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历程,并列举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

题目

简述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历程,并列举主要代表人物及著作。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四川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乡村旅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请简述四川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类型,并分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


正确答案:
2.(1)四川乡村旅游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7-1991)为兴起萌芽阶段.“农家乐”是这一时期乡村旅游的主要表现形式.城市居民自发到农村游玩,农民利用自家的庭院和责任团从事接待活动,郫县友爱乡农科村是这 一时期“农家乐”的发展典型.
    第二阶段(1992至2002)为规模发展阶段.该阶段“农家乐”发展步伐加快,从事旅游接待的农户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利用农业资源开展旅游活动的新形式.这一时期乡村旅游仍然是以“农家乐”为主体的旅游活动.在1995年,“双休日”的施行成为“农家乐”发展的一大契机,“农家乐”被推向高潮.
    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为品牌打造阶段.国家旅游局在2002年就开始积极筹备“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评选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四川的“农家乐”向标准化、品牌化的区域乡村旅游方向发展.目前全省共有17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成都的三圣乡在2006年4月初也被正式评为4A级旅游区.
    (2)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有:
    第一,城市依托型.依托大城市就近的客源市场,利用农村、农园的自然生态和乡村文化,从食、住、游、购、娱等方面满足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的需求.这类乡村旅游在我国大城市的郊区取得了较大发展,成为推动大城市郊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第二,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以重点旅游景区为核心,把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和指导周边乡村的农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从而带动景区周边乡村的经济发展,形成旅游景区与社区的互动发展.
    第三,特色村寨型.以特色村寨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宗教信仰及各种传统节日为特色,吸引广大游客和研究者前来观光游览、康体娱乐、学习研究等.
    第四,历史文化型.以当地历史文化吸引广大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学习研究和进行教育活动.
    (3)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
    乡村旅游有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有较大的需求,有广阔的市场.同时,市场供给潜力巨大,再加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乡村旅游、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前景非常广阔.

第2题:

简述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 1、视觉教育阶段(20世纪初~30年代)
2、试听教育阶段(20世纪30~50年代)
3、试听传播阶段(20世纪50~60年代)
4、教育技术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

第3题:

简述自然法学发展历程、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核心观点。


参考答案:

自然法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早期的自然法学、基督教神学自然法学、古典自然法学和现代新自然法学四个发展阶段。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早期的自然法学。代表人物:赫拉克里克、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智者学派和斯多葛学派等。核心观点:从世界同一性出发,认为人作为世界的一部分有着与自然界同一的规律,人类社会的规律是自然法,以自然法为基础的法律才是正义的。
(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自然法学。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核心思想:一、推崇上帝之法,追求幸福生活;二、遵循永恒之法,神化自然法则。
(三)、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古典自然法学。代表人物:格劳秀斯、霍布斯、斯宾诺莎、普芬道夫、洛克、孟德斯鸠、卢梭。核心观点:用理性主义替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辩护,强调人的理性是自然法的基础;采用自然状态、天赋人权、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观点分析国家的起源和目的;系统地提出民主、自由、法治、分权、人民主权等理论;多数思想家倾向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反对教会。
(四)、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现代新自然法学。代表人物:富勒、罗尔斯、德沃金。核心观点:把法律、道德、人类社会和政治生活联系起来,既强调高于法律的自然法原则,又把自然法实体化,使自然法与实体规则紧密结合,息息相关


第4题:

简述国外土壤地理学的发展概况。


正确答案: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是土壤地理学的创建时期,其代表人物是俄国的道库恰耶夫。他发表《俄国黑钙土》一书,首先提出了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和土壤地带学说。他认为土壤是在五大成土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空间分布都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还提出土壤调查和制图及以土壤剖面性状作为土壤分类的依据等研究方法。从而创立了以发生学观点来研究土壤的发生学派,为土壤地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20、30年代以来,苏联学者继承和发展了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理论,对土壤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特别是生物和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如威廉斯指出,物质生物循环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美国马伯特把道库恰耶夫学说引入美国,并以土壤剖面等土壤本身的性态为研究核心,制定出美国第一个土壤分类系统;詹尼以函数数学公式定量地描述土壤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发展了道库恰耶夫学说。

第5题:

从社会经济背景角度,试述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 (1)初创阶段(1979-1985年)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旅游业也得到不断发展,对旅游理论的需求愈加迫切,旅游地理学也应运而生。这一时期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动力,除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旅游事业得到发展的客观因素外,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的复兴,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一阶段主要以旅游资源为研究内容,侧重于对旅游地景观的描述,并探讨其分布、形成的规律,对旅游区的交通、客源的流向,以及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进行定性研究。
(2)初步发展阶段(1986-1991年)
自80年代中期开始,经过广大学者的不懈努力,旅游地理学在科学实践中逐渐成长起来,并以其独有的指导功能而受到旅游界认可,地理界承担的小区域旅游开发规划数量急增,完成了一大批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科研报告,迎来了旅游地理研究的丰收期。虽然在大量个案经验的基础上,广大学者对区域旅游开发规划理论和模式也已有了初步总结,广泛地探讨了旅游资源评价、客源市场分析和预测、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区划和规划及区域旅游开发等方面内容。但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研究涉及面还比较窄,成果主要体现在旅游资源与区域开发研究方面,其他的研究内容还相当薄弱。
(3)深入发展阶段(1992年以来)
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不断摸索和反思,在9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入历史以来最活跃的时期,研究领域日益拓宽、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注重研究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以及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从事旅游地理学研究的队伍也日益扩大,全国主要地理研究机构都相继在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面作了研究尝试。

