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效应

题目

试论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效应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天球的周日运动
(1)天球的周日运动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人们把天球上的日月星辰自东向西的系统性视运动叫做天球的周日运动。“天旋”只是假象,实质就是“地转”,而现象与本质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天球周日运动的转轴(天轴)——是地轴的无限延长,天球周日运动的方向——是地球自转方向的反映,天球周日运动的周期——是地球自转周期的反映。
(2)不同纬度的天体的周日运动
我们观察天体出没升降的状况都是相对于当地的地平面而言的。人们把地平面无限扩大与天球相交的大圆,称为地平圈。
在极点,地平圈与天赤道重合,天轴与地平圈垂直。天体的周日圈与地平圈(天赤道)平行,处在地平圈以上的天体,永不下落,称为恒显星;在地平圈之下的天体,永不可见,称为恒隐星。
在赤道上,天轴与地平圈重合,周日圈垂直于地平圈。天体从东方垂直升起向西方垂直落下,全部星体都有出没现象称为出没星。
在其他纬度地区天轴及周日圈均与地平圈斜交。仅有两个周日圈与地平圈相切,其中—个在地平圈之上,另一个在地平圈之下,在这两个周日圈以内的(即球冠上的)星体,分别为恒显星和恒隐星;在这两个周日圈之间的(即球台上的)星体均为出没星。
2、昼夜的交替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使得昼夜半球和晨昏线也不断自东向西移动,这样就形成了昼夜的交替。有了昼夜的更替,使太阳可以均匀加热地球,创造了较好的生存环境,也使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活动和各种物理化学过程,都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
3、地球坐标的确定
地球表面地理坐标的确定,是以地球自转特性为依据的。在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最大的各点连成的大圆就是赤道,而线速度为零的两点则是地球的南、北极点;在地球内部自转线速度为零的各点连成的直线就是地轴。两极和赤道构成了地理坐标的基本点和基本圈。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确定地表的经纬线,从而建立地理坐标系统。
4.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地球自转,还导致地球上作任意方向水平运动的物体,都会与其运动的最初方向发生偏离。若以运动物体前进方向为准,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偏向右方,南半球偏向左方。
造成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的原因,是由于物体都受到一种惯性力的作用,力图保持自己的速率和方向。由于是法国数学家科里奥利(1792-1843)研究确认,后人将之称为科里奥利力,简称科氏力。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偏转,是受科氏力水平分力作用的结果,这个水平分力叫做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对许多自然地理现象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初中地理《地球的自转》


答案:
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设悬导入法。引用毛泽东主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设置疑问】毛主席诗中曾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
【展示活动用具】地球仪
【问题】
(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
(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
【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
(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学生活动】实验,自主思考,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展示活动道具】手电筒及地球仪

【实验活动】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问题】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黑夜。而区分白昼和黑夜的那一个圆圈所在的界限则是晨昏线。
【问题】
(1)地球是不断旋转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2)地球的自转会对白昼和黑夜有什么影响?
(3)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时间,比如纽约时间、北京时间、伦敦时间等,这又是为什么?
(4)两个极点(北极点、南极点)是否产生“运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因此太阳东升西落
(3)地球上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时间差异
(4)两个极点进行旋转运动。
(5)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我们每天坐在这里学习的同时也“日行万里”。
环节三:巩固提高
完成课后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了解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及“日心说”和“地心说”。
环节四:小结作业
(1)让同学们回家之后自己动手进行本次课上的实验,重温知识。
(2)总结地球自转的特征及其引发的地理意义。
【板书设计】

第2题:

