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堂中外名著阅读鉴赏课上,教师指导学生归纳作品的主要内容及主题,以下学生归纳不正确的是()。

题目
单选题
在一堂中外名著阅读鉴赏课上,教师指导学生归纳作品的主要内容及主题,以下学生归纳不正确的是()。
A

《寄小读者》抒发了对祖国和故乡的热爱和思念

B

《骆驼祥子》讲述了一个旧北京人力车夫买车三起三落的辛酸故事

C

《名人传》叙述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罗曼.罗兰苦难而坎坷的一生

D

《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为了帮助高中学生掌握美术鉴赏方法,美术教师需要做的是( )。


A.讲解艺术家的逸闻趣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B.介绍作品的艺术价值或拍卖的价格,引起学生的震动
C.讲述作品的故事和情节,让学生理解主题和内容
D.指导学生学会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美术鉴赏内容要求中的成就标准明确指出: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D项正确。

A、B、C三项:该三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但对于帮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方法没有太大作用。故与题干不符,排除。

第2题:

某教师在八年级开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生命与成长“这一主题展开阅读,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

A、冰心《谈生命》
B、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
C、郁达夫《沉沦》
D、高尔基《童年》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学作品主题。A项,冰心的《谈生命》以“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为例,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B项,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通过描写地下森林这一奇特的景观,抒发了对恶劣环境中挣扎成长的生命的礼赞,“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D项,高尔基的《童年》是以高尔基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处在社会底层、生活在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的他,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但生活中一些善良的人给予的温暖和光明,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C项,《沉沦》是郁达夫早期以自身为蓝本创作的短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表现了国家懦弱的悲哀。不符合题干“生命与成长”要求,故不合适。本题当选C项。

第3题:

为帮助高中学生掌握美术鉴赏方法,美术教师需要做到的是(  )。

A.讲解艺术家的轶闻趣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B.介绍作品的艺术价值或拍卖的价格,引起学生的震动
C.讲述作品中的故事和情节.让学生理解主题和内容
D.指导学生学会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美术作品

答案:D
解析:
考点为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美术鉴赏内容要求中的成就标准明确指出: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恰当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故选D。

第4题: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家》时,要求学生带着这样一个问题阅读文本:在这部作品中哪一个人物是“一个新旧参半,带着双重人格的人”?下面与此相关的是

A、觉慧
B、觉民
C、鸣凤
D、觉新

答案:D
解析:
觉新是一个被封建礼教腐蚀头脑的,抹去锐气的大少爷,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

第5题:

某教师在九年级开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多彩的戏曲世界”展开阅读。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

A、《红与黑》
B、《雷雨》
C、《钦差大臣》
D、《西厢记》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戏剧的了解。A选项《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小说。B选项《雷雨》是曹禺的代表话剧。C选项《钦差大臣》是俄国讽刺作家果戈理的代表作,是一部讽刺喜剧。D选项《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题目要求是围绕“戏曲世界”的主题,故选择A选项。

第6题:

某教师在高中一年级开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多彩的小说世界”展开阅读,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

A.《巴黎圣母院》
B.《雷雨》
C.《钦差大臣》
D.《西厢记》

答案:A
解析:
A选项,《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所著小说,在1831年1月14日出版的小说。故事的场景设定在1482年的巴黎圣母院,内容环绕一名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和由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罗养大的圣母院驼背敲钟人卡西莫多,综上,A选项正确。

B选项,《雷雨》是由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的少年周冲,被冷漠的家庭逼疯了和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人蘩漪,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了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还有意外归来的鲁妈,单纯着爱与被爱的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不论是家庭秘密还是身世秘密,所有的矛盾都在雷雨之夜爆发,在叙述家庭矛盾纠葛、怒斥封建家庭腐朽顽固的同时,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该剧情节扣人心弦、语言精炼含蓄,人物各具特色,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里程碑,故排除。

C选项,《钦差大臣》是俄国讽刺作家果戈里的喜剧代表作,作品于1836年发表。故事描写纨绔子弟赫列斯达可夫与人打赌输得精光,正一筹莫展,从彼得堡途经外省某市,被误认为“钦差大臣”,在当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闹出许多笑话,故排除。

D选项,《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北西厢”,元代中国戏曲剧本,王实甫撰,书中的男女主角是张君瑞和崔莺莺,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第7题:

某教师在九年级开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多彩的戏曲世界”展开阅读。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


A.《红与黑》
B.《雷雨》
C.《钦差大臣》
D.《西厢记》

答案:A
解析:
知识点:世界名著的文体。题干中的关键词是“戏曲世界”。故要考虑与戏曲相关的文体。

A项:《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讲述的是主人公于连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进到上层社会,但最终因为枪杀曾经的情人而判死刑的故事。体裁是小说,不是戏剧,不符合题意。当选。

