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摘要】

题目
【病例摘要】
患者男性,28岁。
主诉:左季肋部外伤后腹痛10h,加重5h。
病史:患者于10h前骑马时不慎被马踢中左季肋部。当时疼痛剧烈,到当地医院拍片证实有肋骨骨折,卧床休息和局部固定后好转,但仍有左上腹痛伴恶心。5h后觉全腹疼痛,发胀,伴头晕、心悸。
查体:T37.6℃,P110次/分,BP90/60mmHg。神清,颜面、结膜明显苍白,心肺(-),左季肋部皮下瘀斑,压痛。腹稍胀,全腹有明显压痛,以左上腹显著,肌紧张不明显,但有明显反跳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可闻及,但较弱。
辅助检查:Hb82g/L,WBC90×10/L。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病例摘要:钱某,男,36岁,建筑工人。平时嗜酒,因工作的原因汗出多而少饮水。半天前突然左侧少腹拘急,左腰腹绞痛难忍,小便艰涩,尿中带血,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舌红,苔黄,脉弦数。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癃闭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突发尿痛、小便不利半天。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以尿痛、小便不利为主要症状,故诊断为淋证。嗜酒太过,酿成湿热,下注膀胱,尿液受其煎熬,尿中杂质结为砂石,不能随尿排出,阻滞气机,则突发患侧少腹拘急,腰腹绞痛难忍;水道不利,则小便艰涩;砂石阻塞尿路,则排尿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结石伤络,则尿中带血;舌红,苔黄,脉弦数为湿热内盛之候。辨证当为石淋。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淋证与癃闭的鉴别:癃闭以排尿困难、小便量少甚至点滴全无为特征,其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与淋证相似,但淋证尿频而疼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出尿量低于正常,严重时,小便闭塞,无尿排出。诊断:中医疾病诊断:淋证 中医证候诊断:石淋中医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方剂:石苇散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2题:

随诊工作数量统计指标除外( )。

A、专题随诊例数

B、家访随诊例数

C、健康检查人次数

D、摘写病例摘要例数

E、接待来访例数


正确答案:C

第3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18岁。患者平素纳少,食多则胃胀,常倦怠乏力,2009年8月1日因腹部疼痛就诊。现自觉食物常停滞不下,大便多溏薄,舌质稍红,苔稍腐腻,脉沉稍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胃痛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腹痛。中医证型诊断:饮食积滞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腹部疼痛为主症,辨病为腹痛,现症见自觉食物常停滞不下,大便多溏薄,舌质稍红,苔稍腐腻,脉沉稍滑,辨证为饮食积滞证。饮食积滞,腹气不通,络脉失和。中医病证鉴别: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常需鉴别。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上述症状在腹痛中较少见。治法:消食导滞。方剂名称:保和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山楂10g,神曲10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莱菔子10g,连翘10g,白术10g,党参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4题:

编写病例摘要的方法为:()

  • A、对实际的病例进行适当压缩
  • B、病史摘要完整,特点突出,与治疗方案相关的信息不能遗漏
  • C、只陈述事实,不能提供分析和总结性意见
  •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D

第5题:

病例摘要:程某,男,38岁,已婚,农民。2016年4月12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食生冷,2天前出现呕吐清水痰涎。现症: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反胃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呕吐。中医证型诊断:痰饮内阻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呕吐清水痰涎为主症,辨病为呕吐。现症见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辨证为痰饮内阻证。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中医病证鉴别:呕吐与反胃,同属胃部的病变,其病机都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且都有呕吐的临床表现。但反胃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入之谷物,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物多为未消化之宿食,呕吐量较多,吐后即感舒适。呕吐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胃虚失和的不同,往往吐无定时,或轻或重,吐出物为食物或痰涎清水,呕吐量或多或少。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方剂名称: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半夏12g,生姜12g,茯苓12g,白术9g,甘草6g,桂枝9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6题:

病例摘要:朱某,女,30岁,已婚,职员。2015年8月23日初诊。患者1天前于白天午后外出,当晚出现头胀如裂,发热,口渴喜饮。现症:头痛而胀,恶风,面红目赤,大便不畅,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眩晕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型诊断:风热头痛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头痛而胀,头胀如裂为主症,辨病为头痛。现症见口渴喜一饮,恶风,面红目赤,大便不畅,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辨证为风热头痛证。风热外袭,上扰清空,窍络失和。中医病证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治法:疏风清热和络。方剂名称:芎芷石膏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菊花3g,桑叶10g,薄荷10g,蔓荆子10g,川芎10g,白芷10g,羌活、生石膏15g,黄芩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7题:

