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举例说明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

题目

试举例说明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记载了周人从产生、发展到最终灭商建周的历史;如周民族始祖后稷的出生、周人从邰至豳和从豳至周原的迁徙、文王讨伐崇、密的战争、武王灭商的经过,在周民族史诗中都有记载。
二是再现了当时周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的情况。如姜嫄生子的传说说明了当时对生育现象的认识水平还很低,后稷发明农业的传说,再现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的情况。
三是比较充分地展示了周民族崇高的审美意识,如他们对祖先伟大英雄的热烈崇拜,以及对祖先业绩的虔诚尊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目前学界一致认为《诗经•大雅》中保存了周民族的五大史诗,它们是()、()、()、()、()。


正确答案:《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第2题:

什么叫“逻辑与历史的一致”?试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历史这一范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客观实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指反映客观实在的人的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逻辑这一范畴则是指逻辑范畴之间的次序、层次、关系等。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也包含两层含义:第一,逻辑的发展与人类认识的发展历史相一致;第二,逻辑的发展与客观实在发展的历史相一致。逻辑与历史的一致不是机械的一致。逻辑是“修正过”了的历史,它是在抛弃偶然的细节之后仅仅抓住必然的和主要的线索而形成的概念体系。
如Engles的名言“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
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把研究战争史和解决中国革命战争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极其深刻地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战争指导方针和作战原则,其中便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提供了运用这一方法于军事领域的范例。

第3题:

10 ~14世纪是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发展的时期,试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文化等面加以概括并举例说明。(12分)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
    政治上,经长期分裂后再度统一。经唐后期的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等长期分裂局面,到元朝统一中国。
    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一方面,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东京等大城市已打破市坊界限,纸币“交子”出现,对外贸易发达,泉州在元朝时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另一方面,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出现高潮,辽金时期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在元朝被视为“汉人”;还形成了一个新民族——回族。
    文化上,文化仍走在世界前列,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对人类有重大影响;史学、文学和艺术空前繁荣。

第4题:

如何理解《诗经》中的农业祭祀诗的价值?试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 农业祭祀诗是指《诗经》中描写春夏祈谷、秋冬报赛等祭祀活动的诗歌,如《小雅·楚茨》、《小雅·信南山》等。其价值表现在:
(1)记录了周人为祈求丰收进行的宗教活动及其相关风俗礼制,如《楚茨》对祭祀场面的描写;
(2)具体描写了周人农业生产的方式、规模等情况,如《载芟》中描述的耦耕方式及田间劳作情况;
(3)表明了统治集团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提倡,鼓舞了人民的生产热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第5题:

中国的史诗可分为哪几类?()

  • A、创世史诗
  • B、英雄史诗
  • C、人物史诗
  • D、民族史诗

正确答案:A,B

第6题:

“民族”一词最早现于().

  • A、《荷马史诗》
  • B、《史记》
  • C、《历史》
  • D、《汉书》

正确答案:A

第7题:

试结合作品,分析周民族史诗的艺术特色?


