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结构是由两位荷兰科学家()和()提出的,而蛋

题目

生物膜的磷脂双分子层结构是由两位荷兰科学家()和()提出的,而蛋白质是镶嵌在脂双层中的,()实验可以支持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或未解决您的问题,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有关生物膜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物膜是具有半透膜性质的脂质双分子层

B.水和小分子可以通过膜上的含水孔道进入细胞

C.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可以作为药物转运的载体

D.生物膜的主要是由蛋白质和磷脂组成

E.由于组成骨架的蛋白质分子量大,所以生物膜是固定不动的


正确答案:E

第2题:

具有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层微小囊泡的是


正确答案:E

第3题:

脂质体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 具有类似生物膜的双分子层结构的药物载体, 泡囊不含有磷脂。()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关于生物膜下列叙述正确是()。

  • A、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类
  • B、蛋白质镶嵌的磷脂双分子层内
  • C、骨架结构是磷脂双分子层
  • D、膜脂包括磷脂、鞘脂、胆固醇
  • E、具有流动性和方向性

正确答案:A,C,D,E

第5题:

下列关于脂质体叙述错误的是

A.是一种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层微小囊泡
B.可分为单室脂质体和多室脂质体
C.具有包裹脂溶性药物或水溶性药物的特性
D.脂质体的膜材主要有磷脂与胆固醇
E.是一种具有双分子层结构的微小囊泡

答案:E
解析:
脂质体是一种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层微小囊泡,根据其结构和所包含的双层磷脂膜层数,可分为单室脂质体和多室脂质体。脂质体是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具有包裹脂溶性药物或水溶性药物的特性。它的膜材主要由磷脂与胆固醇构成。

第6题:

生物膜是由磷脂单分子层构成的。()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正确

第7题:

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由类脂质、蛋白质和少量多糖等组成
B.存在脂质双分子层的基本结构
C.生物膜指的就是细胞膜
D.双分子层中的分子具有流动性
E.具有半透膜的性质

答案:C
解析:
生物膜系指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亚细胞膜的总称。生物膜是主要由类脂质、蛋白质和少量多糖等组成的复杂结构,具有半透膜特性。膜中蛋白质有的附着于脂质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可嵌入甚至贯穿脂质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磷脂中脂肪酸不饱和程度高,其熔点低于正常体温,呈液晶状态,故双分子层中的分子具有流动性。

第8题:

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半透膜的性质

B、由类脂质、蛋白质和少量多糖等组成

C、存在脂质双分子层的基本结构

D、生物膜指的就是细胞膜

E、双分子层中的分子具有流动性


答案:D
解析: 生物膜系指细胞膜和各种细胞器的亚细胞膜的总称。生物膜是主要由类脂质、蛋白质和少量多糖等组成的复杂结构,具有半透膜特性。膜中蛋白质有的附着于脂质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可嵌入甚至贯穿脂质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磷脂中脂肪酸不饱和程度高,其熔点低于正常体温,呈液晶状态,故双分子层中的分子具有流动性。

第9题:

脂质体由()和()组成,是具有类似生物膜双分子层结构的封闭囊泡。


答案:
解析:
磷脂;胆固醇

第10题:

阅读有关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198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资料2:20世纪初,科学家们第一次将细胞膜从某种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资料3:1925年科学家用丙酮从某种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细胞表面积的2倍。 资料4:19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细胞膜不可能是单纯磷脂分子构成,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发现可能还有蛋白质,于是提出在磷脂双分子层内外两侧都有蛋白质分子覆盖的假说。 资料5: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按照“三明治”模型,科学家经过计算认为生物膜至少厚约15~20nm。但电镜照片中,实际测得细胞膜的厚度为7~10nm。 资料6: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等做了一系列相关融合实验。 资料4、5中,通过比较分析生物膜的计算厚度和实测厚度,科学家对膜结构模型提出了什么样的假说?()。


正确答案: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应该镶嵌(或不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更多相关问题