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小说先后经历了初创期1985-1986与鼎盛期1987-1988两个阶段。请以具体作家作品为例,简要描述其变化过程。

题目
问答题
先锋小说先后经历了初创期1985-1986与鼎盛期1987-1988两个阶段。请以具体作家作品为例,简要描述其变化过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以具体的作品为例,具体分析“文学是人学”的含义。


正确答案: 文学史,可以说是展示人的生活,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研究人的灵魂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就是‘人学’”。
(1)文学是“人学”的第一层次含义是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表现人的价值,追寻人生意蕴的特点。
首先,人是文学的主要对象。人们从文学作品、尤其是从那些优秀之作中,常常会看到文学对人的关注,看到文学对人性的揭示和思考。这说明,人始终居于文学所表现的一切生活现象的中心。无论是叙事性作品还是抒情性作品,从这些文学作品所呈现的世界里,最终获得的还是对人的生活与命运、思想与感情的表现,还是有关人和人生意义的感悟与启迪。
其次,文学作品结构显现的是人的生活、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在现象层次,作品描绘的可能是一个故事,也可能是诗人笔下的山川景物;在意蕴层次,则于形象之中显示着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体现了文学以审美的方式来把握生活的特点。这个层次将我们带入到一种严肃而深刻的思考之中,去审视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价值。人们会通过阿Q的“精神胜利法”,进入对其病态心理何以形成的严肃思考之中,会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感受中反思社会、历史与人生。
(2)“文学是‘人学’”的另一个含义,是说文学对人和人生的表现具有生命体验的特点
文学不仅仅把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作为自己的根本对象,而且文学更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人的性格、命运、思想、感情、乃至潜意识作了丰富、复杂、多样的表现,从而为人们展现了唯有文学方能展现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它带有生命体验的特点。当人们以知性的标准和逻辑去审视堂·吉诃德、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阿Q、繁漪、倪吾诚这些艺术形象的时候,产生的那种难以判断的困惑;以及当人们从切身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审美的方式感受、体认这些艺术形象的处境与心情时,所泛起的那种理解与同情,都似乎告诉我们确有另一种尺度的存在,它源于现实的人生经验和真实的生命感受。这,正是文学或者审美所要把握的对象,也是文学之所以成为“人学”的根据。

第2题:

以王安忆的的作品为例,简论九十年代女性作家小说创作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九十年代,在小说书写的大部分领域日益被其他东西所占领,王安忆却以她独特的文人书写姿态、洁净的精神追求以及形成技巧上的变化多端迎来了她小说创作道路上的又一次重要转机——虽然她的小说根本就没畅销过,反之,是越来越抽象、越来越难读了,但这并没有影响她小说的高品味和高质量,因为,它们在小说领域里的探索意义是非常深远的。这时期,她相继发表的中、长篇小说《纪实与虚构》、《香港的情与爱》、《伤心太平洋》、《长恨歌》、《叔叔的故事》等一系列作品,不但使她本人的写作风格焕然一新,而且,更重要的是,她还有力地粉碎了批评界关于小说已近末日的预言,为中国文坛“展示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的可能性。”尤其是她的《叔叔的故事》,甚至给我们点燃了这样一种希望:即,如此的抽象竟然能激发出我们最深处的情感,公然的虚构竟能蕴藏深切的现实性——总之,严肃的小说也是可以走抽象与理性的道路的,虽然这与小说的本性是水火不相容的,但王安忆却以表面是背叛而实际上却在拯救的方式构建着一个别样的小说世界——她的这一破坏与重构相统一的行动自然又引起了文坛的一片喧哗与骚动。

第3题:

请以冰心、许地山、王统照小说为例,简要说明文学研究会作家小说创作的变化过程。


正确答案:冰心小说从《两个家庭》到《超人》,再到《分》,表现了文学研究会作家从问题小说到泛爱小说再到批判小说的发展全过程。许地山的小说从《缀网劳蛛》到《春桃》,王统照的小说从《微笑》到《湖畔儿语》,则主要体现了这个发展变化的后一阶段。总之,文学研究会作家大多经历了一个由表现“爱”与“美”,到揭露社会不平现象的变化过程。

第4题:

先锋小说大致可以分为“文化寻根”、“形式主义”和“书写个体存在”三种彼此有别又相互融合的创作类型,请简要说明每种类型的主要特点和作家作品(各说出一二即可)。


正确答案: A.“文化寻根”层面上的先锋小说注入了意蕴丰厚的生命哲学等主题内涵。在他们笔下,诸如象征、隐喻和精神分析等现代派手法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如韩少功的《爸爸爸》、《归去来》和莫言的《红高粱》等。
B.“形式主义”层面上的先锋小说则在创作实践中真正实现了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转变,将“形式”与“意义”进行了较为成功地融合,标志着先锋小说形式实验的开端。如马原的《拉萨河的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西海无帆船》、《虚构》,余华的《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格非的《褐色鸟群》,苏童的《罂粟之家》、《妻妾成群》,孙甘露的《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等。
C.“书写个体存在”为主旨的先锋小说更为关注人物的存在境遇与价值抉择问题。如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原罪》、《宿命》,残雪的《山上的小屋》、《黄泥街》、《瓦缝上的雨滴》、《苍老的浮云》,余华的《现实一种》、《一九八六年》和《四月三日事件》等。

