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

题目
问答题
第三则“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就其失者也。”讲述了什么道理?其现实意义是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句读题:古之时庸医杀人今之时庸医不杀人亦不活人使其人在不死不活之间其病日深而卒至于死夫药有君臣人有强弱有君臣则用有多少有强弱则剂有半倍多则专专则其效速倍则厚厚则其力深今之用药者大抵杂泛而均停既见之不明而又治之不勇病所以不能愈也而世但以不杀人为贤岂知古之上医不能无失周礼医师岁终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是十失三四古人犹用之而淳于意之对孝文尚谓时时失之臣意不能全也易曰裕父之蛊往见吝奈何独取夫裕蛊者以为其人虽死而不出于我之为呜呼此张禹之所以亡汉李林甫之所以亡唐也唐书许引宗言古之上医惟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夫病之与药有正相当者惟须单用一味直攻彼病药力既纯病即立愈今人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药味譬之于猎未知兔死多发人马空地遮围冀有一人获之术亦疏矣假令一药偶然当病他味相制其势不行所以难差谅由于此后汉书华佗精于方药处剂不过数种夫师之六五任九二则吉参以三四则凶是故官多则乱将多则败天下之事亦犹此矣(清•顾炎武《日知录•医师》)


正确答案: 古之时庸医杀人。今之时庸医不杀人。亦不活人。使其人在不死不活之间。其病日深。而卒至于死。夫药有君臣。人有强弱。有君臣。则用有多少。有强弱。则剂有半倍。多则专。专则其效速。倍则厚。厚则其力深。今之用药者。大抵杂泛而均停。既见之不明。而又治之不勇。病所以不能愈也。而世但以不杀人为贤。岂知古之上医。不能无失。周礼医师。岁终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是十失三四。古人犹用之。而淳于意之对孝文。尚谓时时失之。臣意不能全也。易曰。裕父之蛊。往见吝。奈何独取夫裕蛊者。以为其人虽死。而不出于我之为。呜呼。此张禹之所以亡汉。李林甫之所以亡唐也。唐书许引宗言。古之上医。惟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夫病之与药。有正相当者。惟须单用一味。直攻彼病。药力既纯。病即立愈。今人不能别脉。莫识病源。以情臆度。多安药味。譬之于猎。未知兔所。多发人马。空地遮围。冀有一人获之。术亦疏矣。假令一药偶然当病。他味相制。其势不行。所以难差。谅由于此。后汉书。华佗精于方药。处剂不过数种。夫师之六五任九二则吉。参以三四则凶。是故官多则乱。将多则败。天下之事亦犹此矣。(清•顾炎武《日知录•医师》)

第2题:

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

  • A、国家失政则士民去之
  • B、国家失礼则士民去之
  • C、国家失义则士民去之

正确答案:A

第3题:

下列选项中出自《论语》的教育主张有()。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确答案:ADE
A、D、E项出自《论语》,B项出自《学记》,C项出自《说文解字》。

第4题: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话出自:()


正确答案:《学记》

第5题:

翻译: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必以众之耳目之实知有与亡为仪者也。请惑闻之见之,则必以为有;莫闻莫见,则必以为无。


正确答案: 天下用以察知鬼神有无的方法,必定以大众耳目实际闻见的有无作为标准。如果确实有人闻见了,那么必定认为鬼神存在,如果没有闻见,那么必定认为不存在。

第6题:

《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是指()。

  • A、失则
  • B、失则寡
  • C、失则易
  • D、失则止

正确答案:A,B,C,D

第7题: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正确答案:主明;主不明

第8题:

请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短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记》


正确答案:考生可以从自己对长善救失的理解写说明文、议论文,还可以写教学叙事、案例来说明教师教学中长善救失的重大作用。 例文(议论文): 长善救失与因材施教(由长善救失想到的…) 《学记》指出,学习者会经常发生四种失误,其根源在于心理上的问题,教育者必须要了解。有些学生浮躁,以至贪多,这样会造成虽博而不精的失误;有些学生拘谨,以至务求精深,这样会造成虽精而不博的失误;有些学生轻飘,以至务求速进,这样会造成虽长进却肤浅的失误;有些学生畏缩,遇到困难就停止不前,以至浅尝辄止,这样会造成半途而废的失误。这四种过失,心理状态是不同的。为师之道,教师应了解每一个学生,针对其存在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此必须具备洞悉心灵的能力,并能全方位把握学生的所长与所短、优势与劣势、优点与缺点,然后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因此,《学记》总结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就是现代教学论中的“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原则”。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 一、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了解学生个别特点是做好因材施教的基础。教师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各学科学习的情况与成绩,有何兴趣、爱好以及不足之处,然后有目的地因材施教。对反应迟钝的学生,要激励他们积极进行思考,勇于回答问题和进行争辩;对能力较强而态度马虎的学生,要给他们一点难度较大的作业,并严格要求他们注意精益求精;对语言表述缺乏条理的学生,要多让他们在课堂上作复述和发言,以克服其不足;对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专心的学生,要多暗示、提醒、提问,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对视、听觉不好的学生,要照顾他们坐在比较适合的地方;对学习感到很轻松或很困难的学生,要加强个别辅导,给能力强者开点“小灶”,增加课业,对困难者给予特殊帮助或补课。 二、辩证施教,化“失”为“善”,变短为长。 所谓“长善”,就是发扬某一类型学生的优点。“救失”就是纠正其缺点。学生虽各有其缺点、偏差。但与此同时也会各有其优点,教师的教学就应该针对学生的优缺点,鼓励他们发扬优点。这样缺点自会被克服的。辩证考虑,四类缺点也隐含着学习的长处,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挖掘学生的潜力,第一类学生是兴趣广泛,学习效率高;第二类学生是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第三类学生是信心十足,进度快;第四种是学习有追求兴趣。教师要根据对学生学习风格的了解,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风格相配的教学方式,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特点,促使学生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也就是化劣势为优势,变短处为长处。在学习中真正实现“长善救失”、“扬长避短”。

第9题: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最确切的含义是()

  • A、人身之阳气如同填空之太阳
  • B、阳气与太阳同样重要
  • C、日失其所,则天不彰;阳失其所,则人折寿
  • D、以无日则天不彰比喻无阳则人折寿

正确答案:D

第10题:

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

  •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 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E、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确答案:A,D,E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