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题目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解释这段文字中画横线字的含义。
举:
莫:
(2)将“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译成现代汉语。
(3)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两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将“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两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5)这一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6)这段文字在论据上有何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成立:

祚薄:

儿息:

婴:


正确答案:
成立:成人自立。  祚薄:福薄。祚:福。  儿息:儿子。息:子女。  婴:缠绕,缠身。

第2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逆:

就:

滋:

淫辞:


正确答案:
逆:事先转移。  就:接近。  滋:增多。  淫辞:夸大失实的邪说。

第3题:

阅读文章最后一段,回答下面问题。(6分)

①四个“读”字的运用,有什么丰富而深刻的含义?(3分)


正确答案:
要点一:把司马祠当成历史的大书,强调它特别值得解读
要点二:引发读者对司马迁人格与精神进行深入思考

第4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阅读全诗,分析这首诗的抒情层次。


正确答案:
首联第一句直接抒情,“相见时难”是客观之难,由于女子的特殊身份,决定他们见面之不易。而“别亦难”,是主观之难,因见面的机会极为难得,所以分别时难舍难分。而第二句“东风无力百花残”,以百花残落表现美好的爱情正遇到了某种障碍。
颔联二句承此而来,以“春蚕到死、蜡炬成灰”比喻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爱情至死不渝。
尾联回应相见之难,说两个人不能自由来往,只希望给他们传递信息的人殷勤相助。

第5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分析这首诗融写景、抒情、说理为一体的特色。


正确答案:
这首诗虽然只有十句,但其中却有说理,有写景,有抒情,恰切地表现了诗人非常细微的内心感受。诗的开头四句和末尾二旬说理,中间四句写景。但说理中也有景物描写,如“心远地自偏”,虽是说理却给人以很强的形象感。说理中也有抒情,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就洋溢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同时,中间的四句虽然写的是天气和飞鸟,也包含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而飞鸟晚归的形象描写,也寓示着诗人找到了生活上的皈依。

第6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4~26 小题。

第 24 题 将“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译成现代汉语。


正确答案:
至于召来很多怨恨诽谤,那是本来就预料到会这样的。

第7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解释这段文字中加点字的含义。

暗:

穿:


正确答案:
暗:晦暗。  穿:磨穿。

第8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正确答案:
答:(1)①从材料一可见,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没有从根本上尊重客观规律有关。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人类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地球生态环境恶化就是客观规律对人类的惩罚。②材料二说明,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拯救计划,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生产自救,重建家园,最终取得了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2)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第9题: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 21~23 小题。

第 21 题 将“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译成现代汉语,并说明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正确答案:
栽种时要像养育自己子女一样,种完之后,放到那里就如同扔掉一样。
这句话是郭橐驼所说的树之天性:“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第10题:

阅读下面一段短文,然后回答下列 36~38 小题。

第 36 题 概括本片段的大意。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作者以自己和古今中外哲学家、文学家对时间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引出论题。作者的观点:时间是极为宝贵的,在人短暂的人生中应如何去支配自己的时间。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