第5题:

余华的小说创作大体经历了“暴力化叙事”和“世俗化叙事”两个时期。请简要说明各时期的主要特点和作品(各说出一二即可)。


正确答案: A.在“暴力化叙事”时期,启蒙主义成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创作主题,并主要表现为一种在暴力叙事下的历史批判。即,将历史拟人化,并对这一拟人化的历史施加暴力刑罚。主要作品有《十八岁出门远行》、《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死亡叙述》、《古典爱情》、《鲜血梅花》等。
B.在“世俗化叙事”时期,历经了一个从先锋到世俗的巨大嬗变,从历史批判逐渐转向苦难与命运叙述,逐渐呈现出“乐生主义”的色彩,在创作方法上也愈加趋向于现实主义。如《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

第6题:

请以诗歌和戏曲为例,简要分析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道德人文精神。


正确答案:古诗探讨诗心诗眼诗情和诗才,这些正是道德人文精神的反应。诗心是古诗歌中与自然界社会万事万物息息相通的,忧乐与共的仁民爱物之心,如《悯农》的诗心“农夫犹饿死”揭露了封建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的暴敛苛征的剥削。诗眼指是人独具的慧眼,摄取不同的诗材去写诗如陆游的《追感往事》是议论时事的,不仅回忆南渡之初的旧事,更是在指斥当时的主和派当权者。诗情:诗缘情而绮靡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诗情是强烈的真挚的、有典型性的,如《声声慢》中“怎一个愁字了得”表达出作者面对“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感叹戏剧

第7题: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是否也具有某些“先锋”的特点?请以作品的具体内容为例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一直被看作是余华小说从先锋走向世俗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与他前期的中短篇相比,变化是多方面的,但是最大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人物塑造、故事讲述和语言风格三方面。在以前的作品中余华同所有的先锋小说家一样,不屑于对人物进行现实主义式的“肖像描写”,看重的只是作者心目中的主观形象。“我实在看不出那些所谓性格鲜明的人物身上有多少艺术价值。……我更关心的是人物欲望,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也许,正是因为作家的这些“误解”,先锋作家笔下的人物都没有个性,只是一个平面,或者说只是直奔人的本质,只是一种“欲望”的象征。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余华小说的叙事风格基本上向着朴素、坚实,具有强烈民间意识的方向转变。
《许》中的许三观、许玉兰、甚至林芬芳,不仅有名有姓,而且个个生动,其性格鲜明且随着故事的发展而有所发展,这些人物也不再只是某种欲望的代表,大有返回“典型人物”的趋势。在余华以前的作品中,常常通过虚设的时间来取消“故事”的意义,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几乎都是以“现在时”进行叙述,现实与梦幻之间找不到一条分界线,是诗意化地融合在一起的,而在《许》里,时间不仅是具体的,而且是明确的发展着的社会事件作背景。为了把故事讲明白,诗化的意味没有了,少了些文人气,多了些民间文学的喜剧风格。
当然,余华小说仍然余华小说,仍然具有着先锋小说的某些基本特点。例如,他以前的小说,每一篇都像一个“寓言”,而《许》也都带着十分明显的寓言特征。再如,以胶小说中的荒诞气息仍然存在,不同的仅仅是不再以梦境的形式,而是直接通过现实和历史来表现。还有,主宰着人物命运的那个神秘的超现实的力量,不仅仍然是余华小说的主题,而且在《许》中更被除数一双看不见的手推倒了极端。因此有人甚至仍然把《许》看作是先锋实验作品。所以,可以这样说,余华小说的变化,只是表现形式不所不同,而表现内容在本质上仍然故我,关心的仍然是人的生命,仍然是人的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而《许》仍然具有某些“先锋”的特点。

第8题:

《请女人猜谜》是作家()创作的先锋小说。


正确答案:孙甘露

第9题:

