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地球内部构造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地球内部有几个一级界面?有几个

题目

确定地球内部构造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地球内部有几个一级界面?有几个次级界面?各层圈的物质成分及其状态如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固体地球内部构造由()、()和()组成。


参考答案:地壳、地幔、地核

第2题:

地球的圈层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在垂向上是成层,分为不同规模的圈层;各圈层的密度、强度、地球物理性质等互有差异。各圈层的界面可以是渐变的,也可以是急变的,它们不仅是物质组成的分界面,也常常是构造活动面。


正确答案:正确

第3题:

地震是()的结果。

A、地球内部构造运动

B、地下水过度开采

C、天气突然变化

D、不确定


参考答案:A

第4题:

简述地球内部地震波速度突变的主要界面?


正确答案: (1)莫霍面
位于地表以下数公里到30-40km深度。纵波速度由平均为6-7km/s,突然升到8.lkm/s。这一突变具有全球性。此介面的深度在大陆深,在海洋浅,地质上将莫霍面以上部分称为地壳,以下部分称为地幔。
(2)古登堡面
位于地下2900km深度。横波到这界面就消失了。纵波能够通过,通过后其速度由原先逐渐加快的状态转变为突然减慢(由13.72km/s降为8.06km/s)。同时,纵波到达该界面还明显地发生反射与折射,出现纵波阴影带。它是高密度的固体地幔与具有液态性质的外核之间的幔核界面。
以上两个界面是地球内部的第一级界面,它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等三个层圈。地球内部进一步分成为若干次一级层圈。
(3)康拉德面
位于地壳内部。表现为纵波速度从6km/s突变为6.6km/s。地质上根据此面推断地壳分为密度不同的上、下两层,上层为花岗岩层,下层为玄武岩层。
(4)上下地幔界面
在地下约670km深处,存在一个界面,纵波速度从8.56-8.91km/s突变为10.75-13.72km/s。它将地幔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称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5)岩石圈与软流圈界面
位于地幔内部紧靠莫霍面的部位。从地表到地下70km深处,纵波速度一直保持上升趋势,越过这一界面后,其波速逐渐降低,大约从地下220km开始,波速又呈逐渐上升的状况。因此判断,从地下平均为70km深处开始到大约220km深的地带,物质是固态和液态的混合物,称之为软流圈。软流圈以上的部分,物质均为固态,具有较强的刚性,称为岩石圈。
(6)内外地核的界面
位于地下大约5120km深度。在此面附近,纵波速度由10.36km/s增到llkm/s,并且出现由纵波派生出来的横波。故可将地核分为液态外核与固态内核。
精确地说,在内外核之间还有一个过渡带,其深度位于地下4703-5154km处。

第5题:

地球的内部有两个最重要的地震波速度变化界面,是()和(),据此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和()。


正确答案:莫霍面,古登堡面,地壳,地幔,地核

第6题:

地球的构造分为外部和内部两部分。外部包括()、()和();内部则包括()、()和()。


正确答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

第7题:

人们可根据当今打得最深的钻井来了解地球内部构造。


正确答案:错误

第8题:

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是如何划分的?


答:地球内部构造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圈。

第9题:

简述地球内部圈层划分方案和主要依据。


正确答案: 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主要依靠地球物理等间接方法。利用地球物理资料来推断地球内部物质成分、物理状态和性质。天然地震波传播的方向与速度资料表明地球内部物质具有显著的纵、横向的非均匀性质。尤其是纵向上,在几个深度上波速有明显的变化,说明地球内部物质的同心圈层结构。
根据地球内部存在的莫霍与古登堡两个不连续界面,将地球内部分为三大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在根据次级界面,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分为外核、过渡带和内核。

第10题:

地球内部有哪些一级圈层?


正确答案: 地震波突然突变的主要界面
一级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地震波突变的主要界面:
1、莫霍面:地表以下30-40km深度,波速由6-7km/s突变至8.1km/s。具有全球性,是地壳与地幔分界面
2、古登堡面:位于地下2900km深度。横波在这个界面消失。纵波又13.64km/s减为8.10km/s,同时有明显的折射与反射。
3、康拉德面:位于地壳内部纵波波速从6km/s突变为6.6km/s.但此面存在争议。
4、岩石圈与软流圈界面:位于地幔内部紧靠莫霍面的部位。横波波速表现为逐渐下降,与达到60km之前相反,150km深度达到最低(4.0km/s),250km处开始回升。从地下50~250km深处为固态与液态混合物,称为软流圈。
5、内外地核界面:莱曼面(1996年丹麦莱曼女士)。位于地下大约5120km深度。纵波波速8km/s增加到11km/s,出现派生横波。分为液态外核和固态内核
6、此外上下地幔分界,约900km处岩石密度有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