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废科举,行新学,安徽的文化教育仍位于全国前列。早在清同治十

题目

清末,废科举,行新学,安徽的文化教育仍位于全国前列。早在清同治十一年(1872),安庆就曾办();安徽第一所高等学堂——安徽省求是学堂,创办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85),比清政府正式颁布学堂章程还早4年。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末的( )。

A.洋务运动的推行

B.废科举,兴学校

C.京师大学堂的成立

D.北洋大学的创建


正确答案:B
清末“废科举,兴学校”,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的近代学制,使中国近代教育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所以是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

第2题:

清王朝于1905年废科举制。()


参考答案:正确

第3题:

1901年12月,清光绪帝下令全国( )

A.建同文馆

B. 兴学堂

C.废科举

D. 维新变法

E.忠君尊孔


参考答案:BC

第4题:

废科举


答案:
解析:
1898年维新中已出台设立经济特科,取消八股考试的措施。但因变法失败而告终。1901年拟行新政后,又重新确认了这两项改革措施。1903年张之洞、袁世凯上书废科举,要求确立废科举的最后期限、具体步骤和时间表,并提出按岁递减,十年后停止科举的方案。但时代对新学人才的期望已使部分官僚感到时不我待,时隔两年,袁世凯、张之洞等各省督抚会奏停科举以广学校。迫于形势,光绪帝于1905年9月2日上谕,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这宣告了自隋代起实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的科举考试制度的终结。

第5题:

从中国近代对科举的改革历程分析如何看待清末废科举的政策。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科举制从改革到废除共分为三个步骤:
(1)改革科举内容。如维新变法时下令废八股,改策论。
(2)递减科举中额。清政府采取每年递减名额的方法来逐步取消科举。
(3)科举制的完全废止。1905年下诏各省全部取消科举考试。
科举制的废除在中国教育的发展史上是一件大事,它标志着长期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在形式上宣告结束,一个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在逐步形成。由此,全国兴起办新学的热潮,至1909年,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已达5000多所,在校学生超过16万人。
应该看到科举制的废除对新学堂的建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近代教育迅速发展,现代意义上的教育系统开始形成。但也应该看到,科举制的废除对受教育机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不再像以前那样,人人都可以受到教育,教育得到普及,却出现了一大批人不能进入新式学堂接受教育,使受教育机会受到限制的状况。

第6题:

“改书院为学堂,推行新学制,废科举”是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之一。()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7题:

下列活动不属于张之洞的是(  )

A.“中体西用”
B.《劝学篇》
C.废科举
D.制定新学制

答案:C
解析:
张之洞不曾提出废科举,只是希望改造科举制度,维护封建统治。

第8题:

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____教育的兴起。


正确答案:
制度化

第9题: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
A.“废科举,兴洋务”
B.“办洋务,兴学堂”
C.“废科举,兴学堂”
D.“废私塾,兴学堂”


答案:C
解析:
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是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故选C。

第10题:

科举制度终结于()

  • A、清末
  • B、明末
  • C、明初
  • D、清初

正确答案:A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