑派”、“碑派”,隶书、篆书,北碑,《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艺舟双楫》

第9题:

在清代,谁的书法被人称之为“漆书”?为什么说他是清代提倡碑学的先行者?


正确答案: 是清代康熙年间书画家金农的书法。金农用笔方扁如刷,且墨浓如漆,故人们称之为“漆书”。
金农(公元一六八七——一七六四年),字寿门,又字司农、吉金,号冬心,别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龙梭仙客、百二砚田富翁等。金农一生布衣,虽曾被荐举博学鸿词,但未就。他一生经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曾从学于何羲门,好学癖古,精鉴赏,为人耿直,不肯折腰于权贵,为“扬州八怪”之一。
清代因康熙喜董其昌,乾隆喜赵孟頫,董、赵书体风靡一时。在这股潮流中,金冬心不随波逐流,而是去探索师法汉碑的道路,可见金农是独具慧眼的。康有为云:“乾隆之世,已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法,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金农自己诗中亦云:“会稽内史负俗姿,字学荒疏笑骋驰。耻白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由此亦可说金冬心是清代提倡碑学的一位先行者。

第10题:

清中晚期的碑学派中哪一位书法家的行书成就较高?其生平和书法特点如何?


正确答案: 可推何绍基。清代是我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比较特殊的时期。由于康熙、乾隆皇帝极力推崇董其昌和赵孟頫的书法,结果书法写得越来越甜俗单薄。使帖学走到了穷途末路,当时科举考试还规定必须用一种名叫“馆阁体”的书法来答卷,如果不能写“馆阁体”,即使文章再好也不予制卷。这种“馆阁体”规定要写“乌”(墨色一律黑浓)、“方”(结字齐整,章法排列如算盘珠)、“光”(点画光滑不见运笔起落痕迹),因而完全失去了书法自然潇洒的天趣。在这种情况下,阮元等著名学者和书法上的有识之士倡导学习北魏碑书,同时也推崇秦、汉石刻书法,以彼之雄强朴茂来挽救书风的衰靡,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就是这样一位坚定的探索者和成功的实践者。
何绍基(公元一七九九——一八七三年),湖南道州县人。字子贞,号东洲,又号蝯叟,道光丙申(一八三六年)进士,官编修。他博涉群书,关于经、史、子籍均有著述,尤精小学(古以文字训诂为学经史子籍之初步,故称小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对书法沉醉数十年不辍,并且学古能化,自成面貌。何绍基的书法初从颜真卿入手,结构开拓,点划雄强。作书用回腕法,以通身之力逆势行笔,甚得北魏书法神韵。何绍基学北魏书法能心摹手追,上溯到周、秦、两汉的古籀和篆、隶,并能从中探索出书法艺术演化的延续性。他“肄书泛滥六朝”,“于北碑无所不习”,尤其得力于《张黑女墓志》,臻沈着之境。他学汉隶得其旷达;他学欧阳通取其险峻;并能以临碑之法写行、草书;又以临帖之法写北碑,既显风华,又不板实。他浸淫颜真卿书《争座位帖》、《裴将军帖》,融化成自己“沉雄而峭拔,肆姿中见逸气”的行、草书,确是一个能融碑、帖之长而自成风范的书法大家。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