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西周文化成就

题目

简述西周文化成就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阿拉伯文化的主要成就。


参考答案:阿拉伯科学文化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中的历史作用,不仅在于它使古希腊科学文献得以保存下来,为欧洲的科学和文艺的复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不仅在于它在东西方科学文化的交流中起了中介作用,阿拉伯的学者们还独立地发展并丰富了科学。

第2题:

简述西周文化特征


参考答案:

1、西周都邑迄今未发现城墙;迄今未发现西周王陵。
2、西周墓葬以仰身直肢葬为主,不流行腰坑殉狗和殉人等习俗,随葬青铜礼器以食器中的鼎、簋为核心,随葬陶器以鬲、罐为核心。墓葬中常见“毁兵”习俗,流行拆车葬,与马分开埋葬。
3、青铜工艺衰退,造型和纹饰趋于简单化。但有铭铜器却增多。青铜酒器在西周中期以后大大减少;
4、甲骨文发现不多,卜甲、卜骨一般用方钻方凿,刻辞细小;金文有了新发展,常见长篇铭文,有些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5、建筑用砖、瓦。


第3题:

瓦是西周建筑的突出成就。()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简述哈拉帕文化的成就?


参考答案:

1、青铜器的使用,当时的印度居民已掌握了较高的青铜冶炼技术。
2、他们种植棉花(世界上最早的植棉区)、大麦、小麦、水稻、蔬菜。
3、手工业方面,制陶和纺织业比较发达,陶器制造用陶轮,并饰以几何花纹、图案。
4、商业贸易活跃,与外界有广泛的贸易往来。
5、印章文字。
6、城市精心规划与建设是哈拉帕文化的重要特征。


第5题:

西周分封国家的文化(★燕国)


参考答案:

燕国:是周的同姓召公爽的封国,可能原建都于今北京房山县的董家林一带,后迁至蓟,即北京城西南角附近。这是周王朝北疆的一个诸侯大国。文化有接受商人的影响,也有保存自己固有独特的色彩,同时还接受了草原的影响以及西边羌人的影响,它本身就是很有包容性的混合体。今天北京附近的燕国所在地,从这里我们看得清清楚楚,里面有商人文化的地盘,有周人文化的地盘,也有土著民族文化的地盘,三者共存;由此可见周人又采取了所谓包容性极强的政策,对于旧日的敌人商人,采取尊敬、合作的态度,对于土著也采取合作、共存的态度,这种精神是很了不起的。


第6题:

简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这时期音乐文化有哪些成就?


参考答案:

一,西周时期形成了我国古代的专业音乐文化,有许多受到严格训练的乐师进行传授,表演等音乐活动。
二,歌唱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
三,器乐在这一时期得到较大发展。
四,这一时期已经形成调,转调,固定音高,节奏,速度等古代乐理观念。
五,西周末期形成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
六,春秋至战国时期,音乐哲学,音乐美学相当发展,有很高理论水平。


第7题:

简述西周文化成就


参考答案:

大约从夏代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到了商代,青铜器的应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青铜工具的锐利远胜于石器,加以当时的铸造技术可以制作出适合于不同用途的各种手工工具和农具,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因此,拥有众多人口的都邑出现了。在这些都邑中,建造起巨大的宫殿;修造大型王陵;构筑起城垣与壕沟之类的防御设施。在都邑与各地之间有马车与舟船等交通工具相连结;还出现了契刻的甲骨文,用于记录社会生活中的事件;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也发展起来。青铜工具用于采矿业,可以采出更多的矿石。冶炼业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使青铜铸造业的发展。这种良性循环,使中国的青铜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它所创造的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1)出现了甲骨文和金文
(2)历法:有<夏小正>,<干支纪日法>
(3)天文:有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4)有医药学常识
(5)生物学:有动植物的名字,对保护环境有初步认识
(6)地理学:<周易>朴素辩证法,有中华民族的精神
(7)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


第8题:

简述西周初年的分封


参考答案:

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土封侯”制,或谓之“分诸侯,建藩卫”。所封诸侯都在王畿以外,各建邦国。受封者有三种原因:一为周王同姓(姬姓亲属),二为功臣,三为古帝王之后。诸侯对天子有隶属关系,有镇守疆土、捍卫王室、缴纳贡税、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事君主,在封国内业实行分封制,层层分封。这样,就形成了政治宝塔,压在广大劳动人民头上。自天子至士,为各级贵族,庶民主要是农业劳动者。


第9题:

简述西周市场原则。


参考答案:

市场管理。西周固定的市多设于王城或诸侯国都之内,少数设于交通要道。其市场指导原则为“凡治市之货贿、六畜、珍异,亡者使有,利者使阜,害者使亡,靡者(奢侈品)使微。”
价格管制。商品价格由政府任命的贾师制定,价格相近的不同商品排列在附近地段,以便不同社会身份者购买。当时认为,奢侈品与日用商品的价格走向反映民风好坏。


第10题:

简述西周的“五听”制度。


答案:
解析:
“五听”制度是西周时期审理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其具体内容是:(1)“辞听”:“观其出言,不直则烦”,即观察当事人的言语表达,理屈者则言语错乱;(2)“色听”:“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即观察当事人的面部表情,理屈者则面红;(3)“气听”:“观其气息,不直则喘”,即观察当事人的呼吸,无理则喘息;(4)“耳听”:“观其昕聆,不直剃惑”,即观察当事人的听觉,理亏则听语不清;(5)“目听”:“观其眸子,不直则吒然”,即观察当事人的眼睛与视觉,无理则双目失神。
“五听”实际上是运用察言观色的办法,通过观察被讯问者感官反应而确定其陈述真假。这种方式虽然近子主观,但比起夏、商的“神判”已显然进了一大步,说明西周时期已经注意到司法心理问题并将其运用到司法实践之中,这也是中国司法心理学史上重要的一笔。自西周以后,中国历朝的司法实践都基本上沿用了“五听”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