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论语》的文学特点。

题目

简述《论语》的文学特点。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


正确答案:中国现代文学的根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冲突与承传。二是中外文学的相互交融。三是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2题:

简述文学中的语言的特点。


正确答案: 文学中的语言的特点首先在情境性,文学语言往往返身指向它自身的内在文学世界,不一定指向外在客观世界。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能够真实传达作家的审美感悟即可。如“寂寞嫦娥舒广袖”“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样,尽情地展现出了诗人心中真实的体验。因此,文学语言总是遵循人的情感和想象的逻辑行事,总是返身指向内在心灵世界的,是内在地自足,具有内指性。
其次在创造性及非语义因素的语义性,作家的目的不是告诉人们现实中具体发生了什么事,并不一定寻求与外在客观事实相符,而是要把自己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创造性地表现出来。诗人的表达可以不合事理而合情理,它指向了作家的精神世界,它把作家对现实的审美感悟用虚拟化的方式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它具有一般语言的形象生动性、音乐性、流畅性、整体性,还具有一般语言所不具有的内指性、心理蕴涵性和新奇性的特点。
再次,文学语言提升了一般语言的表现功能,蕴涵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将读者具体带入到感受世界中。“夜正长,路也正长”的“夜、路”更多的是作家对现实社会的黑暗、对革命斗争的长期性的体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人融为一体,共宣感时伤逝的忧国情怀。意在言外的文学语言,传达和表现了作家内心情绪,被赋予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具有心理蕴涵性。

第3题:

简述西方文学中“多余人”的特点和发展?


参考答案:“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他们也很不满俄国的现状,又无能为力改变这种现状,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同样,在《地下人,或当代英雄》、《命运线,或米拉舍维奇的小箱子》等小说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是对廖瓦这一“多余人”形象的发展。比如,马卡宁在《地下人,或当代英雄》中刻画了一幅20世纪“当代英雄”的肖像。小说所反映的时代是苏联解体前后的社会生活。彼得罗维奇是一个在苏联停滞时期“受迫害的有才华的作家”,因作品得不到承认,无法出版,而面临生活的窘迫境况。为了谋生也为了保持自我,他避开一切正式的工作,蛰居于生活的边缘。他在一个筒子楼里当上了看门人,替出远门的客人看家。其实,彼得罗维奇并不是没有可能发表作品,只要他肯妥协、肯修改作品,他也许早就成为一个著名作家了。在改革到私有化的进程中,有的地下人学会了媚俗,遇到了好的机遇,争先恐后地“往地面上窜,刚醒过闷来就开始捞取、攫取、获取昼光下的名声(并且成了名声的奴隶,成了历史的残废)”,而彼得罗维奇却依然如故。他不需要给自己找补些什么。即使有人想给他出书,他也都婉言谢绝,因为他已经不想发表作品、不想当文学的附属品了。他的边缘生活让他独立,让他满足。然而,彼得罗维奇的看门人工作很快也失去了。住房实行私有化后,他被赶出了筒子楼,进了精神病院。彼得罗维奇虽有才华却无处施展,在苏联时期和苏联解体后都无法找到自己的位置,与新旧秩序始终格格不入,因而成为一个生活在边缘的人,一个地下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一个与时代无法相融的人。但是,与19世纪“多余人”无力逃脱周遭的环境相比,他没有像奥涅金1样在尘世中堕落,而是保持着一个知识分子的理性,与现实世界保持着1定的距离。他的“多余”是主动选择的结果,是他在世界中为自己选择的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生存状态。因此,他只是1个与“多余人”类似的人物。准确的说,他就一个“边缘人”,是作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与发展。这部小说的副标题为“当代英雄”,取自莱蒙托夫的同名小说,大概就有此意吧。

第4题:

简述《论语》在记言中记事的特点。


正确答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这些记录下来的话语,皆简短、凝炼,富有哲理,成为发人深思的格言。《论语》也偶尔在记言中用极简洁贴切的词语对环境、事件、情态加以描写,形成一个极有情趣的记事片段,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生动活泼的情致。
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在子路言志时,用了“率尔”二字,就刻划出子路好勇猛而少谦逊的个性。当曾皙言志时,用“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短短九个字,就把曾皙从容稳健、悠然自得的情态刻划得维妙维肖。在曾皙表明自己的志向后,以“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表明了孔子自己的志向。其中仅用“喟然叹”三字,就把孔子因学说不能行于世而周游列国,却到处碰壁而产生消极避世的内心痛苦表露无遗。

第5题:

简述五四文学创作实绩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1、实绩:
小说方面—鲁迅《狂人日记》(1918/5《新青年》)《孔乙己》(1918/12)《药》(1919/5)……黄庐隐《海滨故人》(1917)
新诗方面—郭沫若《女神》(1921/8)胡适《尝试集》(1920/3)沈尹默《人力车夫》《三弦》、刘大白《卖布谣》《田主来》、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1920)《相隔一层纸》《滑稽歌》《学徒苦》、汪静之《蕙的风》、周作人《小河》,以及朱自清、鲁迅(唐俟)、冯雪峰、康白情等人的诗作
散文方面——最早五四散文由于文学论战需要,多为议论文,1920年周作人的《美文》是白话散文由议论文向抒情文演进的转折点。
抒情文(美文)代表作家——朱自清、俞平伯、冰心、周作人等;
议论文(随感录)代表作家——鲁迅、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等;
剧本方面——胡适独幕剧《终身大事》(1919/3)、汪仲贤《好儿子》(1921)

第6题:

简述自然主义文学特点


正确答案:流行于19世纪后期,产生于批判现实主义之中的文学思潮和流派。
①强调写真实、再现自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重典型化
②强调客观性,作者不介入作价值评价,只作解剖家。
③突出科学性即自然法则,认为人的性格、欲望、行为都受制于生物规律,尤其遗传规律。代表是左拉。

第7题:

简述幼儿文学的文体特点。


正确答案: 1、幼儿文学是深入浅出的口语文学。
2、幼儿文学是开启心智的启蒙文学。
3、幼儿文学是趣味盎然的快乐文学和极富感动的游戏文学。
4、幼儿文学是培育人文精神的情感文学。

第8题:

论语派的主要刊物有()

A、《论语》

B、《文学周报》

C、《人间世》

D、《宇宙风》

E、《现代评论》


参考答案:A,C,D

第9题:

简述《论语》的文学价值


正确答案: 《论语》的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对孔子及其门人弟子等性格形象
的塑造上。其塑造绝大部分并非有意,真实反映了说话人原始的性格和风貌。如孔子的思想深沉、举止端方、平易温和及愤怒状、狼狈态。也有少数篇章是经过作者的加工来表现人物性格形象,如《侍坐》。
其次,《论语》言简意赅,朴素生动,富有哲理和情感色彩,形成一种平易雅正、隽永含蓄地语言风格。有不少警句成为后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座右铭。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等等。
另外《论语》记言,多用口语,通俗浅显。

第10题:

简述俗文学的特点。


正确答案:(1)俗文学的根本特征在于通俗性。通俗性并不排斥其文学性。在优秀的俗文学作品里,通俗性和文学性是统一的。
(2)俗文学的另一个特征是富于传奇性。其主要表现为故事情节的传奇性,追求奇人奇事奇情奇趣,使读者保持强烈的审美期待。
(3)俗文学的又一个特征是娱乐性。满足读者“娱心”的需要是俗文学作家的审美追求。俗文学作家力求以单纯化与诗意化的内容让人们短暂地从烦恼琐屑的人生中超脱出来,获得休息与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