试论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效应


正确答案: 1.太阳的周年视运动
古人根据黄道上夜半中星(在黄道上与太阳成180°的恒星)自西向东的周年变化,推测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自西向东移动的,并且大致日行一度。事实上,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是地球公转在天球上的反映:
(1)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迹(黄道)。是地球轨道在日心天球上的投影,黄赤交角也正是地球轨道面与其赤道面夹角在天球上的反映。
(2)太阳在黄道上的不同位置。是地球在轨道上不同位置的反映,太阳视圆面最小时,表明地球恰她于远日点上;反之,则位于近日点上。
(3)太阳周年视运动的方向。是地球公转方向在天球上的反映,二者均为自西向东。
(4)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角速度。是地球公转角速度在天球上的反映。在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大,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角速度也大;反之,在远日点附近,二者角速度则变小。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可以通过每天测定太阳的黄经差导出(精确值,须用中星仪测定夜半中星的黄经差导出)。
(5)太阳周年视运动的周期。是地球公转周期在天球上的反映。在地心天球上,日心连续两次通过黄道上的同一恒星或春分点或同一个黄白交点的时间间隔,所对应地球的公转周期分别是:恒星年、回归年和食年。
2.四季的变化
(1)太阳回归运动与四季形成。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在天球上自西向东沿黄道的周年视运动,必然导致太阳在南、北半天球(δ=±23°26’)之间,以回归年为周期作往返运动;与天球上太阳的南北运动相对应的则是:地球上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φ=±23°26’)的南北往返运动;人们把这两种南北向的往返运动,统称太阳的回归运动。
太阳的回归运动是形成地球四季交替员根本的原因。本课程讨论的四季性质纯属天文四季。天文四季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进而引起太阳高度以及昼夜长短两大天文因素的周年变化所导致的。
(2)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表达式——定量说明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与季节变化:
h=90°-[φ-δ。]
使用此式时应注意:φ,δ。的取值均为北正南负。当h>0时,表示太阳在地平之上;当h<0时,表示太阳在地平之下(实为极夜现象)。
从公式可以推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及季节变化有如下规律:
1)无论任何季节,在纬度φ等于太阳赤纬δ。处的正午太阳高度h为最大值(90°),自该纬度向两极方向降低。
2)在半球范围内同一时刻,任意两地正午太阳高度之差等于这两地的纬度之差。
3)任意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平均值等于该地纬度的余角。
4)在[φ]≥23°26’的地方,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呈单峰型,极大极小值分别出现在二至日(北半球夏至最大,冬至最小;南半球反之)。
5)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呈双峰型。有两个极大值h=90°,两个极小值:主极小值h=66°34’-[φ],次极小值h=66°34’+[φ]。
(3)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产生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出昼长表达式为:
cost=-tgφtgδ。
上式中,t为半昼长,2t才是昼长。
当:(-tgφtgδ。)>1时为极夜现象。
当:(-tgφtgδ。)≤-1时为极昼现象。
从昼长表达式可推知,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有如下规律:
1)当太阳的赤纬δ。为正值时(春分→秋分),越北昼越长,越南昼越短;当太阳的赤纬δ。为负值时(秋分→春分),越南昼越长,越北昼越短。
2)春秋二分,全球昼夜平分,无纬度变化;冬夏二至,昼夜长短达到极值: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南半球昼最短;冬至日,南半球昼最长,北半球昼员短。
3)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无季节变化。
4)无论何时,极昼极夜总是出现在φ=±(90°-[δ。])的纬线圈之内。
5)昼长的年较差(一年中某地最长的白天与最短的白天的差值),随着[φ]的增大而增大。
6)任意纬度的昼长年平均值均为I2h。
(4)四季的划分
我国天文四季是以四立为季节的起点,以二分二至为季节的中点。因而,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春秋二季的昼长与正午太阳高度均介乎于冬夏两季之间。我国四季的天文特征甚为显著。
西方天文四季的划分,更强调与气候四季的对应,以二分二至为季节的起点,四立为季节的中点。
3.五带的划分
太阳回归运动是地球五带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天文五带是所有自然地理要素纬度分带的基本因素。
(1)南北回归线之间,有直射阳光,此处为热带;
(2)南、北极圈之内,有极昼极夜现象,分别为南、北寒带;
(3)南、北半球的极圈与回归线之间,既无直射阳光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分别为南、北温带。

第3题:

太阳能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效应是( ),地球内能的作用效应是( )。


参考答案:夷平化;崎岖化

第4题:

下列地理现象中,能说明地球自转的是()

  • A、昼夜现象
  • B、昼夜更替
  • C、昼夜长短变化
  • D、四季变化

正确答案:B

第5题:

我们在地球上只能看到月亮的正面,是因为()。

  • A、月亮没有自转
  • B、月亮自转周期与地球公转周期相同
  • C、月亮自转周期与绕地球公转周期相同
  • D、月亮自转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正确答案:B

第6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自转轴的方向在空间的指向是固定不变化的
B:地球自转轴在地球内部存在相对位移
C:地球的自转速度是不变的
D:地球的自转速度是变化的
E:地球的自转速度是随季节变换的

答案:B,D
解析:
由于地球内部存在质量迁移,所以地球自转轴在地球内部存在相对位移,地球的自转速度是变化的。地球的自转速度变化与季节变换并不完全相关。故选BD。

第7题:

“傅科摆”可以证明()

  • A、地球自转
  • B、地球公转
  • C、地球公转的同时自转

正确答案:A

第8题:

下列诗句所描述的内容与其涉及的地理知识对应不正确的是

A.坐地日行八万里——地球自转
B.月落乌啼霜满天——月球自转
C.月有阴晴圆缺——月球绕地球公转
D.银汉横空天下秋——地球绕太阳公转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的是地理国情,并选择错误项。第二步, “月落乌啼霜满天”描写的是月亮落下、乌鸦不停啼叫、秋霜满天的景象,月升月落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并非月球自转。因此,选择B选项。A项:“坐地日行八万里”是指坐在地上一天就可以行走八万里,这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球赤道的周长为八万里,当处于赤道上方时,人随地球自转一圈正好是赤道的周长。C项:“月有阴晴圆缺”,是指月亮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是由月球绕地球公转引起的。农历初一时,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的中间,其暗面正对地球,因此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此时称为朔月或新月;农历十五、十六时,月球运转到地球的背面,此时可以看到满月高挂在天上,称为满月或望月。D项:“银汉横空天下秋”是指当银河横越天空时、意味着秋天来了, (“银汉”是指银河),诗句反映的是季节的变化,而四季的形成是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引起的。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之间存在有黄赤夹角,使得太阳的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四季的变化。

第9题:

地球自转产生的天文现象有何地理意义?


正确答案: (1)地球自传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
(2)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3)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
(4)对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地球由两级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略扁的旋转椭球体。

第10题:

地球自转(或公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正确答案: ⑴自转:产生了两极和赤道、形成了昼夜交替、形成了地方时、使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产生了潮汐摩擦阻力、造成地球正题自转同其局部运动的差异。
⑵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