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马》为例,简要说明臧克家诗歌善于锤炼诗句的特色。

题目
问答题
以《老马》为例,简要说明臧克家诗歌善于锤炼诗句的特色。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以诗歌和戏曲为例,简要分析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道德人文精神。


正确答案:古诗探讨诗心诗眼诗情和诗才,这些正是道德人文精神的反应。诗心是古诗歌中与自然界社会万事万物息息相通的,忧乐与共的仁民爱物之心,如《悯农》的诗心“农夫犹饿死”揭露了封建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的暴敛苛征的剥削。诗眼指是人独具的慧眼,摄取不同的诗材去写诗如陆游的《追感往事》是议论时事的,不仅回忆南渡之初的旧事,更是在指斥当时的主和派当权者。诗情:诗缘情而绮靡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诗情是强烈的真挚的、有典型性的,如《声声慢》中“怎一个愁字了得”表达出作者面对“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感叹戏剧

第2题:

以《孙武》为例,简要说明《史记》表现人物的手法。


正确答案: 史记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法有:
(1)通过事件突出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比如,用训练女兵表现苏武的胆识和才能。
(2)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如,用吴王最后的“不愿下观”表现了吴王的无奈和心情的沮丧。
(3)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如写吴王乞求孙武不要斩杀爱姬,“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表现了吴王的慌乱,而孙武决然执行了军令。在矛盾冲突中鲜明地突现了孙武的军事才能。
(4)通过对话表现人物。如孙武在接受吴王训练女兵任务时的对白就形象地表现了吴王的傲慢和孙武的成竹在胸。
(5)通过衬托对比表现人物。如写孙武的军事才能和深远识见,通篇都以吴王作为衬托。

第3题:

以本文为例,简要说明旅游文学作品的价值.


正确答案:
    (2)(答题提示)旅游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文化知识、丰厚的文学知识及多彩的民俗风情,对于扩大人们的见闻,增长人们的学识,提高人们的素养,丰富人们的生活都有直接作用.旅游文学作品的审美体验、文化韵味大大超过景物古迹本身给人的直接感受,留给人们无穷的回味.旅游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认识价值、宣传价值和社会价值.

第4题:

试述陆游诗歌的现实内容及风格特色,并以作品为例进行说明。


正确答案:陆游诗歌表现了大无畏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精神,另一方面,对投降派的严厉批判.诗歌描绘了大量自然景物,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及现实主义为主要特色,有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如《关山月》"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弦断。

第5题:

以《山上的小屋》为例,简要说明残雪小说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山上的小屋》是残雪先锋创作的起点。小说中的“我”无时无刻不处在精神恐惧之中:父亲在我眼中是狼群中的一只,整夜围着我的屋子奔来奔去;母亲也是一个总是预谋要“弄断我的胳膊”的恐怖对象;小妹虽然时常提醒我要注意母亲的阴谋,看似一个通风报信的友善者,却因为她的左眼有一次也“变成了绿色”,而且‘‘目光永远是直勾勾的”,也变成了很可能是要迫害我的人。在这篇作品中,本应最亲近的家庭成员之间充斥着孤独、恐惧、阴谋、猜忌、虐待与仇恨,传统的伦理秩序被完全颠覆,温情脉脉的血缘关系荡然无存,所有人都呈现出一种笼中困兽的丑相,变得极端荒诞、变态和非理性。虽然“我”一直确信山上小屋的存在,但两次上山寻找,一次完全徒劳,另一次却发现山上根本就没有小屋,山上的小屋作为“我”突围恐怖气氛的可能出口和恐怖人生中的某种希冀,在绝望的寻找中也完全破灭。在这部作品中,残雪运用高度变形的艺术手法,制造了一个超验的、梦魇般的意象世界,这个世界完全是一个“世纪末”的生存困境。“我”的所思所见.均是基于自我生命体验的独语式表达,人物之间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韵对话。看似对话的双方,其实总是在自说自话。而且,即使是单个人物的自说白话也缺乏话语的连贯性,内容也是怪异非凡。小说的各个意象片段,表面上是由“我,,的所思所见这一线索贯穿起来,其实是由互无密切联系的怪异场景拼贴而成,小说情节在本质上也一样缺乏内在逻辑。从小说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的非理性特征来看,与其说它是一篇“仿梦”小说,不如说就是一篇“梦境”小说,只不过它并不是通常意义上对梦的记录,而是凭借梦境的强大象征力量,去传达作家一种独特的存在体验。《山上的小屋》虽然篇幅短小,却已经具备了残雪小说一些基本特征,如突围生存困境的主题话语、梦境般的结构模式、梦魇般的意象、呓语般的叙述、神经质的人格、令人作呕的生存环境、噩梦般的人际关系以及怪诞的寓言美学等。