第6题:

简述瓦斯公司主要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 2002-2004主要民用瓦斯基础设施的建设。
2005-2009主要是高浓瓦斯发电站的建设。
2010-至今,低浓瓦斯发电站的建设,区域管网的铺设。

第7题:

简述广西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 广西旅游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阶段(1952-1978.5)、产业奠基阶段(1978.6-1990)、新兴产业形成阶段(1991-1997)、旅游大省建设阶段(1998-2005)、建设中国旅游强省阶段(2006年至今)等5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第8题:

简述组织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称号、主要著作及成就。


参考答案:其主要代表人物:法约尔,被公认为是第一位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主要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他的理论贡献主要是对管理职能的划分和管理原则的归纳上。还有两位代表人物一个是韦伯,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他的理论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另一个是巴纳德,被誉为“近代管理理论的奠基人”,主要著作《经理人员的职能》,他的理论贡献是为后来的“社会系统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9题:

简答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理论思想。 


正确答案: 1、德国流派: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1)拉采尔(1844—1904年)——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环境学派的代表,首次对人地关系提出系统理论。
(2)赫特纳(1859—1941年):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3)施吕特尔(1872—1952年):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
(4)杜能:1875年提出农业区位论
(5)韦伯:1909年提出工业区位论
(6)克里斯泰勒:1933年提出“中心地学说”
(7)廖什:1954年:《经济区位论》提出了从多方位因素来考虑生产的区域分布。
2、法国流派:战前西方最有代表性的人文地理学派,重视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
(1)维达尔·白兰士(1845—1918年)“人地学派”的创始人
(2)白吕纳(1869—1930年):《人地学原理》(1910年)
3、英国流派
(1)麦金德(1861—1947年):“大陆腹地学说”
(2)罗士培(1880—1947年):“适应”论思想
A.人群对其环境的适应
B.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
4、美国流派
(1)森普尔和亨廷顿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森普尔(1863—1932年):环境决定论者 亨丁顿:文化地理学的鼻祖 (2)苏尔(1889—1975年):文化景观派的代表
(3)哈特向(1899—):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5、俄国学派
6.地理学派:巴朗斯基、萨尔什金 经济地理学
7.经济学派:费根、康斯坦丁诺夫

第10题:

论述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 (1)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展综合自然地理学方面的科学活动。
①区域地理综合考察
②综合自然区划工作
54年:罗开富,中国自然地理区划(草案),对西藏的分区。
56年:海南岛自然区划
58年: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初稿),黄土区,广西南部,吐鲁番,珠江流域的区划。
(2)60年代
自然资源综合考察,自然区划,景观调查与制图有更新的发展,使综合自然地理侧重自然地理过程研究。
①巩固和发展,50年代的综合自然地理科研成果
60-64年任美锷:中国自然区划
候学煜等: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的“中国自然分区方案”
活跃了讨论,并进行了总结。
省区划:黑龙江、吉林、陕西、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内蒙。
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类型研究(大比例尺)
②进行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探讨
讨论自然区划原则、方法、等级单位、系统等基本理论问题。
黄秉维“关于综合自然区划的若干问题”一文,是理论探讨的集中研究。
③开展自然地理过程研究
黄秉维提出:1960年以后关于自然地理过程研究的三个新方向:水热平衡理论;化学地理或景观地理化学;生态系统
半定位、定位观测:石家庄、衡水、德州、民勤、西双版纳(生物地理群落实验站)
历史自然地理过程:古地理
(3)77年以后——80年代
十年动乱,停滞不前。1977年前后,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践逐步恢复。
到80年代初全国农业自然资源区划,进行了全国,各省区小比例土地类型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资源评价图的工作,及各省为农业服务的综合自然区划。
老三论(S、C、I)和70年代兴起的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及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在综合自然地理学中应用,取得一定成果。
81年,北京郊区大屯建立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给(现撤去)
83年,山东禹城建立了自然地理综合试验
82年,成立全国高等学校综合自然地理教学研究会
80年代以来,综合自然地理发展表现在:
1)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把地球表及各级自然地理单元作为不同层次的“系统”进行定性定量研究,而且从剖析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入手,深刻揭示各种自然地理现象的发展原因和变化机制,并预测其发展:由传统的要素分析法→转向系统分析法――――这是个突破。
81年牛文元《自然地理新论》初步体现了系统论的应用。
83年浦汉昕发表了“地球表层的系统与进化”一文,用系统论和耗教结构理论扼要地阐明了地球表层的结构,功能到演变规律。
83年钱学森:发表“保护环境的工程技术----环境系统工程”的论文,进一步论证了地球表层的特性,并以不同尺度把地球表层他成四个结构层次,同时提出创立《地球表层学》。
86年以来中科院地理所,深入开展善于地表能量转化和物质迁移的理论研究。----新进展
2)实用性方面:国土整治,地域开发,资源利用,土地评价,环境保护、生态设计,土地承载力研究,地理预测等方面。发表的论文多采用新方法,如相关与回归分析法,聚类与判别分析法,线性规划模型,模糊数学等,定性与定量的相结合等。
1987年牛文元《现代应用地理》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自然地理学应用理的新发展。
3)实验研究
(4)90年代后者是个平台期,综合自然地理研究者大多从事应用性更强的研究(应用综合自然地理)。从理论研究的,大多是把过去定性的理论,从定量方面与探讨。比如资源开发(旅游、工矿、区域通信)、在土地定级,房地产开发。
90年代中后期,将国持续发展,进一步研究区域持续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