什么叫“先锋小说”?为什么它在经历了初创期(1985-1986)与鼎盛期(1987-1988)两个阶段后,作为一种文学潮流就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正确答案: 在新时期初,“先锋”一词曾被用来描述当时的朦胧诗运动。1985年前后,随着马原、残雪、余华等作家掀起了小说创作的革新风暴,评论界便以“先锋小说”或“先锋派”小说来描述这些迥然不同于现实主义文学的新型小说样式。可以说,形式上不好懂是先锋最明确无误的标记。”
经过这些艺术积累和思想变革,先锋小说终于在1985年前后形成,并迅速席卷了整个中国文坛。首先是“文化寻根”层面上的先锋小说。随着寻根文学的出现,中国作家也开始了一系列自觉的形式实验。韩少功的《爸爸爸》、《归去来》和莫言的《红高粱》等,不仅在学习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手法方面借鉴良多,而且更为作品注入了意蕴丰厚的生命哲学等主题内涵。在他们笔下,诸如象征、隐喻和精神分析等现代派手法均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他们也在叙事结构上追求一种时空观念的非物理化特征。凡此种种,都标志着部分寻根文学业已融入了先锋小说的创新浪潮。
其次是“形式主义”层面上的先锋小说。与寻根文学相比,致力于形式实验的先锋作家则在创作实践中真正实现了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转变。1984年,马原发表的短篇小说《拉萨河的女神》“是大陆当代第一部将叙述置于重要地位的小说”,也标志着先锋小说形式实验的开端。在这部作品中.过去被作家所忽视的形式因子成为小说创作的本体元素。这一文学观念的形成显然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文体自觉”意识的深刻影响,它强调文本结构的自足,重视“怎么写”而非“写什么”,将形式从内容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赋予其独立性,充分体现了先锋作家在形式层面所展开的文学现代性追求。而后,马原又发表了《冈底斯的诱惑》、《西海无帆船》、《虚构》等作品。这种十分自觉的形式意识也使马原成为推动先锋小说走向繁荣的一位重要作家。与此同时,深受马原影响的另一位作家洪峰,也相继发表了《奔丧》、《瀚海》和《极地之侧》等先锋小说。到1987年,由马原开创的先锋小说在形式实验上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许多重要的先锋作家,如余华、格非、孙甘露、苏童和叶兆言等人,都在这一年发表了自己的代表性作品。在以后的两三年内,创作势头依然不减,余华的《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格非的《褐色鸟群》,苏童的《罂粟之家》、《妻妾成群》,孙甘露的《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等小说均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这场先锋小说的形式主义运动肇始于马原,但后来者显然不愿意成为如马原式的唯形式主义者,他那种形式至上的创作缺陷,在洪峰的《奔丧》、《极地之侧》等作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补救。特别是从1987年开始,在余华、苏童等先锋作家笔下,小说的思想性,尤其是有关历史批判与人类存在状况的创作主题开始受到了格外关注。与此同时,他们也有意识地克服了以往先锋小说的“唯新”论色彩,将“形式”与“意义”进行了较为成功的融合。
然而,由于先锋作家在表达自身的启蒙理念和形式意识时过于极端,也终于导致了先锋小说的衰落。从1989年起,先锋作家的创作逐步进入了一个沉寂与调整期。从格非的《风琴》、苏童的《仪式的完成》、余华的《鲜血梅花》、叶兆言的《半边营》和《十字铺》等作品开始,先锋小说的形式实验色彩明显淡化,艺术手法的新奇逐渐让位于对具体时代背景和生活内容的书写。一些先锋作家开始倾心于历史题材的创作,其中尤以苏童的《妻妾成群》、《红粉》和叶兆言的《半边营》、《十字铺》为代表,这种注重历史内容与人性探幽的创作倾向,也反映了先锋作家在刨作实践中从形式向故事的回归。进入90年代以后,先锋作家纷纷涉足长篇小说创作,这一风潮以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格非的《敌人》、苏童的《米》等作品为发端,并迅速蔚然成风。受长篇小说体裁的影响,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也格外关注生活容量与思想容量的扩大,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短篇小说自由灵活、利于形式探索的特点,也标志着先锋小说向现实主义文学的某种复归。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先锋小说大多具有个人化写作的特点,但仍可总结出某些创作规律。如先锋作家主要以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为主要借鉴对象,新小说派、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先锋作家的创作实践有着显而易见的影响。而在先锋小说的形式层面,“形式”已被确认为独立于“内容”的文学元素。先锋作家在文本实践中通过叙事结构、叙事视角等形式因素的变换使用,构建了先锋小说有悖于大众日常经验的艺术世界。由此可见,先锋小说的形成与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学界在经历了80年代前期启蒙运动洗礼后文学自觉意识的苏醒,更体现出中国作家试图融入世界文学的文学现代性诉求。

第10题:

小说运用对照原则塑造人物,体现了人物不同阶段的性格对比,在对照中展示人物的性格形成过程。请以克洛德·孚罗洛为例试作分析。


正确答案: 早年的克洛德勤奋好学,潜心钻研科学,他怜爱弟弟,收养了弃儿伽西莫多。可以说早期的他博学而富有爱心。后来他当上副主教,恪守教规,可是却爱上了爱斯梅拉达。在宗教的禁欲主义的压抑中,他的精神开始扭曲,对爱斯梅拉达的爱变成要么得到,要么毁灭的变态欲念。他成了精神上的畸形人。此时的他变成了一个阴沉、残暴的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