B项:《雷雨》由剧作家曹禺创作,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疯了心的魅惑的女人,痛悔着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话剧,符合题意,排除。

C项:《钦差大臣》是俄国作家果戈里所作讽刺喜剧,描写了在一个偏僻的城市,以市长为首的一群官吏听到钦差大臣要来视察,每个人惊慌失措,竟将一个过路的贵族子弟赫列斯达科夫当作“钦差大臣”,对他百般奉迎,拼命贿赂、拉拢。作品揭露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形形色色官僚的丑恶与腐败,反映出俄国官僚阶层贪赃枉法,谄媚钻营,卑鄙庸俗等本质特征。因此成为俄国现实主义戏剧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戏剧,符合题意,排除。

D项:《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又称“北西厢”,元代汉族戏曲剧本,王实甫撰。讲述了一个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对美好爱情地追求。戏曲,符合题意,排除。

第8题:

在一堂鉴赏课上,老师让学生将梵高的作品和列维坦的作品同时展出,请学生体会感受,这种做法体现了( )。

A.美术教学应该注重创设情境
B.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C.运用对比的方式,加强了学生对各自特色的理解
D.教师运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开展美术教学

答案:C
解析:
互相对比式教学过程中比较法的使用,在美术鉴赏课上使用的比较广泛,而且效果也是很不错的。故正确答案为C项。

第9题:

阅读某教师《海底两万里》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文学名著阅读,其核心当然在于阅读,没有阅读,就没有对情节的了解和把握,就无法明确整部作品的脉络和主线,自然也就不可能对整部作品的主题、情感作出深刻的理解。八年级的学生,缺乏阅读的自觉性,而且也缺乏阅读的技巧方法,只是粗略阅读,图个“有意思”。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往往不会主动深入地探究文本,思考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也就是说,读完一本名著不容易,读懂一本名著就更难了。因此,在学生的文学名著阅读中,老师一定要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
在我原先的设计中,学生每天要阅读《海底两万里》两节内容,并对各节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名著最基本的情节。而在后续的设计中,我发现仅这样并不能促进学生对名著的深入理解。受其他老师启发,我安排学生在周末选择作品中最打动自己的三个情节来配画,并说明理由。
对上述教学反思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配画的教学设计是为了有效地梳理全书的情节
B.学生每天的文学名著阅读量必须有统一的要求
C.名著阅读导读作业可以既有限定性又有选择性
D.没有老师的指导,初中生就无法读完一本名著

答案:C
解析:
A项,配画的教学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B项,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同,阅读量也就不同,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D项,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说他们没有老师的指导“无法读完一本名著”太过绝对。

第10题:

阅读某教师《海底两万里》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文学名著阅读,其核心当然在于阅读,没有阅读就没有对情节的了解和把握,就无法明确整部作品的脉络和主线,自然也就不能对整部作品的主题情感做出深刻的理解。初二年级的学生,缺乏阅读的自觉性,而且也缺乏阅读的技巧方法,只是粗略阅读,图个表层“意思”。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往往不会主动深入地探索文本、思考作品背后的深刻内涵。也就是说,读完一本名著不容易,读懂一本名著就更难了。因此,在学生的文学名著阅读中,老师一定要发挥自身指导作用。

在我原先的设计中,学生每天要阅读《海底两万里》两节内容,并对各节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名著基本的情节。而在后续的设计中,我发现仅这样并不能促进学生对名著的深入理解。受其他老师启发,我安排学生在周末选择作品中最能打动自己的三个情节来配画,并说明理由。

对上述教学反思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配画的教学设计是为了有效地梳理全书情节
B.学生每天的文学名著阅读量必须有统一的要求
C.名著阅读导读作业可以既有限定性,又有选择性
D.没有教师的指导,初中生就无法读完一本名著

答案:C
解析:
知识点:教学实施中的阅读教学实施。根据课标可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A项:题干中的老师在原先的设计中,让学生每天阅读《海底两万里》两节内容,并对各节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这样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梳理名著中的情节,而非配画。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学生每天的文学名著阅读量并不一定要有统一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两节内容来阅读。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布置的名著阅读导读作业,包括了对主要内容的概括,有助于学生有效梳理名著情节,又设计了自主选取情节进行配画的作业,增加了自主性、选择性。因此名著阅读导读作业可以既有限定性,又有选择性。与题干相符,当选。

D项:初中生已经拥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没有教师的指导也可以读完一本名著。与题干不符,排除。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