第6题:

臧克家的诗歌《老马》在艺术上用了()手法。

  • A、对比
  • B、类比
  • C、象征
  • D、联想

正确答案:C

第7题:

以《冈底斯的诱惑》为例,简要说明马原小说形式创新的意义。


正确答案:体现“马原体”特征最著名的作品是《冈底斯的诱惑》。这部小说讲述了探寻“野人”、观看“天葬”、顿珠婚姻等三个故事。交错叙述的三个故事彼此独立,既不完整,也没有明确的线索,往往是突如其来,又倏忽而去,相互之间没有任何逻辑关系。通篇的叙述主要由“自报家门”和自言自语式的独白构成,显得随意自然,完全没有传统小说的叙事秩序。在小说中陈列各种事件的写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生活现实偶然本质的叙事“还原”。而这种“还原”的叙事方式,正隐含着他对现实主义文学真实观念的颠覆意图。从这个意义上说,《冈底斯的诱惑》其实是一部作家依据自我的精神真实而展开的叙事实验,对当代文学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真实观和历史决定论构成了颠覆与挑战。对中国当代文学来说,马原小说形式创新的意义就在于此。《冈底斯的诱惑》的叙述方法极为奇特。作品开篇便说:“信不信由你,打猎的故事本来是不能强要人相信的。”马原不仅写了打猎的故事,还写了陆高和姚亮的故事、穷布的故事、顿珠和顿月的故事,然而,这些故事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小说情节只是场景和行为的拼贴与叠加。作品共16节,每节的人称都在不断替换,在讲述老作家的故事、穷布的故事时,分别采用了第一和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而有关陆高、姚亮及顿珠、顿月兄弟的故事,则采用了正面叙述的方法,甚至在一节中还出现了不止一种人称。最重要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本身是不确定的,这个叙述者无处不在,他可以是作家自己,也可以不是;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也可以是作品中人物所回忆起来的另一个人物。叙述人称的不断改变,使作品始终都没有贯穿全文的叙述者,从而达到了虚构与真实的错位转换,不仅情节受到了抑制,人物也被彻底符号化。如央金只是陆高的个人印象,而陆高也不过是作家个人经验的延伸。除此之外,小说还成功地利用了读者的期待心理,设置悬念,似有追索,但结果往往又与原来的期待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大地挑战了传统的阅读心理,实践了马原的“叙述圈套”。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谓的“马原体”小说,指的就是这种放逐意义、重视叙述本身的形式实验。

第8题:

以《归园田居》(其一)为例,说明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点。


正确答案: (1)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从该诗中可见,题材和内容都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均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等,田园诗的深厚意蕴完全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
(2)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该诗意象看似平淡无奇,但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而写景、叙事都是为意造境。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情:热爱自由淳朴的乡村生活、蔑视丑恶的官场生活之情;景:农村自然优美之景;理:归化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之理。
(3)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该诗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

第9题:

臧克家的诗歌《老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你认为"老马"象征了什么,结合时代特征谈谈你的个人感受。


正确答案: 诗人用满含同情的泪水,表现了旧中国劳动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悲苦无助,只能听凭命运的摆布的深重苦难。诗人通过老马的境遇写自己所看到的人生,那背负超重的生活重压,低头忍耐的形象,就是“坚忍主义”的表现。诗人通过作品表现了一种不灰心,不颓丧,要能咬紧牙关,忍受困苦的磨难的“个人的坚忍主义”精神。《老马》就是对这样的生活态度的注释,即:当前的磨难就是你的对手,运尽气力去和它苦斗。诗人表现的这种人生,这种生活态度,在我们这样的国度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诗人本着“不肯粉饰现实,也不肯逃避现实”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对民族精神做作了一种深刻的审视。
“老马”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真实写照,是艰难生活中农民形象的象征,象征着中国农民几十年来的命运,其性格善良、忍辱负重、逆来顺受。“老马”也可以是当时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象征,象征着诗人坚毅、执着的人生态度(人称哲学的象征)。

第10题:

以作品为例分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和内容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诗歌的形象也往往取自习见常闻的事物,而且是直写其事,不假雕琢,不尚辞采,陶渊明田园诗深厚的意蕴只以淡淡的白描和真情实感,托出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然平淡之中见神奇,朴素之中见绮丽。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朱子语类》)苏轼说他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东坡题跋》上卷《评韩柳诗》)元好问说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三十首》)陶诗除了这种基本风格外,还有一些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的诗歌。朱熹也曾谈到他豪放的一面:“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陶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