病例分析中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有()

A.目的

B.病史摘要

C.前言

D.方法

E.总结

F.讨论


答案:BDE

第8题:

病例摘要:王某,男,50岁,已婚,职员。2014年5月6日初诊。患者久病多年,1天前劳累后出现血尿。现症:血尿,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疲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血淋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血证(尿血)。中医证型诊断:肾气不固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血尿为主症,辨病为尿血。现症见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疲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辨证为肾气不固证。肾虚不固,血失藏摄。中医病证鉴别:血淋与尿血均表现为血从尿道而出,两者以小便时痛与不痛为鉴别要点。不痛者为尿血,痛(淋沥刺痛)者为血淋。治法: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方剂名称:无比山药丸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法:熟地20g,山药25g,山茱萸15g,怀牛膝15g,肉苁蓉15g,菟丝子20g,杜仲15g,巴戟天10g,茯苓15g,泽泻20g,五味子15g,赤石脂(先煎)10g,仙鹤草10g,蒲黄(包煎)10g,槐花10g,紫珠草10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9题:

四肢大关节脱位病例:
左股骨干骨折,创伤性休克
病例摘要:患者,男性,20岁,车祸后左大腿疼痛1小时。


答案:
解析:
患者驾驶小轿车与前车追尾,伤后神志清楚,无恶心呕吐,无皮肤活动出血及四肢麻木。由救护车送来我院。
查体:神志清楚,面色口唇苍白,BP 80/50mmHg,P110次/分,心肺腹检查未见异常。
专科情况:左大腿肿胀明显,可及骨擦音及骨擦感。左下肢皮肤感觉正常,足背动脉搏动弱。
辅助检查:左大腿X线片示股骨干(中段)骨折。血常规示Hb 92g/L,WBC 7.8×10/L,PLT 102×10/L。
1.诊断及诊断依据 初步诊断为左股骨干骨折,创伤性休克。
其诊断依据为:
(1)车祸后左大腿疼痛1小时。
(2)面色口唇苍白,。BP 80/50mmHg,P 110次/分。
(3)左大腿肿胀明显,可及骨擦音及骨擦感,足背动脉搏动弱。
(4)左大腿X线片示股骨干(中段)粉碎骨折。血常规示Hb 92g/L,WBC 7.8×10/L。
2.鉴别诊断病理性骨折:一般有原发病灶,X线片检查可鉴别。
3.进一步检查
(1)尿常规。
(2)X线胸片 以除外脂肪栓塞。
(3)血管造影(下肢)  以除外股动脉损伤。
4.治疗原则
(1)抗休克,输液。
(2)监测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
(3)必要时输血。
(4)待情况稳定后行手术(髓内钉或钢板)内固定。

第10题:

病例摘要患者,女性,36岁。口腔反复溃烂半年。检查见左颊黏膜有5个直径2~4mm小溃疡,圆形,周界清晰,散在。溃疡中央凹陷,基底不硬,周围有充血的红晕带,上覆浅黄色假膜。患者进食疼痛。(病例题)


正确答案:病例分析
(1)诊断:该病初步诊断是复发性阿弗他溃疡。诊断依据是:周期性反复发作史;直径2~4mm散在圆形的小溃疡,周界清晰;溃疡发作时呈"黄、红、凹、痛"特征,即溃疡的边缘整齐,有红晕,基部不硬,中心凹陷状,其上覆以灰黄色或浅黄色纤维性假膜,灼痛感明显。
(2)鉴别诊断:与癌性溃疡、结核性溃疡、创伤性溃疡和坏死性涎腺化生相鉴别。
(3)治疗
1)局部治疗:其主要作用是消炎、镇痛、防止感染并促进愈合。
2)全身治疗:其作用是减轻症状,延长间歇期,缩短溃疡发作期。
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
②免疫增强剂;
③中医中药;
④其他:针对系统性疾病、精神神经症状、营养状态等对症进行积极的治疗。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