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官吏抱怨劳逸不均的作品有()

题目
多选题
《诗经》中官吏抱怨劳逸不均的作品有()
A

《邶风.北门》

B

《小雅.北山》

C

《节南山》

D

《十月之交》

E

《抑》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B,C
解析: 《国风·邶风·北门》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小官吏诉说自己愁苦的诗,描述古代下层小吏待遇非薄,内外交困,身心俱疲的情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
《小雅·北山》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此诗是作者劳于王事而发出的不平之鸣,其主要内容是怨刺役使不均,“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是诗的主题所在。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诗经》中诗歌的创作年代是从()至(),共有305篇作品。


正确答案:西周初年、春秋中叶

第2题:

下列作品中属于屈原的有()

  • A、《诗经》
  • B、《九歌》
  • C、《九章》
  • D、《天问》

正确答案:B,C,D

第3题:

《诗经●北门》写一个小官吏的慨叹。()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4题:

《诗经》作品在章法形式上有什么特征?这对《诗经》作品的语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正确答案: 《诗经》作品在章法形式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重章复唱。重章复唱是口语文学中常见的样式。这一样式的最初形成是为了便于歌唱、记忆和传诵。因为这样,在复唱中不断地使用一个调子甚或是相同的句式,有时只要换一两个词语。这也形成了《诗经》篇章结构和语言上的一大特色。
重章复唱这一特征对《诗经》作品的语言产生了以下影响:
首先,这种重章复唱的形式成了《诗经》语言中的一些套语。套语不但是为了方便记忆,同时也是语言运用的一种技巧和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诗经》中的套语不仅为记忆的手段,同时包含有主题的因素。它本身就是艺术内容的历史积淀。所以既有丰富的意蕴又容易为听众理解,这的确是中国早期诗歌的一个突出特色。
其次,重章复唱也影响了《诗经》的遣词造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重章复唱的过程中,由于套语本身有一定的固定形式而不能有变化,那些中心词语的变换与锤炼就起着重要的作用。作者只能在那种重章复唱的章法中抓住中心词语进行锤炼,靠中心词语的变换来叙事状物,写景抒情,从而取得突出鲜明的艺术效果。如《芣苢》一诗采用的是动词变化的形式,《召南•草虫》则采用的是两组形容词变化的形式。这里中心词语的变化虽然有动词、名词、形容词之分,但它们的重章复唱方式却完全相同,正是靠这种方式,造成动作描述的连贯、画面的流动、意境的烘托和由此带来的感情的加深,达到抒情描写的效果。

第5题:

《关雎》和《蒹葭》是《诗经》中关于爱情的两首诗歌,教学时教师推荐了另外几首《诗经》中以爱情为主题的作品,建议学生比较阅读,下列作品不适合推荐的是()。

  • A、《诗经·卫风-木瓜》
  • B、《诗经·郑风·子衿》
  • C、《诗经·郑风·风雨》
  • D、《诗经·魏风·硕鼠》

正确答案:D

第6题:

《诗经》中的“国风”类作品是:()

  • A、按照不同地域收集的诗歌
  • B、民间流行的歌曲
  • C、用于庙堂祭祀的诗歌作品
  • D、主要是历史叙事作品为主,有少量的抒情诗作

正确答案:A

第7题:

属于《诗经》中反映战争和劳役的作品的有()

  • A、《采薇》
  • B、《臣工》
  • C、《东山》
  • D、《伯兮》

正确答案:A,C,D

第8题:

《诗经》民歌作品有哪些主要艺术成就?
①开创了现实主义的传统。用朴素的笔调和朴实的语言书写现实的生活,抒发真实的情感;
②创造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或直言其事、直抒其情,或以彼物比此物,或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成为中国后世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
③配合音乐的反复演奏,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回肠荡气,深化情感;
④诗句以四言为主,辅以少量的杂言诗,都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第9题:

和原始歌谣相比,《诗经》作品的创作有哪些新的发展?


正确答案: 《诗经》作品的创作与原始歌谣相比,有以下方面的发展:
(1)由原始诗歌的实用功能到功利主义的创作自觉。周人开始自觉地有目的的创作诗歌
(2)个体诗人的出现,诗歌从表达群体意识的集体歌唱向独抒个人情感的个体创作过渡发展
(3)艺术水平的提高,周人开始自觉地在诗歌创作中追求美,从而提高了《诗经》的艺术表现水平

第10题:

《诗经》中的婚姻诗和爱情诗有什么社会文化价值?试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诗经》婚姻爱情诗的思想价值表现为它所表达的情感都是高尚、纯洁的,如《关雎》中对爱情的积极健康的追求,《出其东门》中对爱情的忠贞,《子衿》中对爱人的真诚思念等。这标志着原始的性爱已经升华为情爱,它丰富了人类的情感世界。这些诗篇所表现的对情爱的热烈健康的追求、对情爱的高尚理解、对压抑爱情的文化氛围的反抗,都体现了周代人对爱情的严肃认识。
婚姻诗和爱情诗的社会文化价值,主要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婚恋当事人的遭遇和命运,来透视当时社会历史的本质。
这些诗篇产生的时代,初期封建社会制度已日趋形成,但原始社会的某些残余影响尚存在,故尔纵然有男女结合需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但比较宽松的社会环境,终究使男女恋情有了滋生的土壤,这也是爱情诗篇产生的必要条件。如《郑风•出其东门》,是一个男子思念女子的诗篇。在众多的美女之中,他只喜欢那个穿白色素绢衣服,戴绛色佩巾的女子,并说只有同她在一起才会感到幸福与快乐。《郑风•叔于田》,写一位女子对她所爱之人的歌颂。这位女子的恋人“叔”出去打猎,在整个里巷之中就再也没有她看得上的人。因为他不但能骑能饮,而且勇武英俊,有美好的品德。总之,在她的心目中,“叔”是最杰出的男子,举世无双,无人能及。这种夸张的写法,最真切地表现了相恋中的女子心理。
即便是在婚嫁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当事人对于情感的重视。如《郑风•女曰鸡鸣》,写婚后夫妻间的幸福和谐生活,也同样是传神之作。全诗以对话的方式写来,暖意融融,温情无限,把一对夫妇和睦美好的婚姻生活描绘得无以复加。 至于弃妇诗,则直接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妇女没有独立经济地位所经历的痛苦遭遇。《诗经》中有多首弃妇的诗篇,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卫风•氓》,诗中的“氓”以其貌似忠厚的样子骗取了女主人公一往情深的思恋和最终的以身相许,但是当他把妻子和她的财物一同娶到家里之后就现出了原形。可怜的女主人公毫不嫌弃他的贫穷,婚后任劳任怨地操持家务,得到的回报却是“氓”对她的负心、虐待以至最后的抛弃。这使得女主人公在精神上肉体上都受到极大的折磨。全诗以叙事为线索展开抒情,同时夹以议论,细致地描述了自己从相恋到被弃的过程,生动地表达了自己从当初被骗到最后被弃时的心灵痛苦,全方位地展示当时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她们的婚姻生活,具有极大的认识价值和极高的艺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