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性恶,其善者人为也”,语出:()

题目

“人之性恶,其善者人为也”,语出:()

  • A、《孟子》
  • B、《论语》
  • C、《庄子》
  • D、《荀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的言论。

A.孔子

B.孟子

C.苟子

D.墨子


参考答案:C

第2题:

阅读材料:
孟子说“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又说:“食色,性也.”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
根据材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孟子和荀子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观点是什么,错在哪里?
(2)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孟子和荀子都把人的自然属性说成人的本质特征,把人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人的善恶,趋利避害等说成人的根本属性,并且从抽象人性论出发把人性说成与生俱来的永恒不变的人类共同本性.他们不懂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离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离开社会关系考察人性,取消了人的社会本质,抹煞了人同动物的本质区别.因此,它是一种唯心史观.
(2)人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自然属性是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但动物没有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①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②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存在的基础,没有人的自然属性、就不可能有人的社会属性.③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的方面.人的思维属性也是由社会属性派生出来的.因此,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根本的属性.

第3题: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一语出自()。

A.《学记》

B.《论语》

C.《中庸》

D.说文解字


正确答案:A

第4题:

在人性的认识中,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在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是();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是();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是()。


正确答案:墨翟;孟轲;荀况

第5题:

在下列说法中,正确表述了人的本质的是()。

  • A、人之初,性本善
  • 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 C、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 D、自由、平等、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

正确答案:C

第6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孔子教育主张的是( )

A.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C.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答案:D
解析:
D项出自《论语》。

第7题:

下列词语的解释中()是不正确的。

A.夫旷日离久,而周泽既渥。(空旷)
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人为的)
C.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名分等级)
D.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歪斜,不正;邪恶,狠毒)

答案:A
解析:

第8题:

荀子在批判继承诸子人性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性恶”理论,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和西方管理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十分接近,形成了法家()的理论基础。

A.法治

B.人治

C.德治

D.自治


参考答案:A

第9题:

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送孟东野序(唐) 韩愈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犹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洗?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将“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句译为白话文。


正确答案: 音乐是郁结于心的感情抒发出来的,选择了那些善于发声的东西而借助它们来发出声音。

第10题:

翻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正确答案: 人性是恶的,而有善心的人是假装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