正确答案: 周民族史诗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它代表了公元前11世纪我国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其成就可概括如下:
 (1)比较浓厚的神话传说色彩。神话传说色彩是史诗的重要因素之一,周民族史诗也有着浓厚的神话传说色彩,这在《生民》一诗中尤为突出,如诗中姜嫄因为踩了上帝的脚印而神奇地怀孕,后稷被母亲三弃三收的过程中发生的种种神异等。
(2)叙事与抒情、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诗经》的主体是抒情诗,而史诗则是以叙述描写为主的,因而周民族史诗有着叙事与抒情、描写相结合的特点。
例如《公刘》一诗记叙了周民族的酋长公刘率领周人从邰地迁居豳地,初步定居并发展农业的历史。诗歌是按照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但是诗歌的每章都以一个感叹句“笃公刘”(意即:忠厚老实的公刘啊)起首,从而把公刘的形象和民族的历史、族人的爱戴赞美之情结合在一起,使得叙事中有了抒情的成分。又如《生民》一诗的最后详细描写了周人在丰收之后祭祀祖先的场面,而这种描写中则暗含着周人丰收的喜悦、对神灵的虔诚感恩,使得描写中也满含着情感。这种叙事、描写、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使诗歌具有一定的情节性,如《生民》是从姜嫄怀孕开始,写到后稷定居邰地、创立祭祀典礼,有着相对独立的完整情节。这种表现手法还塑造出一个个光辉的先王形象,如充满了神异色彩的后稷、勤劳智慧、深受景仰爱戴的公刘等。
(3)周民族史诗也很讲究布局谋篇的章法结构。这些史诗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如《生民》中先写姜嫄怀孕,次写后稷出生,再写他发明农业,最后写他率领族人定居邰地;《公刘》一诗先写迁移前的准备、次写启程出发,再写公刘察看周原,最后写周人在豳地停留下来开垦土地、建设家园;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但是其结构上也很多独特之处,经常用相同的词语领起一章,如《生民》连续六章以赞叹的语气词“诞”发端,《公刘》以“笃公刘”发端,这样既构成了章节之间的排比,增强了诗歌外在形式上的层次感;又通过同一种感情的不断反复,使深层内容紧密相连,将全诗融为一个浑然的整体。
(4)周民族史诗还很讲究修辞技巧,多用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史诗的形象性。如《生民》用一系列的排比描写后稷种植庄稼,《绵》中用瓜瓞自小变大比喻周民族的由弱变强。
(5)擅长使用叠音词来摹声摹态,如《生民》中“荏菽旆旆,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连用四个不同的叠音词来描摹不同农作物丰收的景象,突出不同农作物的不同神态。叠音词的使用不仅生动传神,还增加了诗的节奏感,使诗歌琅琅上口。 

第8题:

什么是历史编纂的旨趣?试举例说明它历史编纂的旨趣有哪些特点?


参考答案:

(1)、历史编纂的旨趣:事(事实)、文(表达)、义(意义)
(2)、特点:A、不同时代史家的撰述旨趣往往因时代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史家的进步,往往就是以撰述旨趣为标志的。
如:古典史家:保留历史、提供借鉴;启蒙时代的史家:描述文明史;19世纪的客观史家:说明真相;20世纪的西方史学:探求文明发展的轨迹;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梁启超:采用西方人的进化理论,探求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近代心考据派:在继承乾嘉考据传统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的实证方法,研究中国历史的诸问题;马克思主义史家: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
B、历史撰述的旨趣体现了史家对历史本质的认识、对历史研究的目的和看法。而对研究主题的选择、对体裁、体例的选择都与此相关。
①把事件脉络认同为历史脉络——编年史:反映了事件的自然发生过程;前一事件与后一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
②空间——国别史(区域史):反映出史家对空间差异性的认识;历史是各个区域逐渐整合起来的认识。
③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中的历史内容有多种,他们都是史家应该关注的对象:人物、事件、制度、学术、思想等。纪传体、传记体、纪事本末体、典制体、会要体、学案体、历史评论、史学评论等体裁。
④当人们试图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本身存在着的横向或纵向、局部与整体、个人与整体联系的时候就会采取通史体裁反映历史。历史观→旨趣→内容、编撰形式→对历史的解喻。


第9题:

()是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民族历史的形象化记载,是“诗性的历史”,即用诗歌叙述的编年体历史。

  • A、民歌
  • B、歌谣
  • C、史诗
  • D、神话

正确答案:C

第10题:

《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正确答案: 史诗包括:《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一.叙述了周人之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灭商的一些史迹和传说。
二.有选择地描绘具体的事件,从而歌颂先祖的功勋,抒发了周民对先王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三.周人史诗还有先祖神话的记述,如《生民》写始祖后稷的出生,及其对农业的贡献。
四.总结历史教训,提出了治国思想,也是周人史诗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