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事件沉积作用,其与正常沉积作用对比具有哪些特点,并举2-3个

题目

何谓事件沉积作用,其与正常沉积作用对比具有哪些特点,并举2-3个事件沉积作用的典型实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正常沉积作用与事件沉积作用特点。


参考答案:正常沉积速率缓慢、持续时间长,一般可与相序递变规律和沉积分异原理相吻合,沉积成熟度较高;正常情况或条件下发生的作用,这一作用过程是缓慢的、均变的。
而事件沉积可频繁发生,但每次持续时间短促,在地质历史中甚至可忽略不计,但其沉积厚度、速率可远远高于正常沉积,其沉积物(岩)成熟度一般偏低。难于用沉积分异作用原理去解释。在垂向上任一剖面都可由正常沉积和事件沉积的互层构成。

第2题:

地面流水的沉积作用按沉积部位可分为()沉积作用(其形成的地貌是())、()沉积作用(其形成的地貌是())、()沉积作用(其形成的地貌是())。


正确答案:山口;冲积扇;谷底;河漫滩;河口;三角洲

第3题:

简述深水碳酸盐正常沉积作用.


参考答案:对静态深水环境碳酸盐沉积起控制作用的主要是海盆地的深度。海洋水层深度分带、海水的密度分层、滞水无氧深度、碳酸盐沉积的补偿深度面等,都是对碳酸盐沉积具有普遍性控制意义的沉积作用平衡面。
深水碳酸盐软泥。主要为来自远洋的浮游生物及深水底栖碳酸盐生物介壳所组成的混合沉积。深水碳酸盐沉积物常常是在碳酸盐不饱和状态下形成的。
深水盆地中不同深度海底的碳酸钙沉积物,实际上都是溶解环境的残余物,。以CCD为基面,向上按CaCO3残余物含量不同,可以划分出以下碳酸盐溶解相:
1)非溶解相:CaCO3基本无溶解,其深度上限为CCD基面以上约1500m,又称为“饱和相”。CaCO3颗粒较完整地保存于沉积物中
2)弱溶解相:CaCO3颗粒开始受到微弱溶解,此深度上限为CCD基面以上约500~1500m之间。
3)中等溶解相:指CaCO3颗粒具有中等程度溶解迹象的白垩软泥。此深度范围相当于CCD基面以上约200~500m。
4)强溶解相:指CaCO3颗粒具有大量溶解迹象的泥灰软泥。此深度界限相当于CCD基面以上0~200m。
5)完全溶解相:指沉积物中所有钙质浮游生物和CaCO3颗粒完全被溶解,有孔虫含量等于零,此深度位于CCD基面之下,陆源粘土含量达100%,故又称为“红粘土相”。

第4题:

简述干旱气候区湖泊沉积作用的特点。


正确答案: 干旱气候区湖水很少外泄,主要消耗在蒸发上,蒸发作用使湖水的盐度逐渐增加,变成咸水湖甚至盐湖。在湖水逐渐咸化的过程中,溶解度小者首先沉淀。沉淀的顺序大致为碳酸盐、硫酸盐、氯化物,据此将盐湖沉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碳酸盐阶段(形成CaCO3、MgCa(CO3)2等)、硫酸盐阶段(形成CaSO4?2H2O、Na2SO4?10H2O等)、氯化物阶段(形成NaCl、KCl等)和沙、湖阶段。上述沉积过程是一个理想的过程,只有在气候长期不变、湖水化学成分多的情况下才能达到。

第5题:

河流发生沉积作用的原因有哪些?


正确答案: 1,流速突降,导致搬运能力减弱,从而使所携带的粗、重碎屑物迅速发生沉积
2,河流流量减少时,搬运能力减弱,从而使所携带的粗、重碎屑物迅速发生沉积
3,河流搬运物突然增多,负荷过重,也是引起河流发生沉积的重要因素

第6题:

根据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正常情况下,下面的岩层总是比上面的岩层古老。化石多保存于沉积岩层中,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读图,

地点3地层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
B.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

答案:A
解析:
地点3缺失了乙层,且图中三个地层都有化石,说明是沉积层;则其过程可能是先经历沉积作用,然后地壳上升,使乙层被外力作用侵蚀掉,然后地壳再次下沉,又经历沉积作用形成丙、丁两层;故A正确。

第7题:

影响大陆架沉积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正确答案: 1.海平面变动
2.物源补给
3.水动力条件
4.气候及其波动
5.碎屑物粒度
6.生物作用
7、化学因素
8、大陆架地形
9、海域敞蔽程度
10、周边陆地区域地质特征
11、构造背景

第8题:

何谓胶体溶液,试述其搬运和沉积作用的方式及控制因素?


参考答案:胶体溶液是指带有电荷大小一般介于100—lμm之间,多呈分子状态胶质质点。
引起胶体质点搬运和沉积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同种电荷的胶体质点之间的相互排斥力,这是胶体质点仅在重力的影啊下难以沉淀的根本原因。假如胶体质点的电荷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被中和了,它们之间的相互排斥力就消失了,则它们就会相互凝聚为大的质点,并在重力的作用下迅速下沉,成为胶体沉积物。这是胶体溶液物质沉淀的根本原因。不同名电解质的加入,可使胶体质点的电荷中和,从而可使胶体质点发生凝聚而下沉,不同名胶体的相互作用,可使它们的电荷中和。从而使胶体发生沉淀。其他的因素也影响胶体溶液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例如水介质中如果含有一定量的腐植酸,将大大增加某些胶体质点的稳定性,使具易于转移而不发生沉淀,这称为“护胶作用”。这种护胶作用对铁胶体物质的搬运尤为重要。介质的pH和Eh对胶体沉积作用的影响。也很大,因为不同的胶体在沉淀时都有其一定的pH值和Eh值,否则就不能沉淀。

第9题:

试述浅海地区的化学与生物沉积作用。


正确答案: 化学沉积:A.碳酸盐沉积:温度升高或者压力降低,引起海水中CO2含量减少,碳酸钙过饱和形成CaCO3沉积。B.硅质沉积:硅胶进入海洋后,在温度较低、偏碱性的环境中,逐步凝聚而沉积下来,形成蛋白石,进一步脱水形成燧石。C.铝、铁、锰及海绿石沉积:铝、铁、锰以胶体状态随河流迁入海中,在近岸地带遇电解质而凝聚沉积,在近岸区,因海水动荡,形成鲕状结构或豆状、肾状结构。D.磷质沉积:海洋的下层由于有机物的分解富含磷质,当富含磷质的海水随上升洋流到达浅海区后,因压力减小,温度升高,CO2的含量降低,磷质发生沉积,形成胶磷石。
生物沉积:A.介壳石灰岩和生物碎屑岩:浅海带生活着大量底栖动物,当它们死亡后,生物的壳体,与灰泥混杂沉积,形成介壳石灰岩;生物壳体或骨骼的碎片可以与其他沉积物混杂形成生物碎屑岩。B.生物礁:在海底原地增殖、群体生活的生物,如珊瑚等的骨骼、外壳以及某些沉积物在海底形成的隆起状堆积体。

第10题:

海洋沉积作用的类型有哪些?


正确答案: 海洋沉积作用的类型有:海滩沉积、潮坪沉积、沙坝-潟湖沉积、河口湾沉积、三角洲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