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土壤有机质的形成累积过程及其意义。

题目

简述土壤有机质的形成累积过程及其意义。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是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也是土壤形成发育的主要标志。土壤有机质可以分为两类:非特异性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腐殖质。前者是有机化学中已知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来源于动植物和土壤生物残体,人类通过施加有机肥也会增加非特异性有机质的数量;后者属于土壤所特有、结构极为复杂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意义:土壤有机质累积是土壤形成的标志;有机质的形成与转换过程是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的纽带;有机质的形成与转化中使能量进入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多少决定着土壤性质;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影响到全球变化过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土壤有机质的肥力意义。


正确答案: 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贡献主要有: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化;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对酸、碱的缓冲性;减轻重金属和农药的危害;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蓄水通气性。

第2题:

简述火山地貌类型及其形成过程。


正确答案: (1)灰渣火山堆:火山碎屑在喷口周围堆积而成;
(2)富硅质熔岩穹丘:流动性小、富含硅质的熔岩形成穹丘;
(3)基性熔岩盾:流动性大的基性熔岩流反复喷出堆积而成的盾状体;
(4)次生火山堆:古火山堆再喷发是锥顶破坏或扩大成环形凹地;
(5)复合火山堆:多次喷发的火山碎屑和熔岩呈层状混合堆成的火山堆或巨大火山堆上生长许多小火山堆;
(6)破火山口:爆炸式喷发的火山堆积物很少却形成和大的爆破口;
(7)火山塞:堵塞在火山喷管中的大块凝固熔岩在火山堆被剥蚀后露出地表;
(8)火山口湖:火山口积水可形成湖泊。

第3题:

简述犹太教的形成过程及其教义。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希伯来人各部落同其他民族一样,原来也信奉多神,其中耶和华是其信仰的主神。以色列—犹太国家形成之后,随着王权的加强,耶和华成为国家的保护神。传说希伯来人重返巴勒斯坦时,其首领摩西自称耶和华向他传授了十条戒律,要希伯来人遵行。十诫使耶和华发展成唯一的神,为犹太教的确立和基本教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所罗门死后,以色列—犹太国家逐渐分裂,位于北方的以色列王国仅存在了200年,就从历史上消失;南方的犹太王国则断断续续存在到罗马时代,但也是多灾多难,亚述人、埃及人、新巴比伦王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人都曾征服过它。尤其是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曾使耶路撒冷居民沦为“巴比伦之囚”。在此期间,沦于异邦的犹太人,遭受着异族的欺压,渴望返回故土,重建家园,他们祈求救世主降临,使他们脱离苦海。正是这种遭遇,使以色列犹太人体会到加强共同的宗教信仰的重要性。而且,沦为“巴比伦之囚”期间,重返故土、重建家园的愿望得不到实现后,只能寄托于宗教。于是,一些自称“先知”的人在俘虏中开始传播一神教的思想,并极力宣扬犹太将在耶和华神权下复兴的说教。公元前538年,波斯灭亡了巴比伦,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建立了政治上依附于波斯的政教合一的政权,犹太教的基本教义、教规、教仪最终确定了下来。
犹太教的经典是《圣经》中的“旧约”部分,内容极为广泛,宗教礼仪繁冗。基督教兴起后,接受了犹太教《圣经》,称之为《旧约全书》,而把基督教的说教称为《新约全书》。当基督教发展成世界宗教的时候,犹太人仍然坚信着本民族的宗教,散在世界各地的以色列犹太人都把坚信犹太教作为民族认同的根据。

第4题:

简述土壤呼吸过程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 土壤从大气中吸收氧气、向大气排放CO2的过程。其动力机制是微生物活动。
意义:关系到土壤中氧气的存在及其量的多少;保证植物根系呼吸;保证土壤微生物活动;维系碳循环。

第5题:

土壤有机质分为哪两类?简述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正确答案: ①非特殊有机质
②土壤腐殖质
腐殖质的形成过程及特点:分为两个过程:
①矿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的参与下把复杂的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化合物的过程。在通风良好条件下生成CO2、H2O、NO2、N2、NH3和其他矿质养分,分解速度快,彻底,放出大量热能,不产生有毒物质。在通风不良条件下分解速度慢,不彻底,释放能量少,除产生植物营养物质外,还产生有毒物质。
②腐殖质化过程:进入土壤的动植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后再缩合和聚合成一系列黑褐色高分子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第6题:

简述血栓形成的条件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血栓形成的条件:
心、血管内膜的损伤
血流状态的改变主要指血流缓慢,漩涡形成和血流停止等
血液性质改变主要是指血液凝固性增高,见于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
正确掌握血栓形成的条件,就可在动物临床实践中针对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血栓形成。如外科手术过程中应注意操作轻柔,应尽量避免损伤血管。长期静脉注射时,避免使用同一部位。
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一是在血管破裂处形成血栓,有止血作用;炎灶周围血栓形成,可阻止病原扩散。二是在血管内形成血栓可阻塞血管;引起组织器官缺血、梗死。

