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何景明文学主张及其创作特点。

题目

试述何景明文学主张及其创作特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在反对道统对文学的束缚等基本观点是一致的。主张以复古作为创新的手段,诗歌具有俊逸秀丽的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顾炎武的文学创作主张是()

  • A、文学创作须有益于天下
  • B、文学创作要独抒性灵
  • C、文学创作应该追求神韵
  • D、文学创作当通俗流畅

正确答案:B

第2题:

卢梭的主张及其文学创作的特点?


正确答案: 卢梭的主张主要体现在他的三部论著之中:《论科学与艺术》:主张“返回自然”;《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以辩证法的方法论述了私有制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抨击专制政体,提出以暴力推翻暴力的主张;《社会契约论》:提出“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共和政体的社会理想。
文学创作的特点:强烈地表达了个性解放时代的要求,突出了主体感情,主张“返回自然”,这使他突破了启蒙主义文学的“理性”框架,他与他的主张即强调感情、自然,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学的诞生,使他的文学创作成为推崇感情、歌颂自然、歌颂自我,这也成为后来浪漫主义创作的特点。

第3题:

()提出文学的童心说。

  • A、李贽
  • B、康海
  • C、王九思
  • D、何景明

正确答案:A

第4题:

试述王世贞的文学主张与诗歌创作。


正确答案:主张复古,注重文学的真情实感和艺术价值。追求忽然而来,浑然而就,无歧级可寻,无声色可指的自然境界。诗歌创作较少模拟痕迹,成就最大代表作是(西城宫词)。

第5题:

简述归有光的文学主张及其散文创作。


正确答案:归有光和唐宋派其他代表人物一样,对当时声势煊赫的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和模拟文风表示不满,主张为文要根于六经,提倡道德。他提倡的“道”并非宋代理学,而是传统的儒教;尤为重要的是他在提倡重道的同时,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故其散文名作均以感情真挚、通俗畅达著称,多于简洁淡雅的笔墨中透露出深挚的感情,奠定了他在明代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6题:

简述五四文学创作实绩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1、实绩:
小说方面—鲁迅《狂人日记》(1918/5《新青年》)《孔乙己》(1918/12)《药》(1919/5)……黄庐隐《海滨故人》(1917)
新诗方面—郭沫若《女神》(1921/8)胡适《尝试集》(1920/3)沈尹默《人力车夫》《三弦》、刘大白《卖布谣》《田主来》、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1920)《相隔一层纸》《滑稽歌》《学徒苦》、汪静之《蕙的风》、周作人《小河》,以及朱自清、鲁迅(唐俟)、冯雪峰、康白情等人的诗作
散文方面——最早五四散文由于文学论战需要,多为议论文,1920年周作人的《美文》是白话散文由议论文向抒情文演进的转折点。
抒情文(美文)代表作家——朱自清、俞平伯、冰心、周作人等;
议论文(随感录)代表作家——鲁迅、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
剧本方面——胡适独幕剧《终身大事》(1919/3)、汪仲贤《好儿子》(1921)

第7题:

试述李梦阳文学主张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他文学主张一个重要前提是反对宋代从理学到文学的所有文化,大力推崇具有新鲜活力的民间歌谣,为公安派文学“性灵说”的先声。

第8题:

新斯的明的药理作用有何特点?试述其主要临床应用。


正确答案: 新斯的明为季铵类化合物,口服吸收少而不规则,故口服剂量较大。该药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故无明显中枢作用。新斯的明对效应器官有一定的选择性作用,对骨骼肌兴奋作用最强,对胃肠道、膀胱平滑肌兴奋作用较强,而对心血管、腺体、眼和支气管平滑肌作用较弱。
其主要临床应用为:
①重症肌无力。
②手术后腹胀气和尿潴留。
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④非去极化型骨骼肌松弛药过量中毒的解救(如筒箭毒碱中毒)。

第9题:

明代“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是以()、何景明为首,主张“文必秦汉,()”,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文学复古运动。


正确答案:李梦阳;诗必盛唐

第10题:

试述学堂乐歌及其音乐创作手法的特点。


正确答案: 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人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它“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学堂乐歌的创作继承了我国古代词调音乐“倚声填词”的传统,采用现代曲调填写歌词。
其曲调来源主要有:
(1)日本、欧美等歌调:如《体操一兵操》素材来源于日本儿童歌曲《手戏》,《何日醒》根据日本歌曲《樱井诀别》填词,《送别》根据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填词等。
(2)基督教赞美诗曲调:如李叔同的《无衣》《爱》等。
(3)中国传统乐曲和民歌曲调:如《祖同歌》曲调源于《老六板》,《放学》采用《茉莉花》曲调等。此外,学堂乐歌中也有少量自创曲调的作品,如《黄河》《春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