第7题:

简述土壤缓冲作用及其形成原因和意义。


正确答案: 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性能是指土壤所具有的抵抗在外界化学因子作用下酸碱反应剧烈变化的性能,即当减少或增加土壤溶液中H+浓度时,其pH值并不随之相应的上升或降低。具有缓冲性能的有土壤胶体、土壤中的弱酸强碱盐或强酸弱碱盐类物质等。
作用及形成原因:土壤的胶体的缓冲性能是以离子交换过程为基础的,随阳离子交换量的增加,缓冲性能增大,并且,随盐基饱和度的增大,土壤对酸的缓冲性能增大,而对碱的缓冲性能减小。另外,土壤中酸碱两性化合物相互转化也是土壤缓冲性能形成的重要方面。
意义:土壤缓冲性能为植物生活维持了比较稳定的环境,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重要性质。但一旦过度利用土壤,它的缓冲体系就会崩溃,出现不同程度的酸化或碱化。

第8题:

简述双受精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


正确答案: 过程:传到柱头上的花粉粒萌发并形成花粉管经花柱进入子房内的胚珠,并到达成熟胚囊释放出两个精子,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进行双受精,分别形成二倍体的合子最后发育出种子的胚和三倍体的初生胚乳核。双受精是被子植物所特有的现象。
双受精的生物学意义:
双受精被子植物共有的特征,也是系统进化上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单倍体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形成二倍体的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一代的植物体,恢复了各种植物体原有的染色体数目,保持了物种的稳定性;并且精、卵融合极大地丰富了后代的遗传性和变异性,为生物进化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具有更强的生活力和适应性。因此,被子植物特有的双受精,是植物界有性生殖过程中最进化最高级的形式。

第9题:

简述冰川的形成过程及其类型。


正确答案: (1)在极地和高山地区,气候严寒,常年积雪,当雪积聚在地面上后,如果温度降低到零下,可以受到它本身的压力作用或经再度结晶而造成雪粒,称为粒雪(firn)。当雪层增加,将粒雪往更深处埋,冰的结晶越变越粗,而粒雪的密度则因存在于粒雪颗粒间的空气体积不断减少而增加,使粒雪变得更为密实而形成蓝色的冰川冰,冰川冰形成后,因受自身很大的重力作用形成塑性体,沿斜坡缓慢运动或在冰层压力下缓缓流动形成冰川。
(2)按照冰川的形态、规模及所处的地形条件分为:山岳冰川(冰斗冰川、悬冰川、山谷冰川)、大陆冰川、高原冰川和山麓冰川。

第10题:

土壤团聚体的形成过程及其土壤肥力学意义。


正确答案:团聚体形成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矿物质和次生粘土矿物颗粒,通过各种外力或植物根系挤压相互粘结,凝聚成复粒或团聚体。
第二阶段是团聚体或复粒再经过胶结、根毛和菌丝体的固定作用形成团聚体。
肥力学意义:
(1)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孔隙度协调:团粒结构是经过多次复合,每一次复合或团聚,都产生相应直径的孔隙,初级复合的孔径小,多次复合的孔径大。因此,团粒结构土壤不仅总孔隙度大,而且具有3~5个直径级别的孔隙,即大小孔隙比例协调。团粒结构土壤的多孔性和多级孔性使土壤具有良好的物理耕作性质,以及对水、肥、气、热的良好协调性。
(2)团粒结构土壤中的水汽协调:在团粒结构土壤中,团粒之间主要是非毛管孔隙,可以透水通气,团粒内部主要是毛管孔隙,可以蓄水,大小孔隙的共存使土壤水分和空气协调的兼蓄并存。
(3)团粒结构土壤的供肥与保肥相协调:由于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孔隙协调兼备、水汽协调兼容,因而好气性空间和厌气性空间也协调存在,好气性微生物和厌气性微生物能共存,使土壤养分的分解与合成共存,即供肥与保肥相协调。
(4)团粒结构土壤具有良好的耕性:团粒体的比表面积小,团粒之间的接触面也小,土壤的粘结性、粘着性和塑性等都小,因而耕作阻力小,宜耕期长,耕作质量好。
(5)团粒结构土壤具有上松下实的土层构造:团粒体主要存在于土壤的耕层,下层由其他结构体组成,土壤孔隙呈上层大、下层小的特点,这种上松下实的土层构造有利于接纳和保蓄水分,有利于早春土温升高、养分释放和根系发育、伸展,也易于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